在十年前的北京石景山挖出了一座清朝时期的古墓,通过陪葬品的研究而确定这座古墓为清朝时期的,考古工作组在清理古墓中的尸体时惊奇地发现,古墓主人身穿龙袍且没有剃发,头发仍是汉族传统的发髻,这件事情一经公布震动了整个考古界,这位古墓主人的身份更加令人好奇。
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最为森严的时候,古墓主人能够身穿龙袍下葬非常地令人匪夷所思,况且不是清朝特有的装束,而是汉族传统的发髻,考古界的专家们一时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猜测最为盛行,人们认为这是康熙废太子胤礽的古墓,胤礽是最被康熙宠爱的儿子,在一岁半的时候就已经被册立为太子,成为大清帝国的继承人,然而由于他屡屡犯错,直至第二次被废前预谋造反,想要将父皇~康熙赶下台,这触动了康熙皇帝的逆鳞,因而被打入万丈深渊,不过被废前的太子在被册立为太子之时就已经制作好了龙袍,随时预备在皇帝出现意外驾崩后立即登基,况且在后继之君雍正看来,这位不争气的哥哥毕竟也算是一位预备皇帝,因此在死后下葬穿着和陪葬龙袍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顺便也可以体现雍正皇帝的亲情观念和大度之心!
不过这种说法很站不住脚,因为古墓的主人不仅穿有龙袍,而且在下葬时没有剃发,是汉族传统的发鬓,即使废太子胤礽就算再大逆不道,也不可能弃满族而归汉族,所以说古墓主人肯定不是胤礽。
最后经过多位考古专家从各个角度的考证,以及复原专家对古墓尸体的复原,终于解开了石景山干尸的谜团:“中宪大夫、四品文官黄拙吾,历经明末清初,在清朝为官,不得已剃发易服。”黄拙吾为官期间,因工作有所建树,被封为四品“中宪大夫”,并得到皇帝赏赐的一品“麒麟补服”和“五爪龙袍”。晚年黄拙吾因病卧床,弥留之际,滴水不进,卧床而亡。死后其家人将其发辫挽成发髻,依然保存汉族传统发式入葬,以示慰藉。
虽说这是权威性的解释,也是经过长期考证而得出的结果,但是古墓主人的身份仍有许多谜团,首先尸体头上没有留清代男性的辫子,而是盘起的发髻,这是明朝的发式。尸体的发式与清朝法规中的“剃发令”不符,别说在朝为官了,即使当时的平民百姓随时都可招来杀身之祸,还有就是“中宪大夫”,这个官职相当于四品文官,那时别说是四品官员,就是立有大功的一品文武大臣也不可能身穿龙袍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