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剧照
请求中国皇帝赐予国号,在朝鲜历史上也仅此一次
洪武二十五年,李氏朝鲜政权建立。李成桂在立国之初就定下了对大明王朝的政策——他认同明朝的中华正统。
尽管朱元璋对李成桂的篡位不甚满意,但他看到李成桂派出的使者,依然很高兴,因为朝鲜此行的目的是“请国号于明朝”。
朱元璋以为“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最终赐其国号为“朝鲜”,是为朝鲜王朝。请求中国皇帝赐予国号,在朝鲜历史上也仅此一次。
商纣王剧照
我们都知道,朝鲜历史上,箕子朝鲜在朝鲜王朝备受推崇。箕子是殷商末期“三仁”之一,乃是商纣王的叔父。但商纣王无道,其叔父比干因进谏而被杀,微子去之,箕子亦只好佯狂为奴。周武王灭商之后,箕子向东而行前往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
由此可见,朱元璋赐李成桂国号为“朝鲜”,还是有讲究的。所谓“其来远矣”,即与箕子有关。消息传到李氏朝鲜朝内,朝鲜大臣们马上将国号与箕子联系起来。
商纣王剧照
郑道传曾将朱元璋比作周武王,将李成桂比作箕子
郑道传是李成桂的开国功臣,他亲手制定了朝鲜王朝的一系列政治制度。朱元璋赐国号之后,他立即将朱元璋比作周武王,将李成桂比作箕子。这一习惯和制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此后朝鲜的历代国王,他们将“明朝才是正统”这一指导思想奉为圭臬。
正因如此,清兵入关、中原易主之后,朝鲜并不能客观地认清“大清取代明朝,已经取得君临天下的正统地位”这一事实。李朝政权在国内大搞光复大明天下、北伐雪耻的行动。
朱元璋剧照
与此同时,朝鲜还对南明政权、吴三桂的叛乱寄以不切实际的希望,想要派出使者渡海联络、策划夹击清朝。
顺治十四年,赞善宋时烈向朝鲜孝宗国王进言,派专使与南明政权联系;无独有偶,两个月后辅导东宫的宋浚吉也上书,提出派人扮成漂洋过海做贸易的商人,秘密前往南明小朝廷共商“反清复明”的大计。遗憾的是,这些建议因为清朝使团到朝鲜,孝宗国王忙于接待而未能实施。
吴三桂剧照
李朝君臣将“反清复明”的希望寄托在吴三桂身上
皇天不负有心人,朝鲜李朝君臣终于等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兵叛清。消息传到了朝鲜之后,满朝文武欣喜若狂、蠢蠢欲动,企图趁此机会报仇雪耻。由此可见,只要清朝国内有一点风吹草动,李氏政权便不加任何客观分析、又十分狂热地作出快速反应。
在这种狂躁情绪的感染下,一些大臣趁肃宗国王刚刚即位,纷纷上疏要求北伐清朝。刚即位的肃宗国王神志还算清醒,他知道“其势之不敌”,没敢贸然北伐。
吴三桂剧照
李朝君臣只好将“反清复明”的希望寄托在吴三桂身上。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吴三桂尚未来得及与清朝争天下,死在了永兴。
清朝统一了台湾,很多明朝遗民“反清复明”的幻想随之破灭,但“坚挺”的李氏朝鲜,仍然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二百多年。无论在朝廷还是在民间,总有朝鲜人与清政府抗争,直到李氏政权1910年被日本灭亡为止。这样的“忠诚”的行为,堪称铁杆“明粉”,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