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杀死清朝皇帝,却被明朝凌迟处死,部下17代为其守墓400年

此人杀死清朝皇帝,却被明朝凌迟处死,部下17代为其守墓400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768 更新时间:2024/1/23 4:00:43

在中国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大明王朝风雨飘摇,首先因为天气原因,当时明朝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小冰河时期,导致粮食减产,颗粒无收,百姓民不聊生,没有饭吃,很多人都起义造反,这就形成了不少流民,李自成张献忠就是靠着这些流民聚众为寇,动摇了大明王朝的根基,除了内忧之外,北方的女真部落也迅速崛起,他们直接威胁大明朝的统治。

但乱世出英雄,当时明朝还是有很多能够打仗的将军,比如曹文诏,满桂,孙传庭卢象升孙承宗李定国袁崇焕等人,但这些将军要么战死沙场,要么为国捐躯,其中有一个人,他的下场尤为凄惨,不仅是被凌迟处死,而且还背负骂名,此人就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大将军袁崇焕,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他35岁才考中进士,后来在福建当了一个知县,作为一个文官,他却喜欢和别人讨论兵法,总想学习古代名将建功立业。

公元1622年袁崇焕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去京城觐见皇帝,御史侯恂见他这个人很有才华,就将他调到兵部,兵部在古代负责对外军事,袁崇焕如鱼得水,终于觉得有了用武之地,后来广宁被金兵攻占,朝廷正愁没有人去镇守山海关,袁崇焕查阅地形后,表示只要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人就可以防守整个山海关,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袁崇焕能够挺身而出很了不起,于是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还给他20万金让他招兵买马。

到了北方边境的时候,袁崇焕也确实下了苦功,积极搞好防御工程,准备对付清军的攻城,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领13万大军攻打宁远,而防守宁远的只有明朝的一万人,努尔哈赤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家,他认为凭借6:1的兵力肯定能够拿下宁远,但是他低估了明朝的武器装备和军事实力,如果在草原上进行骑兵对战,那明朝或许不如后金,但是论到武器装备先进努尔哈赤就远远不能和大明相比了。

在宁远战役中,袁崇焕使用了西方购买的先进大炮,努尔哈赤也在这场战役中被炮弹击中,后来不治身亡,可以说袁崇焕一炮干死了一位皇帝,算得上是天大的功劳,但因为他错杀毛文龙加上和清军议和这两条罪名,最后被凌迟处死,他的家人也被流放3000里,袁崇焕死后,他的头颅被斩首下来,巡视九边重镇,后来有一个叫佘义士的亲兵将袁崇焕的首级盗了出来,葬在了北京广渠门,他下令后代子孙要为袁崇焕守墓,到现在已经有了17代,至今400年了。

更多文章

  • 刘罗锅告老还乡,乾隆为何说宫灯歪了呢?有何寓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罗锅告老还乡宫灯歪了,刘罗锅和嘉庆关系,刘罗锅与乾隆最后一次对话

    2、深层的含义,是说刘告老还乡基本退出官场,那就是电影的主题中体现的:刘庸跟和砷之间正义和奸诈的平衡被打破,宫灯代表的皇室3、那个时候刘罗锅很老了,皇上想看看刘罗锅腿脚是否灵便。还可不可以爬上去。有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味道!4、看谁能真正的扶佐大清的江山社稷。乾隆说:灯歪了。大臣们就说:是歪了

  • 清朝人口为何出现爆炸式增长,从7000万猛增到4亿多,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人口为何从7000万猛增到4亿,清朝人口激增原因,清朝人口为何能从7千万增长到4亿

    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共有两千多年,而在这期间出现过近百个朝代,这也就意味着平均两百年左右就有一个新兴的政权,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必然会出现战争,这种情况也导致古代的人口一直偏低,偌大的华夏大地很多时候只有几千万人,若是有大规模的战争爆发甚至很有可能不足千万。虽然在宋朝时期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可也

  • 清朝灭亡111年,为何如今还有人守皇陵,他们是谁,谁来发工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有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一般世代传承,拿着朝廷固定的饷银又过着闲云野鹤的清闲生活,而且还很富有荣誉感,他们就是守护皇家陵墓的守陵人。按说封建时代结束后,守陵人这种职业应该消失才对。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如今距离清朝灭亡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清朝的皇陵依然还有很多人在守护,那么他们又是什么身份呢?

  • 清朝比和珅还聪明的人,留下千亿资产,子孙如今都是亿万富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皇帝和珅真实图片,清朝比和珅还聪明的人,清朝大贪官和珅哪里人

    满清是封建历史的终结,此后天底下再无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因为时间并不算久远,所以常人对清朝的了解相对还是比较多的,而这几年清宫剧又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所以清朝中那些达官贵人的名字也就更加的被人所熟知了,乾隆年代是盛衰交替点,其中的大贪官和珅更是人尽皆知,其敛财一生可谓是富可敌国。和珅本人与我们今日

  • 湘军水师统帅彭玉麟生辰八字解读,爱而不得,一生知己是梅花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彭玉麟,字雪琴,祖籍湖南衡阳县,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非进士出身,武将出身,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外号“活阎王”,后来被辜鸿铭称为:“傲骨丹心的奇男子,别样柔情的伟丈夫”。彭玉麟不要钱,不要

  • 清朝平台前军政官员曾出现矛盾,平台后施琅力主在台设府管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施琅将军的资料,施琅个人简介,施琅石像

    幸好,在明末清初,有闽商郑成功家族,靠海上贸易积累起来的经济力量,将台湾从荷兰人手里抢了回来。当时,郑芝龙、郑成功、郑经家族是明末清初兴起的著名海商家族集团,在台海一带具有强大的商业实力,郑氏集团拥有“海陆十大商”,由“仁、义、礼、智、信”的“海五商”和“金、木、水、火、土”的“陆五商”构成。其对外

  • 清朝对新疆、西藏的争夺是当时国防形势的必然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措施,清朝对新疆的最后一战,清朝西藏驻军人数

    清朝之所以在康、雍、乾三代致力于掌控新疆、西藏、青海,是有国防需求的,就比如说新疆,为了确保内地的安定,就有在战略上控制天山南北的需要。若是新疆一失,对于我国来说,就有整个北部、西北部边防如多米诺骨牌坍塌式的危险。这一点晚清名臣左宗棠已经叙述的很清楚了:“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

  • 清朝宗室制度经过百年到乾隆时期逐步完备,有爵位的宗室不到7%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宗室制度,清朝独特的亲王制度,清朝末期宗室权力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降服漠南蒙古察哈尔部,从归降的察哈尔林丹汗遗孀囊囊和儿子额哲手中获得了所谓的“传国玉玺”,东蒙古诸部都归附于皇太极,后金国势由此走向强盛。于是,皇太极于天聪九年十二月授意群臣以察哈尔降服、“传国玉玺”归金为由,向自己上奏疏,“早正大号、以安天下”。同时后金贝勒大臣及

  • 为什么是清朝而非大顺得天下,看李自成与多尔衮的格局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多尔衮杀了李自成吗,李自成大顺人口,李自成大顺的起止时间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成了北京城的新主人,李自成建立大顺朝也已经有三个多月了,此时大顺朝控制的区域包括京城、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甘肃、河南和湖广一部,与清朝、明朝南方残余势力(南明)三分天下,而且大顺朝作为一股新兴的势力有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只要李自成处理得当,南明部分早晚都会归顺大顺

  • 清朝大约有多少个“正一品”的官职?掰手指算,全国一共有七个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有多少个一品官员,清朝一品大员名单吴琠,广西武宣清朝一品大员陈步高

    在“皇帝”一词创立之初,“大臣”一词也已经悄然存在,虽然官员都统一称为大臣,但是大臣和大臣之间其实也是有差别的,就拿清朝来说,清朝的大臣分了九品,每一品又分了“正”和“从”两个等级,低下的九品芝麻官不少,但是上面的“正一品”却是寥寥无几。清朝大约有多少个“正一品”的官职?掰手指算,全国一共有七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