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何许人也?
解缙从小就是个少年天才,他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个书香世家里,祖父解子元是元朝至正五年的进士,曾官至东莞县尹,父亲解开是二魁胃监、五知贡举,拒绝朝廷官职,潜心于培养人才;母亲不仅贤良淑德,而且还同书史尤擅长小楷和音律。
在如此基因和家庭环境的加持下,谢縉5岁通诗文、10岁过目不忘出口成诗、12岁阅览群书知文答意、13岁五经四书倒背如流、20岁参加乡试夺得第一、21岁参加科考夺得第七、22岁参加殿试名登二甲、23岁入朝为官名满天下。
真可谓:“出生天才,年少成名”。
单从智商方面来看,解缙的学习能力爆表、记忆能力出众、理解能力高出普通人数倍,简直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文科天才。
然而智商指数100+的谢晋,情商却是负数。
解缙自小便沉浸在书海之中,整日读书练习、背诗写文、以书为友、长伴红烛。可以说解缙的童年时期、青年时期几乎是在孜孜不倦的读书学习中度过的,像解缙这种人我们通常叫他“书呆子”。
因为解缙的脑袋中虽然装载着千篇万篇的锦绣文章,但他却不懂哪怕一丁点人情世故。初入官场的解缙锋芒毕露,他多次口无遮拦的针泛弊政、弹劾大臣,极力把自己塑造成一朵“政坛白莲花”的形象。
俗话说:“人至察则无徒”。
很显然饱读诗书的解缙并不懂得这个道理,解缙的言行得罪了不少权臣贵戚,招来了满朝文武的不满,几乎人人都想把解缙驱赶出官场。
爱惜人才的朱元璋为了保护解缙,将他遣回吉水老家,命令解缙闭门修书、修身养性,日后再续君臣之缘。
朱元璋病逝之后,悲痛万分的解缙进京参加朱元璋的“追悼会”,明惠帝认为解缙一片孝心,准备让解缙回朝做官。曾经被解缙弹劾过的右副都御史袁泰污告解缙“不忠不孝”。
袁泰说解缙有母丧在身,应该在家乡守孝三年,更何况解缙的家中尚有年近90的父亲,解缙更不应该抛下父亲远行进京,此乃不孝。解缙在母丧期间进京为官,公然违抗朝廷法度,此乃不忠。
明惠帝认为袁泰说的非常有道理,便把解缙贬到了河州作一名小小的卫吏。
朱棣篡位得政之后,对解缙的才华也很欣赏,再度调入京城。由于解缙的文采出众、学识渊博,总能帮助朱棣答疑解惑,深得朱棣的信赖与喜爱,解缙从小小的待读一跃成为翰林侍读学士(私人顾问)。朱棣将他调入文渊阁,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入阁参与要务,朱棣还将主编《永乐大典》的重任也交给了解缙,甚至还提拔解缙为内阁首辅,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辅。
朱棣先后赐其五品官服、金绮衣,“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朱棣之语足见他对解缙的宠信,这成为解缙人生仕途最得意之时。
朱棣皇位坐稳后,就开始考虑太子的人选问题,长子朱高炽办事沉稳,但身体肥胖,还有腿疾,根本骑不了马,而次子朱高煦最像自己,弓马娴熟,英武过人,在靖难之役中还救国自己,但就是脾气暴躁。
永乐三年,朱棣召集一众翰林院学士讨论立太子之事。
朱棣宠爱小儿子朱高煦,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其他翰林院学士不敢妄言反驳朱棣的决定,毕竟像这样帝王家的家事,一般的老油条都唯恐避之不及,而解缙对于官场的规矩一窍不通,他作为正统的儒家学士,坚持立嫡长子朱高炽,理由是祖宗家法不可违。
朱棣听从了解缙的建议之后,最终选择立长子为太子。
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的朱高煦从此便记恨上了解缙,朱高煦无下限的挑拨朱棣与解缙的君臣关系。
渐渐的,朱棣和解缙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
由于解缙担任科考主审期间,连续两年选拔江西的秀才为状元,朱高煦联合数名大臣诬告解缙徇私舞弊。
解缙是江西人士,身为主审的解缙按理说在选拔状元时应该避避嫌,但他情商太低了,连续两年选拔江西的秀才,朱棣怀疑解缙以权牟私、建立党派势力,便把解缙到广西做官。
永乐八年,朱棣率军北征,进京奏事的解缙找不到朱棣便去找太子朱高炽。
太子是个聪明人,没有见解缙。
朱棣出征归来后,朱高煦诬告解缙目无尊上、巴结太子、无人臣礼。
由于太子并没有见解缙,所以朱棣没有怪罪太子,但是解缙却打入天牢,也没说怎么处置他,解缙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被关了五年。。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首领纪纲向朱棣呈报罪犯名单,朱棣一眼就看到了上面有解缙的名字,无意的说了一句“解缙还没死呢”,也没说要处死他。但纪纲最会揣摩圣意,回去后就命人好酒好肉招待解缙,并把他灌醉,灌醉,然后扒光了解缙的衣服,把他扔在腊月的雪地中活活的给冻死了。
一代才子因卷入皇储之争而被怨杀,实为可惜,但解缙聪明之人总觉得自己很伟大,比别人更有优越感,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落了个被冻死的下场。
解缙的死,究其原因是解缙对自己的“定位”不恰当所造成的,解缙适合当一名学者、作家、教师,而不是大臣。
当然了,这是客观原因。主观上,朱高煦和朱棣这对父子显然没朱元璋的度量和眼光。一个小人心机,一个小肚鸡肠,解缙并无越界,更无违法,惩戒警告可以,下狱致死,实在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