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其实最近一次的考古发现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考古学家表示,双方的战局也许并不是我们原先理解的那样,如果赵括可以再坚持一会儿,那白起未必有取胜的可能。 重读《史记》,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公元前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上党郡,这是一处战略要地,秦国直接把上党郡和韩国内部的联系完全切断了。但是上党郡誓死不愿意投降秦国,就依附于赵国。赵孝成王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秦国一看上党郡竟然投靠了赵国,赵国还好言相待,心里自然有些不舒服。
[var1]
于是在两年之后,秦昭王就派人攻打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四下逃散,大部分都逃到了赵国,赵国也特地安排了军队在长平接应上党郡的百姓。长平就在今天的山西晋城。 紧接着,秦军对赵军展开了正式的进攻,赵军起初设立的两道防线被轻而易举地攻下了,秦军就这样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那秦军当时攻破的防线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名叫“空仓岭”的地方。专家们到此地考察,发现了一块明朝的石碑。石碑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高平、沁水之交,有山曰空仓,考之典故,询之土人,该秦白起诡置空仓以饴赵括之处。”
[var1]
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 意思就是说,当年秦国的将领白起,是设立了空粮仓欺骗的赵括,让赵括误以为秦军粮草充足,实际上秦军也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军如能以制高点为防线,俯瞰秦军,守住战略要地,秦军根本不敢妄图进军。要知道,当时赵国离长平是比较近的,赵国的粮食要运到长平比起秦国要容易得多。再说上党的百姓是心向赵国的,秦军则是一直在消耗着自己的兵力,这样对秦国是非常不利的。
[var1]
这是一场持久战,看的就是谁能够撑到最后。秦王施展外交手段,让附近的齐楚魏国不给赵国补给粮食,还让范雎去离间赵孝成王和廉颇,鼓吹让年轻的赵括去迎战。 赵括中了假粮仓的计谋,45万赵军倾巢而出,准备一举消灭秦军。但是白起更有战略战术,他“ 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var1]
就这样赵军落入了秦军的包围圈,被整整包围了46天,粮食完全断绝。赵括本来离突围只有一步,但是却首当其冲,被射杀。赵军失去了主将,方寸大乱。而后,白起下令屠杀四十万赵军。 因此,赵括当时离胜利其实并不远,他输就输在谋不如人。赵括是有本事的大将,他的能力远超纸上谈兵,他错失了大败秦军的机会,中了白起的计谋,转而进入被动局面,进而导致最后的失败。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创,欢迎关注,带您纵横古今,纵览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