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哥哥冒天下之大不韪,和捡来的妹妹结婚,生下来的儿子叫李鸿章

哥哥冒天下之大不韪,和捡来的妹妹结婚,生下来的儿子叫李鸿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464 更新时间:2024/1/16 17:07:38

由此可见,同姓男女成亲的话,那绝对是不会被世人所看好的,那就更不要说是兄妹结婚了,就算是在我们今天,兄妹之间产生了感情,那也绝对是有悖人伦的事情。

但是在清朝,却就有这么一户人家,家中饱读诗书,本应恪守封建礼教的哥哥,却是和妹妹之间产生了感情,结为了夫妻,这种非同寻常的结合,他们的后代会就此“不藩”吗?

农家读书

清朝时期,安徽合肥磨店乡有一门农户人家,家中老父亲名叫李殿华,世代农耕劳作,从来都离不开这一亩三分地,家中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倒也算是劳动力充足。

但那个时代,不是说人们辛勤劳动就能吃饱饭的,干旱、洪涝等天灾,征税、兵匪等人祸,哪一件都能压地老百姓喘不过气来,李家也是如此,而且和平常人家相比,李家的负担更重。

四个儿子的李家,怎么就负担更重了呢?

原来这李殿华虽然是个土里刨食的农户,但他却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也和他一样,对于这四个儿子,李殿华是抱有非常大的期望,想让他们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实现人生逆袭。

恰好封建时期,最能改变命运的,那就是科举考试了,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旦能够金榜高中,那绝对是鲤鱼跃龙门,说不定从此就带着整个李家一起转运了。

所以对这四个儿子,李殿华一向是让他们以读书为重,家中活计能不干就不干,只要在读书科举一途上有了名堂,那自己累死也高兴。

就这样,本来有四个劳动力,李殿华却一个都不舍得用,这不就相当于只是平白地多了四张吃饭的嘴,多了四个纳税的人头,李家负担哪能不重呢?

但好在,李殿华几乎豁出性命的这一番投资并没有打水漂,李家四个儿子里终于是有一个能够带来转机的人了,那便是李殿华最小的儿子李文安。

“笨小孩”

李文安是嘉庆年间生人,此时的李殿华几乎已经绝望了,因为自己的前三个儿子在读书上确实没什么天分,别说中个举人、进士了,就连个秀才那也是散场敲锣——没戏了。

难道自己李家真就不能“逆天改命”,摆脱这家徒四壁的贫苦生活吗?

李殿华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态,又开了李文安这个“小号”,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但令李殿华难过的是,李文安从小就体弱多病,身子骨风一吹就像是要散架了,这个状态的别说赶紧读书了,好好长大不夭折就是一件幸事了,这不由让李殿华摇了摇头,算了,爱咋咋地吧。

就这样,别的聪明孩子三四岁就开始读书蒙,抱着《三字经》咿咿呀呀地读了,李文安却是一直到了八岁才进入私塾开始认字,十三岁时,同村的二狗都考上秀才了,李文安才把《四书》、《毛诗》背完。

李殿华看到小儿子也是这么不开窍,心中不由叹气,便想着就此算了,赶紧给李文安寻一门亲事。

毕竟既然读书无望,那就赶紧成家,娶妻生子,开枝散叶,生下来孩子再把期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这也不失为一个奔头。

但谁知连着两年给李文安说了好几家姑娘,李文安每每却就是低着头也不说话,像是个闷葫芦,这不由把李殿华给气急了,行不行你倒是吱一声啊。

李殿华又追问了李文安几句,却只见李文安小心翼翼地抬起头,向着一个方向瞄了一眼,李殿华见状抬头一看,心中顿时“咯噔”一声。

夜遇女婴

在早些年前,李殿华一日外出归来时,天色已晚,他走在路上,却突然发现路边有一个“小口袋”正在不断地蜷缩颤抖。

李殿华心中好奇,走上前去一看,却发现这竟然是一个小女婴正被裹在几件破衣服里,不断地哆嗦。

李殿华上前推了推小女婴,谁知这一碰,李殿华便只觉得好似摸到了一块烧红了炭火,不由心中一惊,连忙仔细查看,却发现这小女婴竟是已经高烧不止,就只剩下一口气了。

李殿华越看越只觉得心中难受,当即便抱起了小女婴往家里赶,到了家中喊来妻子,让她去找大夫。

但这灯点上了一看,李殿华夫妻二人更是吓了一跳,这女婴脸上竟然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水痘”,这竟然是天花!

在以前,天花几乎就是绝症,染上了天花的人活下来的机率非常低,而且传染性还非常强,就是大夫也大多不愿意医治这种病人。

一个和自己非亲非故,随手捡来的女婴,染上了天花,按正常人的反应来说都是唯恐避之不及,但李殿华却心中不忍,现在把女婴送回路边,那她几乎就是必死无疑啊。

于是李殿华夫妻二人硬是打着小心,好好照顾女婴,这最终竟然还真把这孩子给救了回来。

小姑娘渐渐长大了,便直接认了李殿华夫妻二人为父母,随李殿华的姓为李氏,李殿华能够添个女儿,帮妻子操持家里的活计,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生过天花,小姑娘李氏脸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坑,成了一张“麻子脸”,而且因为从小就忙里忙外地操持家务,也没有缠足,长了一双大脚。

这让李氏也是过了十好几岁也没人上门提亲,就一直呆在了李家。

此刻李殿华追问李文安的亲事,只见他悄悄撇了小姑娘李氏一眼,不由想起了一件事情。

前几日一大清早他起床出屋,只见李氏靠在了厨房门边的柴草上睡着了,他想了想知道是昨天李氏操劳家务忙到深夜太累了,以至于连自己屋子都没回,在这里倒头就睡。

但又一看,只见李氏身上还披着一件衣服,李殿华上前一打量,认出来了这是自己儿子李文安的,当时李殿华还只道这是李文安见李氏劳累,心疼妹妹,但此刻见李文安的神态表情,怎么能还不知道儿子的心思呢。

旺夫转运

可这李文安和李氏毕竟是兄妹,就算李氏不是自己亲生的,但有了这个名头,他俩之间就是绝无可能,这哥哥和妹妹怎么能够结为夫妻呢?

但自家女儿这个情况,想找个好婆家是有些困难的,给李文安寻一个妻子,那肯定也是要出一大笔彩礼,李文安心中已经有了妹妹李氏,找来的新媳妇儿肯定也不被他喜欢,这说不定又是一桩孽缘。

再加上李殿华的妻子从旁相劝,最终李殿华还是随了儿子的意,就让他娶了自己的妹妹,权当是这么多年的童养媳吧。

就这样二人成亲之后,李氏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哥哥”是个好人,更是高兴自己从此就是真正的“李家人”了,在家里是勤勤恳恳地当李文安的贤内助,先后给李文安生下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李瀚章,次子便是李鸿章

而李文安娶了李氏之后,竟然也真的如同转运了一般,在学业上逐渐突飞猛进,成为了当地县里的优禀生,也就是由朝廷供给吃喝,让他不用操心别的,只专心读书就可以了。

但随着家里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李文安只解决了自己的一张嘴,还是远远不够的,李家的情况依旧是举步维艰,根据后来李鸿章在家书中的回忆,

甚至每到了大年三十“过年关”时,都会有人冒着风雪来他家敲门要债,李家只能熄灯灭烛,装作家中没人,大气都不敢出一声,以此来躲债。

幸亏李氏给李鸿章找了一个好的启蒙老师周菊初,每每李家被人逼得走投无路、揭不开锅时,总是周菊初出面,掏钱掏粮,帮助李家渡过难关。

这一切激发了李文安埋头苦读的斗志,果然到了1834年,34岁的李文安终于中了道光甲午科举人第96名,这终于算是咸鱼翻身了。

一时之间,李家门前车水马龙,当地各路达官显贵纷纷前来恭喜道贺(详情可参见《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毕竟这可是一个举人呀,李家往上数八辈都没出过一个举人。

从此之后,李文安就和普通的平民百姓不一样了,而前来道贺攀亲的人中,有一人名叫李鸿谟,在见了李文安的妻子李氏,听了这二人的故事之后,更是直接上前认亲。

原来这李鸿谟便是李氏的亲生父亲,当年也是他见女儿生了天花,高烧不止,觉得养不活,才将李氏遗弃的。

但这样的事情在那个时代,谁也没有办法站出来说李鸿谟做的不对,便是李氏,为了顾全丈夫的面子,也只能忍着委屈,不能去责怪李鸿谟。

就这样过了四年,李文安再次高中进士,而和他一同登榜的进士中,一人名曰曾国藩,这种关系在那时被人称为“同年”,是真正的“亲同学”。

何来“不藩”

后来李文安被派到了刑部为官,和林则徐的儿子林汝州为同事,李文安在刑部是两袖清风、刚正不阿,经手的所有案子都是详查再三,坚持依法定案,而且对于那些囚犯们也是多加照顾。

哪怕是被判了死刑,最大恶极的死刑犯,李文安也让他们在监狱中保持了做人的尊严,每每到饭点儿,他还会亲自前往现场,看着狱卒给囚犯盛满饭,不准偷工减料,这在那个时代,当真是难能可贵,以至于有人专门为他写诗道:

“一汤一饭浅深量,是否堪餐每自尝。甘苦可推军十万,狱中留得姓名香。”

就这样,李文安的善心为他迎来了名望,后来他也升任为四川主事、云南员外郎等职,而家中的事情则也是被李氏照料得井井有条,尤其是他的儿子李鸿章,这就不必多说。

在李鸿章年仅21岁时,他便中了举人,与此同时还娶了当初他启蒙老师周菊初的侄孙女周氏。

24岁时,李鸿章中了进士,拜曾国藩为师,这哪里有半分“不藩”的样子呢

到了后来,李文安在55岁时去世了,李氏便跟着李瀚章、李鸿章,这些儿女们一起生活。

此时李家的子女们都已经在朝为官,两个女儿也分别嫁了个记名提督和江苏候补知府,可以说李家一门荣耀显贵之极,本来李氏这也算是先苦后甜,能够安心享享清福了。

但李氏却依旧保持简朴的作风,并不和普通的老太太一样四处溜达显摆,反而时时告诫儿女们一定有谨慎为官,不能过度膨胀。

到了后来,李鸿章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由胡广总督调任为直隶总督。

此时李氏正是在湖广总督府中,和李鸿章一起生活,但李鸿章调任了,李氏却根本不收拾行李、不打理东西,一点要走的意思都没有。

难道李鸿章走了,这湖广总督府,李氏还能接着住吗?

哎,人家还真能接着住,因为接任湖广总督的,正是李鸿章的哥哥、李氏的大儿子李瀚章。

总督都换了一任,但这李老太太根本不用挪窝,因为换了一个总督还是她儿子,四里乡亲知道了这件事情,纷纷称赞李老太太有福,总督换防了,老太太都不用换防。

李氏75岁大寿时,也正好赶上了慈禧太后40岁寿日,恰好这一年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登基,为了笼络李鸿章等大臣,光绪帝赐给李氏“松均益寿”匾额一面,紫檀三柄,玉如意一柄,绸缎布料数匹。

到李氏83岁这年,李氏身患重病,光绪帝下令赐李鸿章一个月假期,人参八两,回家照顾母亲。

但可惜在圣旨下达的当天,李氏便病重离世了,光绪便令李鸿章扶灵回乡安葬,沿途大小官员必须妥善接应。

就这样,李氏的灵柩被李鸿章运回了合肥磨店乡,和李文安合葬在一起,这兄妹情缘也画上了一个句号。

更多文章

  • 外国公使上门拜年,清朝官员为何有意躲避,不敢在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外国公使下跪,清朝公使,大清朝怎么拜年

    原来根据当时在华的美国人丁韪良的记载,每逢新年之际,各国公使们前往清朝各官员府邸拜年时,往往“只有两三个在家,多数有意避开了。急于表示 友好的欧洲人,在全城各处奔波两天”,最后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在四十多座宅邸留下名片”。也就是说外国公使们前往40多位清朝高官家去拜年,但最多只有两三个在家,其他官员大

  • 94年前,孙殿英是如何找到慈禧陵墓入口的?一老石匠成为盗墓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殿英怎样找到慈禧墓入口,孙殿英盗慈禧墓得到了多少财宝,孙殿英盗慈禧墓的宝贝都哪去了

    但是这天,这队军队却突然闯进了一户农家中,绑走了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老石匠。看到老石匠被绑走,一旁目睹了这一切的众人议论纷纷。“你说这伙土匪,绑老姜去干什么?”“你小点声,不要让他们听见了,我也不知道,老姜不就是个普通的石匠,能做什么,讲不定过段时间就放回来了。”但这些人,不知道的事情是,正是这个姜

  • 被科考逼“疯“了的洪火秀,怎样成为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洪火秀,洪火秀和李洪基,洪火秀是华哥哥吗

    所以洪火秀就开始了他的漫长的科考生涯,他考了一年没有考上,再考一年也没有考上,眨眼工夫考了十年,还是没有考上。他没有泄气,继续考,考到第十七年仍然是名落孙山。就在这一年去广东赶考的时候,他遇到一个传教士叫梁阿发,塞给他一本小册子,洪火秀也没看这个小册子是什么内容,就随身揣上了。一、死而复生第十七次落

  • 鸦片战争荒诞一幕:清朝靠抽签算卦出兵,结果被打得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鸦片战争史实分析,鸦片战争荒唐的战报,鸦片战争的清军惨败

    话说1841年10月,道光皇帝接连接到前线的奏报,定海、镇海等地纷纷失陷,两江总督裕谦、定海总兵葛云飞等人殉国。道光帝为了挽回战局,决定派自己的堂侄爱新觉罗·奕经为扬威将军,文蔚、特依顺为参赞,赶赴江浙办理军务,以扬天朝国威。奕经虽然号称将军,但根本没打过仗,只不过是个花花公子罢了,他在苏州一停就是

  • 曾国藩满心欢喜去迎亲,新娘子死活不上轿,媒人大怒:娶我闺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曾国藩个人资料,骆秉章杀石达开后曾国藩如何评价,曾国藩经典语录

    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小村子里。曾国藩的祖父没有多少文化,但极为重视培养子孙,对孩子们的教育颇为上心。受其影响,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成了当地的塾师秀才。到了曾国藩这一代,自然又被寄予厚望。曾国藩五岁开蒙,六岁入塾,其祖父和父亲对其管束严格,希望这个孩子能够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年少的曾国藩,

  • 荒淫无度的洪秀全,凭什么能稳坐天王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洪秀全像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可谓轰轰烈烈。正因如此,大家更容易关注的是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而很少留意天平天国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至于洪秀全的驭人之术,则更是容易被忽视。事实上,看似荒淫无度且平庸无能的洪秀全,实际上是一位精通驭人之术的高手。他正是凭借这一点,才能稳坐天王府

  •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曾经珠宝遍地的恭王府最终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恭王府简介,恭王府佛楼,恭王府诡异事件

    它的朱漆大门上镶着横七竖九,象征着亲王身份的金黄色门钉,熙熙攘攘的人群跟随着导游的高音喇叭进进出出,如果你拦下一位途经此的三轮车夫,他会热情地告诉你,这是原来乾隆宠臣和珅的宅子。不过现在改名叫恭王府了。恭王府在清末北京城有近百座这样的王府,大都围绕皇城而建。今天,如果你跑遍整个北京城,还能再找到60

  • 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万幸?为何大家对清朝的评价步入了两个极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入关地图,明朝灭亡清朝入关,清朝6次入关的时间线

    以1840年为界,史学界习惯将清代分为清前期和清后期。显而易见,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百年耻辱的起点。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屡屡做出丧权辱国之举,卑躬屈膝地割地赔款,引发了国人的愤慨,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土崩瓦解。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清军入关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强调清前期的康乾盛世,有人关注

  • 故宫国宝:乾隆有多爱打猎?看郎世宁画的乾隆刺虎、射鹿、落雁图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乾隆墓中有郎世宁的什么画,郎世宁给乾隆的画,郎世宁画的乾隆六年文人踏青图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最有名的皇帝之一,他不仅仅开创了康乾盛世,还以长寿、爱玩闻名于世。乾隆皇帝其中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猎,从年轻时期开始一直到七八十岁,乾隆几乎每年都要去,而且命令宫廷画师将他的风采绘制下来以便自己和后人欣赏。当然如今这些乾隆皇帝打猎的绘画作品都已经成了国宝,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

  • 闲话光绪:冰冷的珍妃井,埋葬的不仅是悲剧帝王的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光绪珍妃死时多少岁,光绪最爱珍妃的照片,光绪与珍妃完整版

    一、睡梦中的载湉,被唤醒后,发现自己成了大清的皇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公元1875年1月12日)黄昏,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丝活力,于养心殿东暖阁驾崩。由于同治生前未有子嗣,两宫皇太后召集皇亲贵胄和朝廷重臣,在西暖阁商议善后事宜。最终,在慈禧的力主下,决定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