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中,刘备的成功似乎与哭不无关系。甚至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就是刘备哭出来的!初听此话觉得荒唐,但是细想,却还真的脱不了干系。在书中,每当刘备遇事不决,眼泪就刷刷的落下。他这一哭,就让手下弟兄们慌了神,关张等人心疼哥哥,哪个上了战场不是拼死搏杀?诸葛亮等谋士,哪个思维不是高速运转?正是他的这种做法,才换来了诸葛亮潇洒的一句:主公莫慌,亮有一计!
而在史书《三国志.先主传》中,刘备却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般爱哭。书中甚至给出刘备这样的评价:“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纵观史料,也只见刘备哭过六次。但是,他的每一哭却着实不简单。
第一哭,是为了好友田豫而哭。当时,刘备刚刚创业,颠沛流离,手下急需人才,而田豫为其挚友,素有国士之风,他十分看重田豫。然而,当他成为豫州刺史时,田豫却因母亲年事已高无奈告辞,此事不由让刘备痛哭不已道:“恨不能与君成大事也!”果然,经此一别,田豫再没回到刘备手下,此一哭是为错失人才而哭。
刘备的第二哭,是在投奔荆州刘表时。他感叹自己年事已高,功业未成,却腿生肥肉,为自己而哭。第三次则是刘表逝世后,他在其墓前痛哭。或是真性情流露、或是收买人心、又或是对今后的一次告别,正是这次哭泣,他重新找回了自己,鼓起勇气重新去面对这不公的人生。
而接下来的三次哭泣,他分别是为法正病死、庞统战死及赐死义子刘封而落泪,接连折损三名蜀国骨干,又都是刘备曾经最信任的人,才让他如此伤心。此后,他几乎再没哭过,因为他已经找准了自己的人生。
而被冠以奸雄的曹操,虽一向以冷酷著称。但在史书中却恰恰相反,曹操却是一个真正的爱哭王。他曾为手下将领折损多次哭泣,甚至在袁绍死后,他还亲自为其祭奠泪流。最让曹操可惜的,则是陈宫的誓死不共事。为此,他又是大哭一场,为这样一个人才不能为己所用悲戚,更为这样一个人才执意赴死而伤心。不过,他也正是靠着这份真性情,才让如此多的将领乐意追随他,并为魏国建功立业奉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