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对于“完璧归赵”这个成语都非常熟悉,在语文教材中,完璧归赵背后的故事还是一篇必学的古文,而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蔺相如将和氏璧从秦国带回了赵国,现代多指把物品完整地还给原主人。当初学习这篇课文时,都被蔺相如的机智所折服。但语文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var1]
赵王的心结
起初赵国从楚国手中拿到了和氏璧,这块没有在当时可是非常出名的。秦王内心也想得到这块和氏璧,于是就写信给赵王,愿意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块举世闻名的和氏璧。此时赵王却犯了难,这要是送过去,秦王耍赖不承认,自己白白失去这么一个宝物。不送过去,秦国实力强大,到时候直接打过来,赵国也难以招架。此时有人建议自己手下的谋士蔺相如是个人才,不仅胆子大,而且极为聪明,这人非常适合去秦国。
[var1]
于是赵王就决定自己先会一会蔺相如,如果真如手下的人所说,蔺相如胆识和机智都超过常人,那就委派他去秦国。于是见面后赵王就向蔺相如讨教,现在这情况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现在比赵国厉害很多,必须要答应秦王的要求。可是赵王不甘心:“那他拿走了和氏璧,不交出城池,怎么办”,蔺相如早已想到,脱口而出:“秦王现在和和气气的要交换和氏璧,我们不同意,我们就理亏。我们给他了,他不交出城池,那理亏的是他们。这样在道义上就是我们占优势。实在放心不下,可以让我去,我保证如果他要留下和氏璧就会交出城池,否则我就把和氏璧完整带回来。”
[var1]
完璧归赵
听完这番话,赵王就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发了。到了秦国之后,蔺相如就把和氏璧交到秦王手里,看到宝贝到了自己手里,秦王非常高兴。蔺相如看到秦王只顾着把玩和氏璧,没有丝毫要和自己讨论城池的事。于是就告诉秦王这块玉上有点瑕疵,我可以指给秦王看。秦王就把和氏璧交给他,没想到蔺相如直接拿着和氏璧要往柱子上撞。秦王看见蔺相如这动作,赶紧招呼他先停下,叫旁边的官员拿出地图,告诉蔺相如自己划线的城池,现在都归赵国了,和氏璧可以交给他了吗?
[var1]
蔺相如内心猜测,秦王这只只不过是缓兵之计,于是就告诉秦王,你要是真的想拿到和氏璧也可以,之前为了恭送这个宝物,赵王斋戒了五天,大王若是诚信珍惜这个宝物,那也需要斋戒五天才行。而秦王见此,只能先答应蔺相如,自己去斋戒,让他现在秦国住下。五天后,秦王终于斋戒结束,没想到蔺相如早已经把和氏璧交给自己的随从,让他带着从小路逃跑回赵国,把东西还给赵王。
[var1]
蔺相如自己前去面见秦王,并且告诉秦王,和氏璧我已经让人送回去了,秦国的君主向来没有一个讲信用的,我不能辜负赵王对我的信任,东西已经没了,要杀要剐只能随大王的便了。秦王无奈的说,既然事已至此,即使杀了你也得不到和氏璧。因为这事杀了你,反而破坏了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于是就放蔺相如回去了。
[var1]
故事的后续
蔺相如经此一事,受到了赵王的赏识,封他做了大官。而秦王必然不可能就这么简单的让赵国戏耍了。虽然面子上秦王保住了自己讲信用的身份,但是赵国的这个举动让他心里很不舒服。一个小小的赵国,派来一个使者,竟然把秦王耍得团团转,这传出去秦王的形象在别人眼里可是要掉价的。
[var1]
于是秦王开始训练军队,谋划着报复赵国,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攻打赵国的战争正式打响。秦王手下的大将白起,一连拿下赵国两座城池,而赵国的守城士兵几乎没有什么反抗能力。在这之后数场战争接连发生,每一次的都会损失一个城池。再损失了10城之后,赵国又付出了损失两万士兵的代价,才熄灭了秦王的怒火。在这之后,赵国开始一步步走向衰亡,与日渐强大的秦国正好相反,在赵括与白起一战失败后,赵国彻底被拿下。蔺相如虽然保住了和氏璧,却没能保得住赵国。
参考资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