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括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看到出土的明代石碑,才知赵括中计了

赵括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看到出土的明代石碑,才知赵括中计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831 更新时间:2024/2/25 7:17:19

[var1]

其实最近一次的考古发现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考古学家表示,双方的战局也许并不是我们原先理解的那样,如果赵括可以再坚持一会儿,那白起未必有取胜的可能。 重读《史记》,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公元前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上党郡,这是一处战略要地,秦国直接把上党郡和韩国内部的联系完全切断了。但是上党郡誓死不愿意投降秦国,就依附于赵国。赵孝成王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秦国一看上党郡竟然投靠了赵国,赵国还好言相待,心里自然有些不舒服。

[var1]

于是在两年之后,秦昭王就派人攻打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四下逃散,大部分都逃到了赵国,赵国也特地安排了军队在长平接应上党郡的百姓。长平就在今天的山西晋城。 紧接着,秦军对赵军展开了正式的进攻,赵军起初设立的两道防线被轻而易举地攻下了,秦军就这样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那秦军当时攻破的防线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名叫“空仓岭”的地方。专家们到此地考察,发现了一块明朝的石碑。石碑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高平、沁水之交,有山曰空仓,考之典故,询之土人,该秦白起诡置空仓以饴赵括之处。”

[var1]

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 意思就是说,当年秦国的将领白起,是设立了空粮仓欺骗的赵括,让赵括误以为秦军粮草充足,实际上秦军也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军如能以制高点为防线,俯瞰秦军,守住战略要地,秦军根本不敢妄图进军。要知道,当时赵国离长平是比较近的,赵国的粮食要运到长平比起秦国要容易得多。再说上党的百姓是心向赵国的,秦军则是一直在消耗着自己的兵力,这样对秦国是非常不利的。

[var1]

这是一场持久战,看的就是谁能够撑到最后。秦王施展外交手段,让附近的齐楚魏国不给赵国补给粮食,还让范雎去离间赵孝成王和廉颇,鼓吹让年轻的赵括去迎战。 赵括中了假粮仓的计谋,45万赵军倾巢而出,准备一举消灭秦军。但是白起更有战略战术,他“ 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var1]

就这样赵军落入了秦军的包围圈,被整整包围了46天,粮食完全断绝。赵括本来离突围只有一步,但是却首当其冲,被射杀。赵军失去了主将,方寸大乱。而后,白起下令屠杀四十万赵军。 因此,赵括当时离胜利其实并不远,他输就输在谋不如人。赵括是有本事的大将,他的能力远超纸上谈兵,他错失了大败秦军的机会,中了白起的计谋,转而进入被动局面,进而导致最后的失败。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创,欢迎关注,带您纵横古今,纵览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赵国的秘密:为什么能成为对抗秦国的最后希望?其实我是被逼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国如果真的灭了秦国,赵国真的能够跟秦国抗衡吗,大秦帝国秦国大军攻打赵国

    [var1] 一、赵国选择了硬刚? 前262年,当上党郡守冯亭来投降的时候,赵孝成王和赵胜的结论是,接收上党,派廉颇防御长平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赵国庙堂一开始定的基调就是防御。 长平之战开始后,廉颇防守失利,赵孝成王却遣使前往秦国求和,而不是向列国求援。可见,赵国庙堂仍旧没有硬刚的意思,而是以为秦军

  • 赵国损失了40多万军队,为何不到10年,又是东方强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结束。经过1年多的鏖战以后,赵国的40多万军队全军覆没。在经过这次大败之后,赵国元气大伤,国内的军队精锐消耗殆尽。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赵国似乎已经无力与列国争夺天下。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不到十年时间,赵国再一次成为东方强国。那么,已经贫弱的赵国是如何做到的? [v

  • 赵国名相郭开赶走廉颇,诬杀李牧?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郭开为什么要杀李牧,廉颇李牧死于哪个时期,郭开为啥赶走廉颇杀李牧

    [var1] 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同源的两国各有二人,赵国分别是廉颇和李牧,而这两个举世瞩目的名将,他们的仕途官位甚至是生命都掌握在郭开这个人手中,其实如果说之前的廉颇,完全葬送在郭开手中也不确切,毕竟当时的廉颇和新任赵王之间也有过节,可以说郭开在此时只不过是投其所好,顺便办了一点自己的事而已,之后廉

  • 赵国名相郭开为啥能赶走廉颇,诬杀李牧?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廉颇与李牧是谁害死的,李牧为什么不杀郭开,郭开为啥赶走廉颇杀李牧

    [var1] (伍子胥率吴兵攻打故国,鞭尸旧君) 其一:郭开赶走廉颇,是因为廉颇涉及到了赵国王室的“王统之争”! 我们把赵国比做现代社会的一豪门。那么,赵孝成王是上一代的老家主,廉颇是老家主留给大公子看门护院的保安大队长,而历史上的赵悼襄王赵偃是小公子(并不是太子),郭开是他的铁杆心腹。 老家主死了

  • 赵国名将,大秦克星,一出手十万秦军全军覆灭,却被小人陷害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国军队与秦军谁强,大秦与赵国,秦军最后怎么灭赵军

    秦灭六国之战中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隔壁的赵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后,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对抗的国家,后来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反间计,将主帅从廉颇换成了赵括,赵括急于求成,中计兵败,战死疆场,赵国也在此战中元气大伤。纵观赵国历史,不乏千古名将,像廉颇、赵奢、李牧等,

  • 赵国刚被活埋45万大军,转身将燕国打得差点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燕国六十万大军打不过赵国,赵国燕国谁先灭,燕军攻打赵国

    [var1] 赵国和燕国掐架的这场战斗就是战国时著名的“鄗代之战”,这场战争成功的向我们解释了什么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大大削弱,除了被秦国这个老冤家欺负之外,其它诸侯国也想趁机侵赵获利。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刺探赵国虚实。这

  • 赵国与人交战之际,秦国没偷袭还自发派10万人帮忙,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国借兵秦国,秦国灭赵谁埋了40万赵国士兵,赵国和秦国发生的战争

    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赵国似乎一直是强秦对外扩张的障碍,但这两个国家的祖先本来同为纣王手下大将飞廉,可以说是一个枝叶传下来的同宗之国,然而后来为了统一大业而互相敌对。长平之战是秦消灭赵国有生力量的重要战役,这一战基本上决定了整个战国时代的走势。 公元前262—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出40万大军前去讨伐

  • 走进春秋战国,不能不明白那些国君“姓”“氏”的来龙去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战国各国姓氏,春秋战国所有姓氏名单,春秋战国时代的贵族姓氏

    [var1] 秦赵对决形势图 在《纵横》这部40集大剧中,曾经强大过的齐、楚、韩、魏相继蔫了,已不再雄壮,唯有赵国,英勇抗秦,其志不衰。全剧的后半部主要描述秦赵之战,白起奉诏出征长平,斩杀赵军25万,坑杀降卒20万,共灭45万赵军。长平之战是世界军事上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惊天地,

  • 谋士看出刘备难成大事,离开刘备投奔曹操,成了魏国托孤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备白帝城托孤,曹操托孤完整版视频,美女老师讲刘备托孤

    [var1] 曹丕,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据《资治通鉴》记载,曹丕回家的时候,已经是初夏了。他知道自己真的不行了,就召集了三个大臣托孤后事。这三个大臣分别是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其中曹真和司马懿都是鼎鼎大名,唯独陈群,可能大家有点陌生。笔者今天就给大家单独说说陈群的简

  • 课本只告诉你:勾践“卧薪尝胆”,却不敢告诉你勾践后来的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勾践卧薪尝胆用了几年,勾践卧薪尝胆50字,勾践灭吴勾践是个怎么样的人

    [var1] ? 所谓风水轮流转,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明显,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向夫差投降,保留实力。此时的夫差被胜利冲昏了头,又想要羞辱勾践,又想要向世人展现自己大度,最后还真就接受了勾践的求和,把军队撤回了吴国。吴国撤兵后,勾践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