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中,唐王朝(武周)就没法把注意力放在远在东北深山当中的这批靺鞨人身上,渤海国的第一任领袖大祚荣借机成立了渤海国的前身震国,并向周边所有国家都称臣,包括后突厥和新罗,同时与倭国建立了海上贸易关系。
武则天退位后,唐王朝派人联系渤海国大祚荣,大祚荣把自己儿子大门艺送到长安当质子,唐王朝放弃追究靺鞨人反叛逃跑的事情,渤海国也向唐王朝内附称臣。并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大祚荣接受唐王朝册封,所在区域被设立了忽汗州都督府。
大祚荣
这时,渤海国是后突厥、唐王朝和新罗三个国家的属国,新罗又是唐王朝的属国。
大祚荣是渤海国的开国国王,是在唐王朝出生、长大的,大祚荣领导渤海国时期,并未与唐王朝为敌,同时也不与后突厥、新罗等周边邻国为敌。
大祚荣去世后,他的儿子大武艺继位。
当时唐王朝的北方大敌是后突厥,双方少有大规模战争,更多的是通过争夺东北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契丹、奚、室韦、黑水靺鞨等势力的控制权来互相消耗国力。
这个过程中,有几个标志性事件,使大武艺决定站在后突厥一边与唐王朝为敌:
1、黑水靺鞨内附唐王朝与大门艺奔唐事件。
黑水靺鞨位于黑龙江下游地区,在渤海国以北,原来依附后突厥,与渤海国同是出自靺鞨一族。开元年间黑水靺鞨内附唐王朝,李隆基在此设立了黑水都督府。渤海国大武艺一直把黑水靺鞨视为囊中之物,又与唐王朝远隔万里,一旦黑水靺鞨归属唐王朝,渤海国就再无对外扩张的空间了。于是,大武艺决定出兵攻击黑水靺鞨。
大武艺
这个决定在渤海国内部有了争议,刚才说的在唐朝当过质子的大门艺反对,双方矛盾激化,大门艺独自逃到了长安,是为大门艺奔唐事件。大武艺向李隆基告状,要李隆基杀了大门艺,李隆基考虑到需要渤海国从东方压制契丹和奚进而打击后突厥,就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敷衍了大武艺。
2、营州都督府回迁、内迁。
开元初期,原本在武则天时期丢失的营州地区(现辽宁朝阳)被重新设立,这是控制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势力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不久,因为契丹和奚的军事压力,营州都督府治所又迁回河北。虽然几年后又迁徙回原址,但给大武艺一个印象,就是唐王朝在东北地区不想投入太多力量。
3、安东都护府内迁。
李隆基时期,把原本管辖辽东、朝鲜半岛北部的安东都护府从辽东内迁到了河北,整个东北地区,唯一有驻军的地方只剩下了营州,刚才说过,营州都督府也是内迁、回迁几次,大武艺就认为唐王朝已经准备开始全面放弃整个东北。
于是,大武艺在后突厥和唐王朝之间选择了后突厥,开始与唐王朝为敌,海陆齐攻入侵大唐。
李隆基
但大武艺这个过程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海路渡海到了山东半岛,刺杀了地方官吏;陆路被唐王朝边将守军拦住几乎毫无进展。李隆基看到大武艺反唐,就任命大门艺在河北整顿部队准备讨伐渤海国,并命令新罗从半岛协助作战。当时正值隆冬,新罗人战斗力也不怎么样,士兵路上冻饿死了大半,整个讨伐行动半路中断。
几年后,后突厥内乱,后突厥可汗和掌权大臣自相残杀而死,后突厥立刻一蹶不振,大武艺迅速转变了自己的立场,把在渤海国的后突厥使者抓住送到了长安,渤海国与唐王朝恢复了友好关系。
之后的渤海国,与周边各国都保持了较好的关系,周边没有敌对国家,几乎没有军事威胁,得以长时间和平发展。而渤海国所处位置,决定了要依靠贸易方式才能富国,于是除了陆路交通之外,还通过海路与倭国以及唐王朝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地区都有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包括安史之乱后,中原各地藩镇林立,渤海国马匹等特产很受欢迎,通过贸易,渤海国竟然成了“海东盛国”。
总之,渤海国大武艺与唐王朝为敌的时间并不长,只是一种试探。既然没占到便宜,就重新恢复本分,这也是渤海国能够存在200余年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