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继承隋朝的各项制度但避免陷入危机故可延续近三百年

唐朝继承隋朝的各项制度但避免陷入危机故可延续近三百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77 更新时间:2024/1/16 12:02:26

唐王朝由李渊创立,经李世民、李隆基等的治理,曾经出现了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唐的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拒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而且,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声威极为显赫。

李唐王朝接纳各国来唐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文化十分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朝代之一。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于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而唐之所以能如此强大繁荣,虽有李氏王朝历代君王开拓创新、励精图治的重要贡献,但是,不得不否认,唐王朝继承了隋朝的很多有利条件,包括承继了隋朝的经济成就、基础建设,特别是制度方面的设置。历史学家常说“唐承隋制”,这并没有夸张,而是事实。

隋朝疆域图

开皇元年(581年),隋朝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自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长达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统一的政绩为唐王朝的建立创造了政治方面的有利条件,隋朝存在时间虽然很短,只有三十七年,但是,它却以政绩显赫、国家富强而闻名于世,隋朝的成就为历代史学家所称道。

显然,隋朝的制度建设为唐朝提供了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模板,为李唐集团建立大统一的王朝提供了有利条件。只是,隋朝杨氏集团却没有能充分利用其制度优势,在隋炀帝当政后期,政治腐败、生活糜烂,忽视了民众疾苦,造成了“国富民穷”的严重弊端,加上刚刚从分裂到统一的王朝,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导致了隋朝很快灭亡,这是非常可惜的。

好在隋亡后出现了唐,就像“秦”亡孕育出“汉”一样,“隋”之后代之而起的“唐”,继承了隋的成就和遗产。史学家常常将唐朝隋朝合称为“隋唐时期”,正是因为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基本制度。

那么,为什么唐朝和隋朝有相似的基本政治结构,而隋只存在了37年,唐却能存在289年呢?

“唐承隋制”主要指什么?唐朝建立之后,到底继承了隋朝的哪些制度和成果呢?

其一,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

隋朝统一之后,隋文帝废除北周时不合时宜的“六官制”,这“六官”指天、地、春、秋、冬、夏六个机构。北周宇文泰重视以德治国,他在体制设置上有浓郁的复古色彩,他颁行了由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即“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这虽看起来很堂正,但是,复古色彩太浓了,不适时宜,他在官僚体制的设置上基本效仿原来西周时期的《周礼》的形式,既原始又极混乱,连名称都让人很难接受,称“六官制”为“天、地、春、秋、冬、夏”,称谓复杂,职掌不明,办事效率低下。而隋朝取代北周之后,李渊推行制度革新,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改为“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套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

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史书称:“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其实,这是恢复汉族王朝官制,为的是强化中央集权。而其中,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师、三公虽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实际上只是荣誉;当然,隋代尚书省的地位很高,《隋书·百官志》称:“尚书省,事无不总”,显然,尚书省是总揽着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地位与权力。

唐朝建立之后,基本上沿用隋朝官职制订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构成,而这三省加上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称为“六省”。“三师”为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宰相包括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

“六部”包括:吏部,下辖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户部,下辖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礼部,下辖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兵部,下辖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刑部下辖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工部,下辖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此外,还有御史台、“五监”(国子监、少府监等)、“九寺”(太常寺、光禄寺等),以及南衙十六卫(左右卫 、 左右骁卫等)、北衙十军(左右羽林军 、 左右龙武军、 左右神武军 、左右神策军 、左右神威军)。其中,御史台设台院、殿院、察院,专门负责监察。

显然,唐立朝之后,基本上是继承隋制,但也对隋制作了修改、补充和细化,如三省下面的分工更明确,职责分明;加强了监察机制建置,重视监察;军队的设置更具有互相制衡的功能等。

还有,唐朝了承袭了隋朝的郡县制,隋朝重新统一后,将全国划分九个州级区域,每州下设数郡,郡下设置县。唐朝建立后,遂改州为道,但大体承袭隋制,未有大的改动。唐于道设置观察使,在州(郡)设刺史(太守),以及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设“六曹”,即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于县设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最后,唐承袭了隋朝的官吏选任制度。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便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唐朝建立后,承袭隋制,推行科举制,并将其发挥得更有效果。

其二,在法治方面,唐朝根据隋的《开皇律》制定了《唐律》《永徽律》等大批律法,基本延续了隋的律法。

唐律的基本理念是重视“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删减前代的酷刑,稳定了人心,只对谋反、叛乱等定为重罪,其他的均可轻罚或赦免,这对稳定民心,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延续隋的律法,不但对于唐初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唐朝中后期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其三,全面继承了隋朝的经济基础,并开创了经济建设新局面。

隋朝沿袭北魏实行“均田制”,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役,使社会安定,海晏河清。此外,隋炀帝时又开凿贯通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使中国南北增强了联系和物资的交流,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隋朝还进行货币改革,废除古旧币种,同时对度量衡进一步统一标准。这些措施的实施,使隋朝生产力得到解放,物产充盈,多个国仓中,存粮都在百万石以上,可供国家六十年的开支,尽管隋末战乱遭到破坏,但直到唐贞观十一年(637年)仓中粮还没用完,可见隋朝当时是非常富裕的。而李渊、李世民继承了隋朝的经济成果,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曲辕犁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较前代有新的进步。曲辕犁的出现,以及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等的发明,使唐朝在隋基础上,经济得到了更大发展。唐初,有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到了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多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大幅提高。天宝八年(749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迁,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唐朝手工业较前代有很大的进步,商业也比前朝发达。手工业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商业的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当然,在人口方面,唐与隋相比,是大大提高了。因隋炀帝杨广造成的隋末天下大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户380万。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约3714万人。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户数9619254,口数52880488,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

其四,唐朝继承了隋朝军事及外交的策略。

首先,在军事方面,隋朝沿用北周之制,设中央管理机关为“十二卫”,由皇帝统一指挥。全国又设东、西、南、北四大军区,镇守要害,抵御外患。而唐朝把“十二卫”改为“南衙十六卫”,即左右卫 、 左右骁卫 、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 、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并设置了“北衙十军”,即左右羽林军 、 左右龙武军、 左右神武军 、左右神策军 、左右神威军。此外,唐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改革“军府制”,使其成为“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既增加了兵源,又节约了军费开支,此法一直沿用到唐朝中后期。还有,唐朝在承袭隋朝军事编制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中央军”和“藩镇军”,唐玄宗时又设九个节度使,总兵力达百万之多,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形成了最为强大的对外进攻的军事力量。当然,这也为后来造成藩镇拥兵自重埋下了隐患,造成了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等。

其次,在外交方面,隋朝秉持以德服人的观念,同藩属国保持和平共处。必要时,隋朝为了臣服他国,也采用战争手段,但并非为了彻底消灭对方,而是使边境各国降伏于隋。“丝绸之路”打开之后,隋朝商贸交往达到了欧洲,关系日益融洽;外国也派使节来隋都,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恢弘局面,外交事务达到了高水平状态。唐朝在隋朝外交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唐太宗让文成公主嫁给吐藩王松赞干布,稳定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把佛教传入中国,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等。唐朝的外交,已经深入到了阿拉伯和其他地区,世界上许多国家派大批留学生来唐都学习,进行文化交流,使唐朝成为了万邦朝拜的世界最大强国。

唐朝疆域图

其五,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文化成就,使唐朝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文化大繁荣。

隋朝建立时,隋文帝就非常重视“文治”,大力提倡文教。文帝鉴于前朝战乱官书散佚的严重现象,下诏求天下之书三万多册,建立起国家书库。隋炀帝多才多艺,对文教也很重视,他下令把图书整理分类为甲、乙、丙、丁四目,这成了后来的“经、史、子、集”分类依据,是初步划分的四库书,为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隋朝还很重视吸收外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在隋朝,“儒、释、道”三教同时并存和发展,隋朝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化学者。

而唐朝在继承隋朝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唐朝广开言路,减少文禁,营造开放的文化气氛,外来文化在唐朝得到了传播,与中国文化融合,唐朝成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大繁荣的时期,诗词、书画、散文、传奇、音乐、舞蹈、历史等方面的成就,继承了隋朝又大大超过了隋朝。唐朝出现了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唐诗唐韵登峰造极,流传千古。

可见,唐朝全面继承了隋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并加以大发展,唐朝经过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积极有为的杰出君主的治理,其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兴盛的发达社会,并延续了289年,唐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帝国之一。

为什么唐承隋制,隋只存在了37年,而唐却能延续289年,成了强盛的帝国呢?

首先,隋朝的改革酿成危机,而唐朝却避免陷入危机。

杨广

隋炀帝大业年间推行了关于封爵勋官制度的政治改革,打破了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旨在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但这却损害了传统贵族的利益,加剧了杨氏最高统治集团与关陇集团贵族们的矛盾。特别是均田制的革新措施,如严查户口和减税,加上科举制的设立等,虽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但却加剧了杨氏统治集团与关陇集团贵族们的矛盾,酿成了重大的政治危机,因而,还没有能消化改革,便使统治集团瓦解了。

而唐初李氏集团却是借助于关陇集团的势力,并通过比较适当的改革来促进唐朝的兴盛的,再说,之前隋改革替唐初预先“踩雷”,使唐朝新政策的推行减少了阻力,所以,唐初的发展是比较顺利的。唐继承了隋的政治制度、经济成果和文化外交优势,但却避免陷入与旧贵族阶级关陇集团酿成激烈矛盾的危机,唐朝后来居上,很幸运。

其次,隋朝征服了南方各地之后,表面上各国臣服,但实际上都伺机造反,隋朝潜伏着危机,而唐朝不一样,李唐集团对南方的统治比较有效,避免了像像隋一样被南方豪强反击的困境出现。

隋朝在征服陈国之后,原南朝的豪强们口服心不服,表面上接受了隋的统治,但暗地里却寻找机会挣脱隋的统治,在从江淮到岭南地区的原南朝统治的地区,有众多原南朝豪强地主的支持者,在隋朝建立后,并没有能真的归顺,而是一直是隋朝潜在的异己力量。后来,当南方地区爆发大规模武装反隋的叛乱后,原陈国的故境,后来都反了,隋文帝曾平定了大暴动,但所采取的是镇压和妥协结合的方式,很多叛乱头领后来成为了州郡的刺史、县令,其反隋势力并没有被根除,当天下有变时,这些潜在势力又立即起兵反隋,这也是潜伏着的危机。

与隋不一样,唐朝对南方的统治是比较成功的,潜在的反对力量逐渐被根除,无力再生是非了,唐朝时,在南方再也没有出现过像明里暗里与朝廷对着干的地方劲敌了。

杨坚

再次,隋立朝后,在隋文帝的统治下,表面上统治集团内部是协同合力的,但是,其中的派系矛盾并没有消除,暗流涌动,潜伏着危机,而唐朝建立之后,却比较成功地解决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冲突问题,即便有些矛盾,也是在统治集团内部解决。

隋朝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当矛盾激化时,最高统治层无法控制,各种势力就露出了真面目;而唐朝在李世民掌权之后,充分利用开明高官,化解敌对势力,包括魏征等也成了李世民的重臣,因而,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相对来说,统治阶层并没有出现严重分化,有矛盾也是在内部能解决。

隋朝政权的根基严重动摇时,统治集团内部三股势力就明显分化了:以李渊、杨玄感为代表的隋朝高官显贵是一股势力;以萧铣沈法兴为代表的南朝残余力量是另一股势力;另外还有一股势力是以刘武周等为代表的地方大族,此时,各种势力或明或暗,或公开或秘密地,皆开始群起反隋了,对隋朝是致命性的打击。而唐朝不一样,李世民登基之后,实际上是使李唐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相对比较团结,在高层管理团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矛盾,至少不是根本性的矛盾。

最后,隋朝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国富民穷现象十分严重,这极大地加剧了统治者与民众的矛盾,到最后矛盾全面爆发,隋朝也就灭亡了。而从唐朝建立初期一直到中唐时期,却非常重视民富与国富相统一,采取了一些以民为本的政策,致使唐朝民众生活过得比较好。

隋朝不是缺少财富,不是因财政枯竭而导致国亡的。隋朝建国初期,由于改善均田制,开建大运河,修义仓等,积累了巨额的财富,隋王朝实际上是很富裕的,可是,隋王朝统治者沾沾自喜地享受着“国富”,大修特建各种用于供享乐的庞大建筑物,对“民穷”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只知道“藏富于国”,供统治者享受,完全忘记了“藏富于民”方能强国的道理,民众苦不堪言,忍无可忍,造反也自然就爆发了。这就是使隋朝统治根基溃烂的根本原因。

李世民

而唐朝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避免“国富民穷”,李世民和前期的李隆基等,努力做到“国富民富”,在贞观、天宝年间,还有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是盛世,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边境相对安宁。只是到了李隆基后期,才出现了腐败和懒政怠政现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统治集团与民众的矛盾也激化了,节度使造反,社会进入了动荡混乱状态,唐朝开始走下坡路。唐的成功,盛世的形成,皆是因纠正了隋朝的错误,而唐中后期走向衰落,正是重犯了隋朝时的错误。

后世应该吸取深刻的历史教训,隋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国富民穷”,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在隋朝灭亡之前:“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也就是说,隋王朝频临灭亡时,广大民众已极度困难,但国家的仓库却仍然非常殷实,官吏们却因害怕国家的严刑峻法,不敢发粮赈济百姓,起初,民众还能吃树皮、树叶,后来就吃土、吃麦秆,最后只能人吃人了,到了这种惨境,岂有不反之理?

明清之际的学者唐甄曾指出:“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这就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可见,藏富于国,虽富亦穷,必败;藏富于民,为国之真富,必兴。

更多文章

  • 刘裕的成功是军人集团崛起的表现,但其因私心错过改变历史的良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裕是刘渊的儿子吗,刘裕墓,宋武帝刘裕电视剧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矮子里面挑将军”——在那个时代,刘裕确实优秀;但作为帝王,他的短板也比较明显,跟其他时期的顶级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他的成功,本质上只是军人集团在特定时代的必然崛起。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著名的大分裂时期,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阶级大碰撞的特殊时代,就南方而言,自从中原沉沦后,“衣冠南渡

  •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既没有时间也无权力伐蜀,其更想建立西晋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却不攻蜀,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灭蜀,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为何不伐蜀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原本,编撰出的一部历史小说,其中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叫“空城计”。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小说和戏说,却是有些许道理在其中。一场“空城计”道出了司马懿与诸葛亮互为知音的大戏。可以说三国时期,是司马懿激发并衬托了诸葛亮的智慧,也是诸葛亮成就了司马懿。如果没有诸葛亮,也就没有了

  • 此隋唐好汉只因误杀一人,从而导致了李元霸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隋唐中有几人可以挡住李元霸,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隋唐中谁能打过李元霸

    比如宇文成都,他身为隋唐第二条好汉,能够失手(人间现象)被第三条好汉裴元庆两次打败,可李元霸一个人就锤震了十八山,打得几乎所有隋唐好汉们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第三条好汉的裴元庆,仅接了李元霸3锤,就差点吐血,李元霸这不是“天神”是啥?但世间的事,奇妙就奇妙在事件之间有因果关系,哪怕天神般的李元霸也不能

  • 创造隋唐盛世的关陇贵族集团,到底什么来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唐期间关陇集团,关陇贵族怎么灭亡,隋唐时说的关陇是现在什么地区

    题:读史可以明志,以史为镜,可以自知,看历史,可以给后人很多启发。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是什么时代?首属隋唐,隋唐的来源是什么?关陇贵族,那么什么是关陇贵族?恐怕没那么多人了解。首先,关陇集团是陈寅恪取的名称,史书上并没有这个概念。从时间上说,它开始于北魏,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经常受北方

  • 《唐朝诡事录》甘棠驿案子结束了吗?甘棠驿案件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诡事录》甘棠驿案子结束了吗甘棠驿案子肯定还没结束,毕竟还有谜题尚未解开,官方自己cue的问题还没说。凶手捉到了,但是凶手怎么杀的人为什么杀人都没有讲,然后就早早结束了,是为了后边来做铺垫,还是说故事已经结束了呢?而且好像这个凶手抓的太简单了,人家根本没有跑是等着被抓的。如果这个故事已经结束了,

  • 《唐朝诡事录》崔卢李郑指的是哪几大家族?崔卢李郑资料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诡事录图片,唐朝诡事录在线免费观看全集,唐朝诡事录全集txt下载

    《唐朝诡事录》崔卢李郑指的是哪几大家族崔卢李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大的门阀氏族,分别是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太原王、荥阳郑。七姓十家,亦称“禁婚家”,为唐朝“山东郡姓”中的几个世家大族,由北魏四姓、五姓发展而来,为唐代社会影响力最大、最具清望的十个家族,地位居全国甲族之首。这十个家族分别是:“北

  • 新剧丨拒绝灵异、破除幻象,《唐朝诡事录》的最大看点是硬核探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诡事录图片,唐朝诡事完整版电影,唐朝诡事录 电视剧

    由此,《唐朝诡事录》成为长信传媒自主研发项目之一,郭靖宇成为涵盖网络剧、短视频剧、音乐剧、沉浸式演出等多个类别的新“IP”。“真正的IP不仅要吃很多鱼,还需要不断产生的新内容来补充和补充。 ”在郭靖宇看来,IP的开发不是相互重复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电视剧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自然是IP开发的关键

  • 《唐朝诡事录》有多少个案件?苏无名和卢凌风有没有历史原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诡事录杨志刚苏无名,唐朝诡事录里有苏无名这个人吗,唐朝诡事录根据什么小说改编

    苏无名和卢凌风有历史原型吗《唐史》中有关于苏无名的记载,他生活在武则天时期,《纪闻》这本小说里记录了很多关于他的事迹,在民间非常有名,曾因破获太平公主珠宝被盗案而声名鹊起,除了《纪闻》,野史中也有苏无名这个人,只不过《唐朝诡事录》里把苏无名设定为狄仁杰的弟子。卢凌风是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朝诡

  • 《唐朝诡事录》长安红茶案主谋是谁?长安红茶案与公主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诡事录免费观看,唐朝诡事三大结局,唐朝诡事录石桥图

    《唐朝诡事录》长安红茶案主谋是谁在第6集长安红茶案已经告破,所谓的仙长就是县令元来,但总觉得这件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太子与公主态度实在是让人怀疑,这件案子背后隐匿的朝堂斗争,说不定幕后主谋是太子与公主之一。卢凌风原本是太子的人,而长安红茶也是太子命令他去调查,结果却没有给出太子手谕,在此之后一直不理

  • 《唐朝诡事录》元来是好人坏人?元来是长安红茶案幕后真凶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诡事录历史背景,唐朝诡事录免费观看,唐朝诡事录 电视剧

    《唐朝诡事录》元来是好人坏人《唐朝诡事录》元来是坏人,新娘失踪案与长安红茶案都是他一手策划的,新娘失踪是因为他要用新娘的至阴之血做成长安红茶,长安红茶之中还有致幻的药物,他因为朝堂歧视他瘸腿,仕途不顺,心生不满,想要利用长安红茶控制朝中官员。最后也是被揭穿了身份,被卢凌风刺死。苏无名非要缠着元来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