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隆基用40年时间,几乎灭亡唐朝最大敌人,却因安史之乱功亏一篑

李隆基用40年时间,几乎灭亡唐朝最大敌人,却因安史之乱功亏一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116 更新时间:2024/1/3 9:59:30

唐玄宗:李隆基

此时唐朝面对的最大敌人,就是占据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双方交战数十年,折损兵马数十万人。

公元704年,吐蕃赞普(国王)赤都松赞征讨云南六诏部族,却战死军中,其子赤德祖赞即位,年仅七岁。其祖母没庐·赤玛伦太后摄政,一边铁腕压制国内贵族反抗,强化中枢集权,一边竭力向唐朝示好,止战息兵。

吐蕃太后:没庐·赤玛伦

而唐朝正值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统治集团持续内争,无意边功。吐蕃趁机求娶了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

公元706年, 两国定下 “神龙会盟”, 以青海赤岭为疆界,不久又开辟了茶马之路,开展以唐朝茶叶换取吐蕃马匹为主的各种经济交流。丝绸之路途径青海的南线也随着两国的暂时和平,得以恢复。

吐蕃又利用唐朝此时的朝政紊乱,通过贿赂唐朝官员,不战而得到水草肥美的河湟九曲之地,终于实现全据整个青藏高原的夙愿,成为幅员万里、臣属部族无数的大帝国。

然而,双方对彼此的立场心知肚明,这绝不是长久的和平,而仅仅是迫于各自国内局势的新一轮的休战。随着李隆基的登基,怀着恢复唐太宗、唐高宗时帝国赫赫声威的壮志雄心,很快,商队的驼铃声渐渐散去,战火烽烟重又燃起。

在李隆基的励精图治下,唐朝各州县府库里,都堆满了粟米和布帛。收藏天下赋税的长安“左藏”府库,财物更是多如粪土。有了强大国力支持,李隆基得以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招募名为“长征健儿”的精兵十二万人,同时在边疆地区设置多镇节度使,大力孳息军马,扩充军事屯田。

当其之时,大唐各边镇共有野战精兵49万,优良军马8万余匹,唐军又重新恢复了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横扫群胡、战无不胜的强大战力。一扫武周时期边疆战事不利的被动挨打局面,在对吐蕃战争中,更一度占据绝对上风。

本身能力和治绩也堪称一代雄主的吐蕃国主赤德祖赞,在自己统治的半个世纪里,都被唐朝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公元714年,李隆基即位刚刚两年, 吐蕃以会盟为名,由其国相乞力徐率兵十万来攻,唐将王晙率勇士七百人,夜袭并大破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唐将薛讷率唐军夹击,斩敌一万七千,获战马七万五千匹、牛羊十四万头。薛讷乘胜追击,于长城堡再获大胜。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其所建城堡桥梁,也尽被唐军拆毁。

唐朝平阳郡公:薛讷

这场折损数万兵将的武街之战后,吐蕃遂联合漠北的后突厥汗国、 西域的突骑施汗国、势力已达中亚地区的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合力对抗唐朝。

公元715年,吐蕃和大食联军攻入臣服唐朝的拔汗那国(今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共立傀儡国王。唐将张孝嵩率军出龟兹以西数千里,连下数百城,长驱而进, 俘斩千余级, 助拔汗那王复国,大唐国威威震西域。

公元716年,吐蕃军进攻松州,被守将孙仁献临城逆击,再告惨败。

公元717年,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于河湟九曲大破吐蕃军。同年,吐蕃与大食、突骑施联军进犯西域安西四镇,再被唐军挫败。

屡战屡败的赤德祖赞不得不向唐朝请和,强化集权,将吐蕃各地的户籍、税收、兵籍收归中枢管理, 设红册木牍备案,同时减免税赋,裁撤冗员,以此增强国力。

公元722年,吐蕃军进攻附属唐朝的小勃律国,北庭节度副使张思礼率四千人来救,大破吐蕃军,俘斩数万人。此战后,唐朝边将不再一味守御,而是纷纷主动出击, 以求边功,但觅封侯。

公元727年, 吐蕃军侵入甘州,陇右节度使王君㚟乘天降大雪,袭敌后军,吐蕃军冻死战死无数,被迫西撤。王君毚乘湖水结冰,率军过青海湖,唐军如神兵天降,将此刻正在湖西休息的数万吐蕃疲军和辎重牲畜尽数俘虏,再获一场大捷。

公元728年起,吐蕃军连续三次进犯瓜州,都被当地守将张守珪击退。

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两镇合军,于青海湖南的渴波谷之战大破吐蕃军。张忠亮更兵进龙羊峡,攻陷大莫门城, 擒获甚众。左金吾将军杜宾客也率军于祁连城奏捷。

吐蕃军卷土重来时,萧嵩以四千强弩军迎击,经过一天苦战,击溃其军阵,生擒敌大将,斩首五千级,吐蕃败军四散逃入荒山,哭声遍野。

公元729年, 张守珪和贾师顺率瓜州、沙州唐军主动出击,大破轻而无备的吐蕃大同军。

赤德祖赞为振奋士气,汇聚大军,阅兵于郁标川,唐将王忠嗣仅率精兵数百人杀入敌阵,斩杀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凯旋而归。

唐朝清源县公:王忠嗣

唐朝宗室名将、信安王李祎则率大军日夜兼程,长途奔袭,出其不意地杀奔石堡城。吐蕃守军措不及防,伤亡甚众,唐军损失微乎其微,便攻克了这个依山而建,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 缴获粮储器械无数。李祎分兵据守要害,令试图反攻的吐蕃大军不得前进。

至此,吐蕃军彻底丢失了侵攻河陇地区的前进基地, 唐朝拓地千余里,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各路唐军从此游弈自如。

屡战屡败之下,赤德祖赞被迫自称外甥,再次向唐朝卑词请和:「 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惟边将交抅,致获罪于舅。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

公元733年,两国再次会盟于赤岭, 并约定于甘松岭及赤岭两处互市。当然,这亦只是一次短暂休战。

公元736年,吐蕃军不顾唐朝勒令罢兵的命令,攻破小勃律国。两国战事再起。

公元737年,唐将崔希逸率军于青海大破吐蕃军于青海之上,杀伤斩获甚众。

公元738年,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以王忠嗣为先锋将,攻占吐蕃新城,又夺吐蕃河桥,于河左筑盐泉城。当吐蕃军三万反攻时,王忠嗣单骑杀入敌阵,斩杀数百人,其部属所向辟易,吐蕃军大溃, 慌乱中自相践踏。杜希望从侧翼纵兵强袭,再获一场大胜。

公元741年, 由于时任河西、陇右节度使盖嘉运不思防务,致使吐蕃军重新攻占石堡城。

公元742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击破吐蕃大岭军,又大破吐蕃青海道军三万余人,斩首五千级。赤德祖赞之子琅支都也被唐将王难得阵斩。河西节度使王倕击破吐蕃渔海、游弈诸军。

公元743年,皇甫惟明率军出西平,行千余里,攻破吐蕃洪济城。

公元746年,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在青海、积石一带与吐蕃连续会战, 皆获大胜,斩杀其两名王子,歼敌数万,更攻灭降伏吐蕃已久的吐谷浑国,虏其所有部众而归。

公元747年,唐将哥舒翰于苦拔海之战,连破三路吐蕃军,此战哥舒翰持半截枪摧锋陷阵,所向披靡。之后, 哥舒翰又在积石军之战,设下伏兵,内外夹击,全歼五千吐蕃骑兵,令其匹马不得还。

唐朝西平郡王:哥舒翰

时人有诗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唐将高仙芝率一万唐军攀越帕米尔高原,远征臣服吐蕃已十余年的小勃律国。唐军陌刀手在猛将李嗣业率领下, 先克连云堡,歼灭据险而守的吐蕃军九千人,斩首5000级,俘虏千余人。接着,又乘胜攻上娑勒城,将十万吐蕃守军杀得大败。吐蕃士兵仓促逃跑, 掉下悬崖摔死,或溺死于娑勒川者无数。

唐朝密云郡公:高仙芝

高仙芝继续进军,攻灭小勃律国,将小勃律王及其妻吐蕃公主尽数俘虏。唐军声威再振于西域各附属国。

公元748年,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青海湖中龙驹岛上修筑应龙城,吐蕃军从此远遁,不复接近青海湖。

公元749年,哥舒翰统帅六万三千唐军,在付出死伤数万人的惨重代价后,终于让唐朝再次攻占石堡城,吐蕃军以举国之力死守,同样死伤惨重,最后城内守军仅仅剩下四百人。

公元753年,哥舒翰率军再次大败吐蕃,攻拔其洪济、大莫门等城,收复河湟九曲之地,新设洮阳、浇河二郡。

同年, 唐将封常清也率军攻破附庸吐蕃的大勃律国,受降而还。

唐朝北庭都护使:封常清

此时, 唐朝经历数十年战争,不但将两国国界推进到青海湖与黄河河曲以西,更终于解除了吐蕃长期对河西、陇右地区的侵扰。昔日兵火连绵的陇右,竟成富庶堪比江南之所。

大唐国势威加海内,涤荡八荒。周边的回纥、渤海、契丹、奚、新罗、日本等藩国和部族皆臣服大唐,不敢二心, 正如当时大诗人王维所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而和唐朝争霸百年的吐蕃,也明显露出颓势, 不但丢失了许多臣属藩国和部族, 更被唐朝同时夺取了青藏高原西北部和东北部的战略制高点,居高临下的高原地形优势也不复存,眼看就要被东西合围夹击,走向覆亡。

公元755年, 努力强化集权,改革内政,却屡战屡败,丢失大半个青海的赤德祖赞, 在位五十一年后,被他自己任命的两名政务大臣弑杀。

然而,眼看唐朝即将要把东亚大陆最后一个不肯臣服自己的政权灭亡,取得这场对吐蕃百年战争的全面胜利,却在同一年祸起萧墙,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人员兵力损失极惨重的“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卷烟尘,惊动的不止是霓裳羽衣曲,也令几有亡国之危的吐蕃帝国,得以绝处逢生,更步入自己如日中天的辉煌时期。

更多文章

  • 洛宁程卫东——探访始建于唐朝初年的鹈鹕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洛宁程卫东,程卫东登莲花顶,杭州日报采访程卫东

    洛宁是人类最早的群聚地区之一,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新石器时期洛河沿岸的方村、古村、马店、唐坡、西王村、坡头、寨子、陆地等形成了远古文化中心。五代永宁,长水两县分治,属河南府。宋代永宁,长水属河南府,隶京西北路。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永宁县迁徙回永固城。1126年金军破京师,宋都南迁,永宁属金

  • 李世民浅水原之战影响:平定陇西薛仁杲,铲除唐朝西方的威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世民为什么要杀薛仁杲,薛仁杲与李世民在哪里打仗,薛仁杲

    浅水原战役在李渊正式在京城称帝之后其实唐朝的统治版图是不大的,而周边的各个地方都处于战乱这就需要唐朝派兵前去治理。而浅水原之战就是李世民所发动的最成功的战役之一。不过,在战争刚刚打响时,李世民是不占任何优势的。在李世民这边不占优势时,李世民的守兵将里就对他的手下士兵说,我们一定要从心理上稳定下来在内

  •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为什么不削藩?藩镇割据为何越来越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有多乱,安史之乱后唐朝还延续144年吗

    “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大藩镇拥有太多自主权,以至于朝廷对他们的掌控力越来越弱,最后才演变成兵祸。那么“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有没有采取积极的削藩策略,取消让自己吃尽苦头的藩镇呢?答案是藩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大批。“安史之乱”发生前,唐朝共设立了十大藩镇。而当叛乱平定后,

  • 回纥曾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却因贪得无厌,终于被唐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回纥帮助平定安史之乱,唐朝借回纥军队平定安史之乱,回纥为什么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当回纥部首领,药罗葛氏家族建国称汗之后,就将这些疏远的同族,成为“外九姓”回纥,或外九姓乌古斯人。这些铁勒民族,曾长期是匈奴、鲜卑、突厥等草原统治民族的附庸。在唐太宗攻灭东突厥汗国的战争中,回纥部选择投靠唐朝,其首领药罗葛·菩萨(活颉利发)在马鬣山之战,率五千骑兵大破十万突厥狼骑,威震漠北。战后,回

  • 开国皇帝最想揍谁之唐朝,如果有机会,李渊最想揍谁?李世民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渊后期评价李世民,李渊临死前对李世民说的十四个字,李世民上台后李渊有多惨

    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成就无疑是最耀眼的。但是对于他的继承者们,他心中也有着好恶之分。那么,如果给李渊一个和唐朝历代继承者相聚的机会,他最想揍谁呢?李渊成为唐高祖,噩梦也开始了其实答案是非常明显的,李渊他最想抽谁?这还用问吗?肯定是当时天下第一不孝子李世民了。从李渊取隋朝而代之,他的噩梦就开始了,

  • 北宋与唐朝同样有激烈朋党之争,为何所产生的结果天差地别?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朋党之争出现原因,北宋朝堂两党之争,北宋时期的朋党之争

    北宋同样有着激烈朋党之争,却与唐的“朋党之争”所产生的结果天差地别。唐的牛李之争追求的是为国家利益做贡献,双方共同进步。而北宋的朋党则是一种不是你说就是我亡的变质争斗。南宋代诗人陆游在《北望感怀》一诗中说到:“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时遒。”可见,那时的朋党之争对宋起到了极其糟糕的影响,那么,朋党

  • 两位唐朝废太子:一位富贵善终生了19个儿子,另一位被亲爹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废太子之死,历史上最可惜的三位太子,历史上被废的太子下场

    孔圣人的赞誉,让“太伯之贤”成了主动让贤的代名词。历史上主动让贤的皇子有很多,笔者今天的故事,讲的就是大唐朝主动让贤,把太子之位让给弟弟的两位大唐皇子。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在姑奶奶同安大长公主的安排下,娶了太原王氏女为晋王妃。王氏女无所出,倒是宫人某氏为李治生了庶长子李忠。李治登基称帝之后,晋王妃王

  • 康楚元叛乱虽很快平定,但已揭开唐朝将领叛乱的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康楚元,唐朝几大叛乱,唐朝五次叛乱的下场

    当时唐王朝正在与安史叛军搏斗,叛军已经换成史思明为燕国皇帝,算是叛军反攻唐王朝防守的一个阶段,双方主战场是洛阳以西以及江淮一带,唐军领军将领是仆固怀恩和李光弼。康楚元当时是襄州(现湖北襄阳)守将,具体职务史书记载略有不同,《旧唐书》三处提到康楚元,一个地方说他是偏将,另一个地方说是大将,第三个地方说

  • 同样是造反,为何李世民面对李渊,而朱棣不见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对李渊李世民的评价,李世民和朱元璋朱棣,为什么李渊没有朱元璋厉害

    但是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咱们先来做一个总结,那就是李渊和朱元璋其实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或者说这两个人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就是拿李世民放在朱棣的这个位置上,他也是不敢向朱元璋造反的,这也是为什么朱棣最后选择向自己的侄子造反的原因了。我们先来看一下李世民,其实在

  • 汉朝和唐朝哪个更加强大、影响力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汉朝厉害还是唐朝厉害,汉朝与唐朝谁有影响力,汉朝唐朝谁更强大

    首先我们把强大分为三部分:立国时间、顶盛时期的领土疆域、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进行比较。第一、立国时间汉朝包括西汉、东汉(公元前202-220年),立国时间四百多年。唐朝:立国时间(618-907年)不到三百年。这就可以看出汉朝的立国时间大于唐朝。第二、顶盛时期的领土疆域西汉和东汉(看图)唐朝(看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