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制度在朱棣时期有了较为系统的发展,有著名的“十二监”,其中最有权势,包括魏忠贤、王振等人在内,都出自司礼监。而司礼监权势最大的两个职位,分别是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王承恩最初是信王府的一个普通的太监,因为有一次信王意外落水,其他太监都在大声呼救,唯有王承恩率先跳进水中施救,其实他不会游泳,最后差点被淹死。从此他成为信王身边较为信任的心腹。
信王继位后,年号崇祯,是为崇祯帝。崇祯其实算是一个有骨气的帝王,但哥哥明熹宗给他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加上他经验不足,明朝弊病太多,又要面临关外女真和李自成、张献忠义军,让崇祯无力招架。但崇祯也做出了他的努力,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明朝将士军心涣散,不思为战。崇祯问何人能够御敌,没有将士敢以应答,唯有王承恩毛遂自荐,愿意以死报效君王。
崇祯帝万般无奈,任命宦官王承恩为戍卫京师的提督,之所以会让一个太监掌控北京城的兵马,第一是当时无人能用,第二是王承恩深得崇祯的信任。作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假若王承恩不是太监,他最多也是个书生。从来没领过兵,但他并不害怕,积极组织各路人马和李自成死战。虽然最终因为军心不齐,没能挡住李自成,但王承恩的举动已经比当时一些满口圣人之言的官员要好得多。
北京城眼看失守,崇祯帝拔起长剑,杀掉自己嫔妃和孩子,然后在一个太监的搀扶下,走上了景山。夕阳下,一个帝王自挂树枝之上,了却了一个风云般的朝代。而在帝王的脚下,有一个落寞的太监,太监用牙齿咬破手指,在石头上写下“忠君爱国”4个字,然后挥剑自裁。就这样,有王承恩的忠诚陪伴,崇祯走的并不孤寂。
在小编看来,王承恩虽然身体残缺,但身为明朝最后的大太监,他的表现足以让无数自诩“清流”的人脸红。太监分两种,一种是叫大奸大恶,另一种叫王承恩。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听闻王承恩的故事,亲自下旨为这个太监立碑,并且把它葬在崇祯的墓旁。康熙时期,专门让人为王承恩立传。如今在思陵旁,王承恩的墓碑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