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平乐》还原欧阳修“落榜”故事,从第1名降到第14名,很写实

《清平乐》还原欧阳修“落榜”故事,从第1名降到第14名,很写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740 更新时间:2024/2/4 1:59:26

欧阳修“落榜”,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他不是真正的落榜,只是到手的状元飞走了,从第1名降到了第14名。

众所周知,唐宋八大家宋朝占据6人,其中,有5人都得称欧阳修一声“老师”,这奠定了欧阳修在北宋文坛中的领袖身份和传奇地位。欧阳修才华横溢,在当时是被公认的,甚至在科举之前,大部分人都已经默认欧阳修必将成为当年的状元。

欧阳修,字永叔,生于四川绵州,其祖籍乃江西庐陵。他的父亲老来得子,56岁时生下欧阳修,4年后父亲去世,欧阳修和母亲相依为命,在叔叔欧阳晔和母亲郑氏的教导下,欧阳修刻苦读书,成为一代才子。宋仁宗登基的那年,欧阳修才16岁,他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百年不遇的天才。可尴尬的是,接下来两次科举,都未考中,转眼已经22岁。

时任汉阳军随知的胥偃很欣赏欧阳修的才华,将欧阳修召到自己门下,并且将女儿许配给欧阳修,不过当时并未完婚。《宋史·胥偃传》云:

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

接下来,欧阳修在未来的老丈人胥偃的帮助下,前往京城游历。在京城,欧阳修不仅长了见识,而且还混出了名气。一方面,欧阳修参加开封的国子监考试,中了监员,又参加国子学的广文馆考试,中了解元,连中两元,名声大振。另一方面,欧阳修善于写词,他的很多辞藻被坊间传播,有的词竟然传到青楼之中,给人留下“风流”、“轻浮”的形象,这为下面的事情埋下伏笔。

宋仁宗天圣八年,欧阳修23岁,在礼部的省试中,欧阳修又考中第一名,即省元,加上之前的监元和解元,欧阳修已经连中三元。在接下来的殿试中,欧阳修信心满满,认定自己必将考中状元。不仅如此,欧阳修还特地做了一身大红色的状元袍,就等中状元时好一展风采。

不仅欧阳修对自己有信心,就连欧阳修的同科也笃定这一届的状元必定是欧阳修。欧阳修有一个同学叫王拱寿,年仅19岁,长得一表人才,对欧阳修更是仰慕不已。听闻欧阳修做好了状元袍,便找欧阳修借穿一下,想沾沾欧阳修的福气,以图殿试时能考个好名次。

果然,在殿试中,欧阳修对答如流,一篇策论说得舌灿莲花,让年轻的宋仁宗欣赏不已。事后,宋仁宗就要点欧阳修为状元,只可惜,第二天揭榜,状元变成了那个试穿欧阳修状元袍的王拱寿,欧阳修只得了个第14名,王拱寿还被宋仁宗赐名为王拱辰。

欧阳修对自己殿试的表现更加满意,笃定自己中状元。可得知自己只中了14名,百思不得其解。多年后,欧阳修接触到当年参与殿试的大臣之一晏殊时,欧阳修才明白,自己当年表现太过优异,但因为自己风流名声在外,状元虽然看重才华,但也看重德行,所以宋仁宗才决定降低欧阳修的名次,挫其锐气,磨炼其成才。

这就是欧阳修“落榜”的内幕,可以说,剧中和历史还是高度吻合的。有趣的是,这件事还有后续。宋朝文风繁荣,很多大臣选女婿都看重才华,并不看重相貌。当时的龙图阁大学士薛奎有5个女儿,他亲自参与殿试,深知欧阳修和王拱辰二人不仅才华出众,而且长得也一表人才,决定“先下手为强”。

于是,在揭榜之后,薛奎立即找到王拱辰和欧阳修。因为欧阳修比王拱辰大三岁,薛奎本打算把大女儿许配给欧阳修,把二女儿许配给王拱辰。不料,欧阳修因为和胥偃之女有婚约,不能答应此事,所以,薛奎失望之余,把大女儿嫁给了王拱辰。

不久后,欧阳修和胥氏成婚,但胥氏却病逝了。薛奎一直惦记着欧阳修,又把二女儿嫁给了欧阳修。这样一来,王拱辰不仅“抢”了欧阳修的状元,还做了欧阳修的大姐夫(连襟,大姐夫古代又称大姨夫)。

接下来还有故事,王拱辰的结发妻子去世,薛奎为了留住这个女婿,又把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王拱辰,这样,王拱辰就变成了欧阳修的妹夫。因此,欧阳修曾写一幅对联调侃王拱辰,曰:

上联:旧女婿为新女婿,

下联:大姨夫作小姨夫。

结合史料,你会发现《清平乐》这部剧还是比较写实的,期待这部剧能够出现更多的北宋名士,像辅弼、包拯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不知道接下来有没有戏份,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文章

  • 皇权、相权和台谏,《清平乐》中宋仁宗一怒废后背后的三方角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平乐中宋仁宗最开始喜欢谁,兖国公主和宋仁宗,宋仁宗御驾亲征赢了吗

    宋仁宗赵祯端坐在大殿之内,听着群臣们的奏对,偶尔还会涌起那种“还请太后定夺”的冲动,只是身旁的珠帘早已撤去,龙椅旁边空荡荡,再也没有那双睿智、威严的眼睛盯着自己和朝臣们了,一想到这里,宋仁宗反而有种不适应的感觉,十余年了,都快养成习惯了。除了宋仁宗,皇宫之内还有一人特别不适应,那便是皇后郭氏,她不仅

  • 明朝的第二位和第四位皇帝是平辈关系,两人加起来在位不过五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朱标活不过他老爸,朱元璋死后只好传给喜欢的皇太孙(朱标长子)朱允炆。朱允炆做了明朝第二代皇帝,也就是明惠宗,也就是建文帝。看上去有人对这一成不变的人事安排有反对意见,朱允炆登位不过一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准备纠偏,历时三年后,他成功了,把大侄子朱允炆逼到了历史的

  • 朱元璋问:我何时登基?刘伯温:正月初四!专家至今无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伯温给朱元璋登基诏书,朱元璋逼刘伯温回朝,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死后哭了

    朱元璋脱离郭子兴之后,把第一个目标定在滁州,当时朱元璋身边有淮西24将,都是武将,没有文臣,攻下滁州之后。滁州的一个教书老先生李善长来投奔,因为李善长为人诚恳,而且做事稳妥,朱元璋便留他在身边,此人最后成了明朝第一文臣,号称明朝的“萧何”。但李善长只是文人,并不是智囊。朱元璋渡江之后,在徽州遇到朱升

  • 赵匡胤:朕用人不疑!大臣问了6个字,赵匡胤满脸通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说过的话,赵匡胤临死前说的是什么,赵匡胤的三条要求

    先说一下赵匡胤是如何称帝的,北周的皇帝郭威一生无子,只有柴荣这一个养子,赵匡胤和柴荣早年就是莫逆之交,等柴荣继位之后,为了平衡前朝旧臣,开始重用赵匡胤,并且把他从一个普通的小将佐提拔成了禁军统领。柴荣因病去世,在死之前,托孤于赵匡胤等人,并且让他提防驸马等人会作乱。可以说,柴荣对赵匡胤恩重如山、信任

  • 祸害宋朝6位叛臣都有谁?他们因何罪恶滔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叛臣一览表,宋朝最惨奸臣,宋朝历史上唯一被杀的重臣

    大宋立国三百余年,虽然深受天下臣民拥戴,但意图“改朝换代”,觊觎皇位的阴险分子却不绝如缕,虽然一次次冲击重创帝国,但阴谋最终都未能得逞。比如下列6位身居高位的臣子,或窃号自娱,或犯上作乱,被《宋史》列为“叛臣”,被永钉在历史的耻辱桩上!1.张邦昌(1081-1127年)张邦昌进士出身,是奸相王黼的党

  • 天灾导致的人祸,宋代大诗人李清照晚年悲惨生活,竟是此事所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代诗人李清照个人资料,有关于宋代李清照的资料,李清照死亡的描述

    公元1129年,赵明诚不幸病逝,留给李清照的只有十五车古籍文物、完成的半部《金石录》以及无尽的思念。此后,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孤独一身,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晚年李清照的诗词中总是不经意间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这段不长久的美满婚姻让后人为之惋惜,也让后人赞叹她的忠贞。此时,一

  • 赵匡胤打猎,对身边的人说:我现没有护卫,想杀我就动手吧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勇猛,赵匡胤单挑记录,赵匡胤 对付骑兵

    作为开国皇帝,如何处理众多有功之臣是个亘古不变的难题,不管是赵匡胤之前的刘邦,还是他之后的朱元璋,都在这方面被后人诟病,但赵匡胤没有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他只是使用了一个非常“另类”的手段,用喝酒后的“醉话”就释掉了群臣的兵权,可谓高明。解除了身边大臣的兵权后,赵匡胤对于各地藩镇的兵权也不放心,于是他

  • 宋辽金谁是正统?元朝认为都是,明朝人则很纠结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按照规矩定正统是后继的朝代应该完成的任务,元朝官方一开始也是焦头烂额,后来在丞相脱脱的主导下,搞了个折中的主意:官方将宋辽金三朝全定为正统。三史并尊,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之事,不过元朝也无奈,一方面自己本身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如果承认是南宋为正统嘛,显得自己合法性不足;承认金朝是正

  • 明代贪官竹杠敲到未来皇帝身上,敲诈成功不说,后来混成世界首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代云南首富,明朝最轰动的治贪大案,明代安顺首富是谁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拜金主义不可避免的流行于官场,“金令司天、钱神卓地”的观念深入人心,在金钱的诱惑下,官场中人争先恐后的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涌现出大批代表人物。嘉靖年间,全国有家财五十万两白银以上者富豪榜,入围者十七人,首富严嵩父子,这个没有疑问,其他十六人为:蜀王、黔国公沐氏、成国公

  • 元朝最特殊的一个行省,历史课本都不写, “征东行省”到底是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元朝设置的十个行省分布图,元朝四个特殊行省,元朝行省划界原则

    这一点就连初中历史课本都有介绍,一共十个,分别是: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不过嘛,《元史》等史书却并不是这么记载的,在这些史书中,元朝的“行中书省”是有十一个的!“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元史》卷91《百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