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大才子解缙,乃是内阁首辅,为何会被活活冻死?

明朝大才子解缙,乃是内阁首辅,为何会被活活冻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439 更新时间:2024/1/24 8:59:48

解缙何许人也?

解缙从小就是个少年天才,他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个书香世家里,祖父解子元是元朝至正五年的进士,曾官至东莞县尹,父亲解开是二魁胃监、五知贡举,拒绝朝廷官职,潜心于培养人才;母亲不仅贤良淑德,而且还同书史尤擅长小楷和音律。

在如此基因和家庭环境的加持下,谢縉5岁通诗文、10岁过目不忘出口成诗、12岁阅览群书知文答意、13岁五经四书倒背如流、20岁参加乡试夺得第一、21岁参加科考夺得第七、22岁参加殿试名登二甲、23岁入朝为官名满天下。

真可谓:“出生天才,年少成名”。

单从智商方面来看,解缙的学习能力爆表、记忆能力出众、理解能力高出普通人数倍,简直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文科天才。

然而智商指数100+的谢晋,情商却是负数。

解缙自小便沉浸在书海之中,整日读书练习、背诗写文、以书为友、长伴红烛。可以说解缙的童年时期、青年时期几乎是在孜孜不倦的读书学习中度过的,像解缙这种人我们通常叫他“书呆子”。

因为解缙的脑袋中虽然装载着千篇万篇的锦绣文章,但他却不懂哪怕一丁点人情世故。初入官场的解缙锋芒毕露,他多次口无遮拦的针泛弊政、弹劾大臣,极力把自己塑造成一朵“政坛白莲花”的形象。

俗话说:“人至察则无徒”。

很显然饱读诗书的解缙并不懂得这个道理,解缙的言行得罪了不少权臣贵戚,招来了满朝文武的不满,几乎人人都想把解缙驱赶出官场。

爱惜人才的朱元璋为了保护解缙,将他遣回吉水老家,命令解缙闭门修书、修身养性,日后再续君臣之缘。

朱元璋病逝之后,悲痛万分的解缙进京参加朱元璋的“追悼会”,明惠帝认为解缙一片孝心,准备让解缙回朝做官。曾经被解缙弹劾过的右副都御史袁泰污告解缙“不忠不孝”。

袁泰说解缙有母丧在身,应该在家乡守孝三年,更何况解缙的家中尚有年近90的父亲,解缙更不应该抛下父亲远行进京,此乃不孝。解缙在母丧期间进京为官,公然违抗朝廷法度,此乃不忠。

明惠帝认为袁泰说的非常有道理,便把解缙贬到了河州作一名小小的卫吏。

朱棣篡位得政之后,对解缙的才华也很欣赏,再度调入京城。由于解缙的文采出众、学识渊博,总能帮助朱棣答疑解惑,深得朱棣的信赖与喜爱,解缙从小小的待读一跃成为翰林侍读学士(私人顾问)。朱棣将他调入文渊阁,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入阁参与要务,朱棣还将主编《永乐大典》的重任也交给了解缙,甚至还提拔解缙为内阁首辅,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辅。

朱棣先后赐其五品官服、金绮衣,“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朱棣之语足见他对解缙的宠信,这成为解缙人生仕途最得意之时。

朱棣皇位坐稳后,就开始考虑太子的人选问题,长子朱高炽办事沉稳,但身体肥胖,还有腿疾,根本骑不了马,而次子朱高煦最像自己,弓马娴熟,英武过人,在靖难之役中还救国自己,但就是脾气暴躁。

永乐三年,朱棣召集一众翰林院学士讨论立太子之事。

朱棣宠爱小儿子朱高煦,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其他翰林院学士不敢妄言反驳朱棣的决定,毕竟像这样帝王家的家事,一般的老油条都唯恐避之不及,而解缙对于官场的规矩一窍不通,他作为正统的儒家学士,坚持立嫡长子朱高炽,理由是祖宗家法不可违。

朱棣听从了解缙的建议之后,最终选择立长子为太子。

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的朱高煦从此便记恨上了解缙,朱高煦无下限的挑拨朱棣与解缙的君臣关系。

渐渐的,朱棣和解缙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

由于解缙担任科考主审期间,连续两年选拔江西的秀才为状元,朱高煦联合数名大臣诬告解缙徇私舞弊。

解缙是江西人士,身为主审的解缙按理说在选拔状元时应该避避嫌,但他情商太低了,连续两年选拔江西的秀才,朱棣怀疑解缙以权牟私、建立党派势力,便把解缙到广西做官。

永乐八年,朱棣率军北征,进京奏事的解缙找不到朱棣便去找太子朱高炽。

太子是个聪明人,没有见解缙。

朱棣出征归来后,朱高煦诬告解缙目无尊上、巴结太子、无人臣礼。

由于太子并没有见解缙,所以朱棣没有怪罪太子,但是解缙却打入天牢,也没说怎么处置他,解缙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被关了五年。。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首领纪纲向朱棣呈报罪犯名单,朱棣一眼就看到了上面有解缙的名字,无意的说了一句“解缙还没死呢”,也没说要处死他。但纪纲最会揣摩圣意,回去后就命人好酒好肉招待解缙,并把他灌醉,灌醉,然后扒光了解缙的衣服,把他扔在腊月的雪地中活活的给冻死了。

一代才子因卷入皇储之争而被怨杀,实为可惜,但解缙聪明之人总觉得自己很伟大,比别人更有优越感,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落了个被冻死的下场。

解缙的死,究其原因是解缙对自己的“定位”不恰当所造成的,解缙适合当一名学者、作家、教师,而不是大臣。

当然了,这是客观原因。主观上,朱高煦和朱棣这对父子显然没朱元璋的度量和眼光。一个小人心机,一个小肚鸡肠,解缙并无越界,更无违法,惩戒警告可以,下狱致死,实在太过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嘉靖时期,严世蕃被人称为鬼才,究竟有多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嘉靖严世蕃简介,严世蕃明朝第一鬼才,严世蕃死于嘉靖哪一年

    严世藩虽然聪明无比,但是并不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而是依靠他老爸严嵩,进入国子监读书,后来得以进入官场,做官也做到了工部侍郎的位置上了。严嵩所在的朝代的皇帝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也被称为是整个大明朝最聪明的皇帝,他多年不上朝,往往通过一些手段就能把整个朝政给驾驭住。别看严嵩,夏言,徐阶等人似乎很牛,但

  • 明朝大臣孙蕡被处死前作了一首诗,朱元璋知道后,为何下令杀了监斩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孙蕡祖籍,孙蕡 最好的诗,孙蕡最出名的名篇

    当时孙蕡满腔的热血,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希望通过中举人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好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此人的文采非常的好,他写的诗句也是刚劲有力,十分的豪迈奔放。他在当地也是非常有名气的一个名人。平时他为人就像诗句的风格一样,刚正不阿也是具有人格魅力的一位才子。所以在科举考试中,轻松考上了进士,从此进

  •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为她做了什么?看看莫高窟的一幅壁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昭君莫高窟的照片,莫高窟为王昭君做了什么,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资料简介

    一提起王昭君这个名字,脑海中瞬间出现,那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黄沙满天。对于王昭君,可没有那么浪漫了,被安排和亲,就是要“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从此背井离乡,没有了归期。昭君的出塞为汉朝边境带来了近一个世纪的安定,为汉朝休养生息争取了60多年的时间,功不可没。同时在匈奴生活的十多年里,她也得到

  • 李世民女保镖墓葬出土,碑文不忍直视,武艺再高也不过是个玩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尸骨面部复原,李世民女儿,武则天是李世民什么人

    她的名字叫做高惠通,当时打开她的墓葬一看,便发现了其中简短的墓志铭,名为《太尉秦王刀人高墓志铭》,秦王是李世民还未登基时的称谓,这一女子便是李世民的女侍卫。根据这简短的墓志铭可以发现她于公元595年在渤海出生,死于公元625年,终年30岁,她的出生很是高贵,祖先为渤海高氏,她的父亲名为高世达,据相关

  • 杨广修大运河究竟有何目的?考古人员:你把路线连起来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广修的大运河废了吗,杨广修的大运河至今在什么地方,杨广开凿的大运河从哪里到哪里

    曾经,不少人将修建大运河这件事当成是杨广身为暴君的有力佐证,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史学专家和考古人员发现,杨广如此大费周章地兴修水利,实则大有深意,把路线连接起来就知道了。在此还要澄清一件事,那就是杨广当年并不是从零开始修建大运河,相反,他是将过往王朝修建的大小水渠进一步融会贯通,再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延伸

  • 成都这座道观天下知名,唐朝时还做过皇帝行宫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都有哪些道观,成都周边的唐朝风格古寺,唐玄宗成都行宫

    四川成都市区有一座非常具有历史的古迹,叫做青羊宫,是全国知名的道教圣地。青羊宫的历史极其久远,始于周朝,现存的建筑多为清朝康熙年建造。青羊宫所在的成都市青羊区,原来叫做西城区,因为青羊宫而改名为青羊区。周朝时,青羊宫叫做青羊肆。道教始祖老子写出《道德经》后,对尹喜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

  • 历史上唐朝骑兵为什么会这么强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最强骑兵是哪个,唐朝最有名的骑兵兵种,唐朝骑兵十大奇迹

    唐代对突厥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突厥的内部分裂,及时抓住机会进行了分化瓦解,随后对突厥顽抗势力进行了逐个击破。但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骑兵部队,显然还是没办法做到一举击破的。唐代的骑兵有如隋朝到唐代早期的军事延续,有着非常鲜明的中亚草原影响。这层影响早在东汉末期就开始缓慢的影响汉朝后期的边境部队。在

  • 从各方面看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是个怎样的人,又做过哪些事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传奇人生,李渊凭什么成为唐朝开国皇帝,唐朝萧皇后李渊吻戏

    李渊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注意,个人认为这是个很重要的背景原因,洪秀全和李自成的起义之所以最后失败了,不是军队不够多,也不是战斗力太差,而是致命的小农意识,李渊出生在贵族家庭,生长环境不一样自然就避免了这一致命缺陷,所以李渊的长远眼光,在这方面李渊要比李自成等人强很多,虽然历史上并不缺少草根逆袭的皇帝

  • 大臣上朝,“唐朝坐,宋朝站,清朝跪”,文化是倒退还是进步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上朝全程跪着吗,唐朝皇帝vs宋朝皇帝,唐朝大臣上朝是跪坐吗

    看过很多我国古装宫廷剧的观众们肯定都知道,在明朝清朝时,每次上朝是,很多大臣都是跪着禀报,嘴里喊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尤其是清朝,因为现代人拍清朝的剧拍的比较多。然而在宋朝上朝时,大臣们都是弯腰禀报,就不用跪着了,更惊讶的是,在宋朝以前例如唐朝,都是坐着向皇上行礼的。唐宋元明清从唐朝的坐着行礼

  • 古代的退休制度是什么样的?宋朝最让人羡慕,唐朝最特殊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皇帝vs宋朝皇帝,宋朝对唐朝遗民的态度,宋朝退休年龄规定

    严格意义上讲,在唐宋以前,是没有“退休”一词的,它始见于唐宋文献典籍,比如唐代韩愈在《复志赋序》中写道“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在唐宋以前,人们常用“致仕”、“致事”等称谓来表示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古代的退休制度与现代概念不同,它仅限于官吏,普通百姓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