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薛仁贵两个孙子在安禄山治下故不得已参与安史之乱,后归降唐朝

薛仁贵两个孙子在安禄山治下故不得已参与安史之乱,后归降唐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326 更新时间:2024/1/15 16:54:29

薛仁贵一生功绩显赫,让家族再次发扬光大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其先祖为蜀汉蜀郡太守薛永,蜀汉灭亡后,薛永的儿子薛齐迁往河东汾阴居住。

薛齐有三个儿子,其中次子薛雕这一脉十分昌盛,因此号为南祖,他的四世孙薛安是北魏时期的著名将领,封为河东王,而薛仁贵就是薛安的六世孙。

可以发现,薛仁贵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家族历史十分显赫,他的祖父薛衍官至北魏御史中大夫,父亲薛轨也在唐朝担任过高官,而他则是家中独子。

薛仁贵出生于隋大业九年(614年),他出生后不久父亲薛轨就因病去世了,因此家道中落,长大后家境十分贫困,只能以务农为生。

薛仁贵从小习武,有将才,但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抱负,后来他娶柳氏为妻,柳氏是个贤惠而有见识的女子,李世民将要亲征辽东的时候,她对薛仁贵说:“夫有高世之材,要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

薛礼

薛仁贵觉得妻子说得有道理,便离家到长安拜见辽东道行军总管张士贵,张士贵十分欣赏他,便留在军中效力。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李世民亲征辽东,在安地战场上,薛仁贵表现出色,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军队围困,他单枪匹马挺身而出,斩杀了高句丽一名将领,并将其首级悬于马上,高句丽将士因此胆寒,于是撤军而去,刘君邛因此得救。

薛仁贵的表现给了李世民很深刻的印象,事后李世民对他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在随后的安市大捷中,作为普通将士的薛仁贵表现出色,“太宗分命诸将四面击之。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

由于这一场战争是李世民亲自指挥的,所以他目睹了薛仁贵的精彩表现,因此他在战后再次接见了薛仁贵,赏赐给薛仁贵马二匹、绢四十匹及俘虏十人为奴,并擢升其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在随后的战争中,李勣“请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致使城中将士更加齐心协力,唐军因此损失惨重。

李世民对此十分不满,后来他在唐军班师回朝途中又对薛仁贵说:“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李世民

返回长安之后,李世民便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保卫皇宫安全。

因为李世民的慧眼识珠,所以薛仁贵走向了成为名将的道路。

李世民驾崩后,给儿子李治留了很多文臣武将,但其中最特殊的一个,就是被火线提拔的薛仁贵了,这个后起之秀名气特别大,很多职务比他高的人也都去拉拢他。

在整个李治执政时期,薛仁贵的表现都是相当不错的,显庆三年(658年),他第二次击败了高句丽,斩杀三千余人;第二年,薛仁贵再次击败高句丽,生擒大将温沙门,并在当年与契丹作战的时候生擒契丹王阿卜固,他自此威名远扬,被李治封为左武卫将军,河东县男。

真正让薛仁贵成为当世名将的战争,那就是三箭定天山了,他于龙朔元年(661年)率军与十几万九姓铁勒对峙,“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

击败九姓铁勒对唐朝来说意义重大,自此唐朝失去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边境安全性大大加强。

由于薛仁贵作战勇猛,功劳巨大,因此军中开始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三箭定天山

不过,在这场战争中,薛仁贵也有让人诟病的地方,他将抓获的俘虏妻女数十人私自纳为小妾,并接受了九姓铁勒的重金贿赂,这件事被人上书给李治弹劾,但李治念及他的功劳而没有追究。

从乾封元年(666年)到总章二年(669年),李勣作为主将,薛仁贵作为前锋将领,率领唐军数次发起了对高句丽的战争,最终将高句丽彻底灭亡,薛仁贵在战争中战功卓越,连克扶余川四十余城,斩杀高句丽将士数万人,占唐军总体战绩的近三分之一。

高句丽灭亡之后,唐朝在此设置安东都护府,薛仁贵被李治任命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大致相当于代理安东都护),并封为平阳郡公,率军二万留守平壤。

那时候,高句丽军民复国之心强烈,薛仁贵便在高句丽实施仁政,治理盗贼,赡养老人和孤儿,并大力提拔当地人才为官员参与治理工作,因此很快就稳定了局势,大多数高句丽人甚至忘记了亡国之恨。

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李治任命他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五万进攻吐谷浑(在唐朝和吐蕃之间来回摇摆)和吐蕃。

吐蕃疆域图

起初,战事还比较顺利,薛仁贵率军击败吐蕃大军,但吐蕃心有不甘,发兵四十余万进攻唐军,薛仁贵不敌,只得与吐蕃请和,以此来保存主力,“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但仅仅过了一年,由于高句丽在新罗的支持下发生叛乱,李治再用了薛仁贵,任命他为鸡林道总管,但不幸的是,他被新罗给击败了(可能是因为兵力太少),因此被流放到象州。

一直到开耀元年(681年),李治念及薛仁贵的功劳以及救命之恩(曾在万年宫发大水之时将李治救了出来),再起启用他,任命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薛礼

在随后爆发的云州之战中,薛仁贵率军击败突厥,斩杀数万人,俘获牛羊无数,取得了云州大捷,这是他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因为他在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死时七十岁。

纵观薛仁贵一生,他不但勇冠三军,而且功绩卓越,是唐朝不可或缺的军事将领,堪称一代名将,他的子孙也因此受益,成为了将门之后,也获得了无穷的政治遗产。

薛仁贵的子孙为何造反,结局又如何?

薛仁贵一共有五个儿子,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大儿子薛讷和小儿子薛楚玉。

薛讷继承了薛仁贵的事业,成为了一名武将,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在与契丹和突厥的战争中功绩卓越,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李隆基手下爱将。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的是薛楚玉,以及他的两个儿子薛嵩、薛崿。

薛楚玉其实十分平庸,他武功马马虎虎,才能也很一般,只是因为门荫入仕,先是担任幽州刺史,后来靠着哥哥薛讷的关系,得以升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

这范阳节度使正是后来安禄山担任过的职务,范阳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地方。

薛楚玉担任范阳节度使的时候,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他虽然才能一般,但跟父亲薛仁贵一样有雄心壮志,在任期间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

薛楚玉之所以要进行军事改革,其实是他的哥哥薛讷倡导的,因为那时候唐朝府兵制开始走向没落,薛讷看到了帝国潜在的危机,所以发起了转向募兵制的改革,但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了检验改革成果,薛楚玉领兵讨伐奚和契丹,但以失败而告终,保守派趁机对他进行弹劾,他因此被革去职务,以平民的身份回家养老,不久后郁郁而终。

薛楚玉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精神还是可嘉的,至少他为国家富强付出过努力,没有辱没薛仁贵的一世英名。

薛楚玉之后,范阳节度使这一职务被张守珪取代,而就在之前一年,安禄山被张守珪收为义子,并被提拔为偏将,他的人生开始起步。

张守珪

在张守珪的不断举荐下,安禄山逐渐被唐玄宗熟知和赏识,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被唐玄宗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并在张守珪去世之后,兼任了范阳节度使,时间是在天宝三载(744年)。

根据有限的史料记载,那时候薛嵩、薛崿兄弟已经在范阳担任校尉了,是安禄山的直属部下,由于他们是名将之后,所以安禄山和史思明都很重视他们。

后来,安禄山通过认杨贵妃为母,并对唐玄宗进行巴结,又兼任了河东节度使,他因此手握三镇节度使,是当时势力最大的人物之一。

而河东正是薛仁贵的老家,他的许多子孙都生活在那里,也都被安禄山统治着。

从天宝十载(751年)开始,安禄山在范阳郡城北边筑起了雄武城,暗中招兵买马,打造兵器,储备粮食,由于他严格对外封锁了消息,所以当时唐玄宗并不知道这件事。

据记载,薛嵩膂力过人,擅长骑射,性格慷慨豪迈,大有祖父薛仁贵的风采;而薛崿虽然隋饶稍逊于薛嵩,但也堪称人中之杰,在范阳一代名气很大。

薛嵩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之后,薛嵩、薛崿兄弟二人都被史朝义挟持,被迫参与了安史之乱,其中薛嵩被安禄山任命为相州刺史,薛崿作为他的副将辅佐他,二人一起留守后方,但被史朝义派人严密监视。

很显然,薛嵩、薛崿兄弟只是安禄山用来当金字招牌的,其目的是为了告诉世人,就连薛仁贵的后代都造反了,大家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将战火引向中原,范阳作为他的老家则相对平静,所以薛嵩、薛崿兄弟并没有与唐军作战的经历,这也使得他们后来有机会投降唐朝。

安禄山及儿子安庆绪、史思明相继去世后,史朝义继续作乱,但他最终在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兵败自杀,安史之乱接近尾声,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依然在叛贼余孽手中。

而早在安禄山起兵之初,薛嵩、薛崿兄弟就已经开始积极策划投降朝廷了,他们在相、卫、邢、洺四州拉拢将士,并以准备进攻洛阳为名,招募了大量士卒,史朝义的眼线也被他们给欺骗了。

仆固怀恩

唐宝应元年(762年),唐朝大将仆固怀恩发兵进攻洛阳,史朝义下令薛嵩出兵洛阳,但他以军心不稳和粮草不济为由拒绝,导致史朝义因为孤立无援而被朝廷军队击败,并在第二年兵败自杀。

史朝义去世之后,仆固怀恩继续向北进攻,逼近相州,薛嵩便杀掉史朝义的眼线,然后带领二万余将士及四州百姓投降仆固怀恩。

起初,仆固怀恩并不信任薛嵩、薛崿兄弟,但后来军中有史朝义的亲信作乱,二人坚决予以打击,将作乱者全部斩杀,仆固怀恩因此相信他们是真投降,于是上书朝廷任命薛嵩分别为相卫节度使,任命薛崿为副使,掌管相、卫、贝、邢、洺、磁六州(后来加入了泽州和潞州)。

大历元年(766年),相卫节度使改为昭义军节度使,由薛嵩继续担任,后来他又兼任了检校右仆射和御史大夫等职务,并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封平阳郡王。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思考,一个投降的叛将,怎么会一路升迁,还成为藩王呢?

原来,昭义军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守着东、北各路节度使通向中原的通道,而薛嵩工作做得非常好,不但守住了这条通道,使昭义军成为朝廷的重要屏障,还在当地休养生息,大力恢复生产,为大乱后的重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安史之乱形势图

从另一方面来说,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唐朝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团,往往会拉拢地方节度使,薛嵩受重视就可以理解了;而薛嵩也表现良好,对朝廷忠心,工作也做得出色,这才使得他的官职不断升迁,还被封为了王爵。“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

不过,薛嵩的权势也确实非常大,与其他节度使一样,他拥有很大的自治权,皇帝跟他只是名义上的君臣关系,他曾上书朝廷封他年仅四岁的儿子薛平为磁州刺史,朝廷竟然同意了,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了,倒不是说薛嵩不忠心,这只是当时特殊环境下的一种产物,并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决定的。

大历七年(772年),薛嵩去世,他的部将拥立十二岁的薛平为昭义军节度使,薛平并没有反对。

但奇怪的是,薛平很快就将职务让给了叔父薛崿,自己则带着父亲的灵柩,连夜返回了河东老家,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律法规定,边关主将去世之后,由其儿子或兄弟继任,薛平年纪小,所以决定将位置让给叔父薛崿,但一些将领试图篡位,他们准备先拥立年幼的薛平为节度使,然后再实施作乱计划,因此对薛崿进行排挤,导致薛崿无法正常继位。

唐朝藩镇割据示意图

薛平虽然年纪小,但十分聪明,他现实假装同意担任节度使,等他上任之后,经过一番谋划和操作,把叛乱者给处理掉了,然后将位置让给薛崿,自己则带着父亲的灵柩返回家乡安葬。

薛崿在担任节度使三年之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举兵作乱,他派人拉拢薛崿的部下牙将裴志清,裴志清率军赶走薛崿,然后将相州(昭义军治所所在地)献给了田承嗣。

薛崿逃走后,上书朝廷请求入朝为官,唐代宗表示同意,同时任命薛崿的族人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为卫州刺史、薛坚为洺州刺史,但后来田承嗣攻陷了这几个州,并将这三人的家人给杀光了。

再后来,薛崿入朝为官,“诏遣弟崿知留后,累加崿太子少师。大历十年正月丁酉,昭义军兵马使裴志清盗所将兵逐崿,举众归田承嗣以叛。崿奔于洺州,上表乞入朝,许之。”其后历史记载不详,但大概率是得以善终了。

以上就是薛仁贵的两个孙子薛嵩、薛崿反叛唐朝的故事,可以发现他们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毕竟他们的家乡和工作地都在安禄山的统治之下,不参与的话,有可能全族被灭,所以顶多算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吧。

不过,薛嵩、薛崿虽然参加了安史之乱,但他们并没有实质上的罪过,而且投降后表现不错,对朝廷很忠心,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不算是辱没了薛仁贵的名声。

更多文章

  • 唐朝继承隋朝的各项制度但避免陷入危机故可延续近三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的制度都是隋朝的吗,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唐朝继承和发展隋朝的什么

    唐王朝由李渊创立,经李世民、李隆基等的治理,曾经出现了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唐的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拒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而且,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声威极为显赫。李唐王朝接纳各国来唐交流学习,经

  • 刘裕的成功是军人集团崛起的表现,但其因私心错过改变历史的良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裕是刘渊的儿子吗,刘裕墓,宋武帝刘裕电视剧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矮子里面挑将军”——在那个时代,刘裕确实优秀;但作为帝王,他的短板也比较明显,跟其他时期的顶级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他的成功,本质上只是军人集团在特定时代的必然崛起。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著名的大分裂时期,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阶级大碰撞的特殊时代,就南方而言,自从中原沉沦后,“衣冠南渡

  •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既没有时间也无权力伐蜀,其更想建立西晋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却不攻蜀,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灭蜀,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为何不伐蜀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原本,编撰出的一部历史小说,其中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叫“空城计”。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小说和戏说,却是有些许道理在其中。一场“空城计”道出了司马懿与诸葛亮互为知音的大戏。可以说三国时期,是司马懿激发并衬托了诸葛亮的智慧,也是诸葛亮成就了司马懿。如果没有诸葛亮,也就没有了

  • 此隋唐好汉只因误杀一人,从而导致了李元霸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隋唐中有几人可以挡住李元霸,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隋唐中谁能打过李元霸

    比如宇文成都,他身为隋唐第二条好汉,能够失手(人间现象)被第三条好汉裴元庆两次打败,可李元霸一个人就锤震了十八山,打得几乎所有隋唐好汉们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第三条好汉的裴元庆,仅接了李元霸3锤,就差点吐血,李元霸这不是“天神”是啥?但世间的事,奇妙就奇妙在事件之间有因果关系,哪怕天神般的李元霸也不能

  • 创造隋唐盛世的关陇贵族集团,到底什么来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唐期间关陇集团,关陇贵族怎么灭亡,隋唐时说的关陇是现在什么地区

    题:读史可以明志,以史为镜,可以自知,看历史,可以给后人很多启发。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是什么时代?首属隋唐,隋唐的来源是什么?关陇贵族,那么什么是关陇贵族?恐怕没那么多人了解。首先,关陇集团是陈寅恪取的名称,史书上并没有这个概念。从时间上说,它开始于北魏,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经常受北方

  • 《唐朝诡事录》甘棠驿案子结束了吗?甘棠驿案件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诡事录》甘棠驿案子结束了吗甘棠驿案子肯定还没结束,毕竟还有谜题尚未解开,官方自己cue的问题还没说。凶手捉到了,但是凶手怎么杀的人为什么杀人都没有讲,然后就早早结束了,是为了后边来做铺垫,还是说故事已经结束了呢?而且好像这个凶手抓的太简单了,人家根本没有跑是等着被抓的。如果这个故事已经结束了,

  • 《唐朝诡事录》崔卢李郑指的是哪几大家族?崔卢李郑资料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诡事录图片,唐朝诡事录在线免费观看全集,唐朝诡事录全集txt下载

    《唐朝诡事录》崔卢李郑指的是哪几大家族崔卢李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大的门阀氏族,分别是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太原王、荥阳郑。七姓十家,亦称“禁婚家”,为唐朝“山东郡姓”中的几个世家大族,由北魏四姓、五姓发展而来,为唐代社会影响力最大、最具清望的十个家族,地位居全国甲族之首。这十个家族分别是:“北

  • 新剧丨拒绝灵异、破除幻象,《唐朝诡事录》的最大看点是硬核探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诡事录图片,唐朝诡事完整版电影,唐朝诡事录 电视剧

    由此,《唐朝诡事录》成为长信传媒自主研发项目之一,郭靖宇成为涵盖网络剧、短视频剧、音乐剧、沉浸式演出等多个类别的新“IP”。“真正的IP不仅要吃很多鱼,还需要不断产生的新内容来补充和补充。 ”在郭靖宇看来,IP的开发不是相互重复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电视剧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自然是IP开发的关键

  • 《唐朝诡事录》有多少个案件?苏无名和卢凌风有没有历史原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诡事录杨志刚苏无名,唐朝诡事录里有苏无名这个人吗,唐朝诡事录根据什么小说改编

    苏无名和卢凌风有历史原型吗《唐史》中有关于苏无名的记载,他生活在武则天时期,《纪闻》这本小说里记录了很多关于他的事迹,在民间非常有名,曾因破获太平公主珠宝被盗案而声名鹊起,除了《纪闻》,野史中也有苏无名这个人,只不过《唐朝诡事录》里把苏无名设定为狄仁杰的弟子。卢凌风是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朝诡

  • 《唐朝诡事录》长安红茶案主谋是谁?长安红茶案与公主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诡事录免费观看,唐朝诡事三大结局,唐朝诡事录石桥图

    《唐朝诡事录》长安红茶案主谋是谁在第6集长安红茶案已经告破,所谓的仙长就是县令元来,但总觉得这件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太子与公主态度实在是让人怀疑,这件案子背后隐匿的朝堂斗争,说不定幕后主谋是太子与公主之一。卢凌风原本是太子的人,而长安红茶也是太子命令他去调查,结果却没有给出太子手谕,在此之后一直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