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洪武朝的空印案,朱元璋以“猛”治国

洪武朝的空印案,朱元璋以“猛”治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249 更新时间:2024/1/30 10:10:01

四大案,分别是指胡惟庸谋反案、蓝玉党案、空印案、郭桓案。

空印案发生的时间,《明史》上记载,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但因为事件复杂,也有人将其定在洪武八年(1375)或九年(1376),各有道理。想要了解此案就需要先要知道明朝的财政管理制度。

明王朝规定,在每年年底,天下府州县的财政收支账目,都要一级一级向上核校。府州县核对好了,到省级机关布政司核对,布政司再派专员到京师主管财政的户部审核,户部掌握的数字必须与各省布政司收支款项相等,各布政司又必须与下辖各府收支款项完全符合,只有这样,才能核销账目,若数字略有参差,整个表册就要被驳回,需要重新填造。

这个办法可以较好地防范虚报滥报,但也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各省布政司机关都离京城南京很远,有的更达近万里,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如果账目没有一次通过,需要回省布政司衙门重填表格、重盖大印的话,来回一趟往往要花费一个多月甚至是一年的时间,势必错过报账的日期。

为了减少来回奔波的麻烦,在当时的衙门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各省来报账的官员事先带上已盖好官印的空白表册,以备重填重报。大家都没认为这个习惯有什么不好,而且空白表册上的那个印叫做“骑缝印”,就是在几张联单的交接处盖印,除了向户部报账外,并不能作别的用途,也就是说没有利用这个官家大印以谋私利的可能。

当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偶然间得知此事以后,却大发雷霆,认为其中一定有严重的舞弊行为,当即下令将户部尚书(现在的财政部长),以及各地方衙门长官一律处死,副职打一百大板之后,发往边远地区充军。

朱元璋如此处理空印案,有没有什么道理呢?

曾经有一位教授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中,说朱元璋做得很对,因为钱粮的数字关系到户口及赋税,是国之大计,不能允许出现一点纰漏。

当时在朱元璋雷霆之下,群臣噤若寒蝉,只有一个叫郑士利的人,因为其兄受此案牵连入狱,于是冒死上书,此书两个意思:

一是指出这个印章并不能作其他用途,也就是说当事人无法舞弊的事实。

二是指出国家司法,先要有法才行,有法,人们违犯了,才能惩罚,过去本朝没有“空印律”,现在突然要将盖了空印的人斩杀,怎能叫犯人心服?

郑士利在这里几乎是直言朱元璋是在搞“法外用刑”,说理非常透彻,可惜一点用处也没有,郑士利本人也被罚为苦力。

其实,空印案之所以会发生,与其说是朱元璋唯恐官吏害民,不如说是因为他骨子里就对官僚集团不信任,害怕他们侵蚀自己的统治基础。

空印案死了上千人,其中很多都是清廉之士,比如说后来被朱元璋之子明成祖朱棣灭了十族的方孝孺,其父方克勤是当时著名的清官,也在空印案之中无辜被害。

可以看出朱元璋以“猛”治国的突出特点,就是为了防范可能的积弊,哪怕这个积弊只存在于他臆想之中,他都要使用最残酷最严密的手段,防患于未然。

“宁可错杀一千,不使一人漏网”。

朱元璋早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行者,其实,说到底还是缘于朱元璋对生命的轻忽。

更多文章

  • 曾让朱元璋放牛的地主刘德,待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刘德是周扒皮的祖宗, 元朝廷官府的奴仆,坐拥良田无数,富的流油。朱元璋像是高玉宝,虽没有把刘德搞得鸡犬不宁,但是偶尔出他一次笑话还是有的,但是代价之惨痛让人不寒而栗。朱元璋家中赤贫,祖上几经辗转来到安徽凤阳,也没有创下可拿出来显摆一下的家业,相反却欠了官府天文数字般的税银,如果想要还清,必须得有愚公

  • 明朝首富沈万三,只因这件事,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万三的聚宝盆来历,朱元璋和沈万三的故事,朱元璋查封沈万三

    沈万三原名叫沈富,号万三,所谓万户之中三秀。他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一名商人,靠着自己的经商头脑在江南闯出了一番天地,成为江南首富,同时也是全国首富。他父亲名为沈佑,是一个老实人,早年时期家中发生灾难,母亲因瘟疫去世,沈佑带着四个儿子,也就是沈万三以及他三个兄弟去往了周庄,并在这里扎根。祸不单行,沈万三的

  • 明朝10大美女,陈圆圆和李香君上榜,你都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四大美女陈圆圆,明末清初第一美女陈圆圆,古代美女陈圆圆长得是什么样的

    1、马湘兰:马湘兰生于金陵,因为出身不幸最终是沦落到了风尘,在当时的秦淮河畔还是名噪一时的名妓,容貌非常灵秀,诗词歌舞和舞蹈是样样精通,一生中是不少人的红颜知己。2、陈圆圆:陈圆圆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美女,她集才貌于一身,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当吴三桂见到陈圆圆后,立刻被陈圆圆的惊艳迷住

  • 明朝“花木兰”:满门忠烈,是历史上唯一记载到正史的巾帼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花木兰的故事,古代著名历史人物花木兰,历史记载的真实花木兰

    明朝末年,出了一位响当当的“花木兰”:巾帼英雄秦良玉。她的事迹不仅见于野史笔记,正史更将其记入列传。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贞素,乃土家族人,明万历二年生。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秦良玉的父亲秦葵见明朝渐衰,从小就教秦良玉兵法和骑射。秦良玉秦良玉身高一米八五

  • 明初最牛和尚,帮朱棣称帝被称为黑衣宰相,北京城是他最初规划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棣晚年有多残忍,朱棣皇后,朱棣北京城的设计

    他辅佐朱棣建立大功,朱棣称帝后对他恩赏有加,他也因此成为一代传奇。著名的《永乐大典》就是他负责主编的。这个和尚被称为“黑衣宰相”,他就是姚广孝。姚广孝早年出家,是朱元璋钦定的僧人,他被派往燕王朱棣那里做“伴读僧人”,颇具政治嗅觉的姚广孝逐渐成为朱棣心腹。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开始大规模削藩,一时间明

  •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 最坏的宦官有哪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专权宦官有哪些,明朝两个有名的专权宦官,明朝宦官专权出现的原因

    明朝的朝廷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存在,有一类人在这个时候非常吃香,那就是宦官,我们知道历史中有几个时期的宦官是非常厉害的,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势力也成功在朝堂里面掌握了权力,那么明朝就是这么一个时期,在这个时候的宦官是长期都能掌权。宦官专权导致他们掌握了军政大权。皇帝幼小昏庸,受宦官愚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

  • 明朝时期,有当代诸葛亮之称的刘伯温,死之前为何要吃一口烧饼?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伯温死前真的要吃一口烧饼,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要咬一口烧饼,刘伯温死后对朱元璋说的话

    据说,刘伯温在临死之前,专门要人拿了一个烧饼,含在嘴中。能掐会算的刘伯温,为何会在临死前选择咬一口烧饼呢?其实这样的传闻,与刘伯温曾经与朱元璋的会面有关。刘伯温年少得志,年纪轻轻就能考中秀才,他的才能绝对是无可挑剔的。但也就是这样的刘伯温,其实早已对元朝统治下社会的腐朽痛恨不已。刘伯温对元朝统治丧失

  • 明朝大才子解缙,乃是内阁首辅,为何会被活活冻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解缙何许人也?解缙从小就是个少年天才,他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个书香世家里,祖父解子元是元朝至正五年的进士,曾官至东莞县尹,父亲解开是二魁胃监、五知贡举,拒绝朝廷官职,潜心于培养人才;母亲不仅贤良淑德,而且还同书史尤擅长小楷和音律。在如此基因和家庭环境的加持下,谢縉5岁通诗文、10岁过目不忘出口成诗、1

  • 明朝嘉靖时期,严世蕃被人称为鬼才,究竟有多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嘉靖严世蕃简介,严世蕃明朝第一鬼才,严世蕃死于嘉靖哪一年

    严世藩虽然聪明无比,但是并不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而是依靠他老爸严嵩,进入国子监读书,后来得以进入官场,做官也做到了工部侍郎的位置上了。严嵩所在的朝代的皇帝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也被称为是整个大明朝最聪明的皇帝,他多年不上朝,往往通过一些手段就能把整个朝政给驾驭住。别看严嵩,夏言,徐阶等人似乎很牛,但

  • 明朝大臣孙蕡被处死前作了一首诗,朱元璋知道后,为何下令杀了监斩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孙蕡祖籍,孙蕡 最好的诗,孙蕡最出名的名篇

    当时孙蕡满腔的热血,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希望通过中举人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好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此人的文采非常的好,他写的诗句也是刚劲有力,十分的豪迈奔放。他在当地也是非常有名气的一个名人。平时他为人就像诗句的风格一样,刚正不阿也是具有人格魅力的一位才子。所以在科举考试中,轻松考上了进士,从此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