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郑和乃是明成祖朱棣心腹宦官,十岁就开始跟随着朱棣,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时候主动请缨,而且作战英勇,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因此得名郑和,当时人称“国姓爷”。而郑和下西洋,却始于一场大火,正是那场大火烧了南京的皇宫,让当时的建文帝不见了踪影。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野史中曾记载,建文帝朱允炆是化妆成僧人逃离了皇宫,在寺庙里孤独终老。也有的记载说,朱允炆逃到了海外。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答案。这对于刚刚发动军事政变夺取皇位的朱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眼中钉。他也没有答案。而他特别需要这个答案。于是,他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着他这位生死未卜的侄子。这一切也只为了让他的统治不再受威胁。
但提到朱棣,他的确是明朝皇帝中很有作为的皇帝,修撰了《永乐大典》,还亲自带兵杀入漠北,致使北元再无还手之力。作为皇帝,他是一位极好的君王。但却算不上一位好家人,他对于同室宗亲的冷漠和残酷,也是让后人对他颇有争议。但或许在他看来,自己的皇权只有拿鲜血来牢固。皇位自古就是散发着血腥味的高台,通往高台的路上倒下了无数的人,只有那些足够坚韧,甚至冷血的人才能有资格通向最高处。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朱棣对自己对手从来没手软过,哪怕他是自己的亲人。
建文帝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登基以后,尊奉自己的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母亲吕氏为皇太后,封自己的兄弟们为王。而在朱棣夺取大明帝国的控制权之后,这些虚名朱棣也不愿放过,先是剥夺了大哥朱标的封号,又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朱标的儿子、自己的侄子夺去爵位贬为庶民,甚至还将他们软禁起来。最后只剩的朱标的小儿子朱允熙,朱棣大概是亲情的作用,亦或是对杀戮的厌倦,只是将朱允熙改封,并让他去为朱标守陵。可后来,朱棣还是起了杀心,连同朱允熙的生母一起赶到朱标的陵园,而朱标的陵园也是莫名失火,一场大火后也是什么都没有留下,包括看守陵园的朱允熙和他的母妃。这到底是意外还是人为,自然也不用多说了。
而对于朱棣来说,朱允炆的死活一直是如鲠在喉。无数个夜晚,他都想找到这位侄子,所以他派出密探四处搜索,而郑和也是其中的一支。而这样做的原因显而易见,倘若日后一旦是有人假冒着建文帝名号出来闹事,或者建文帝又要夺回皇位,对他统治的一次重大挑战。从皇权的角度来说,找到建文帝,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中国历史数千年,历代王朝更迭,总是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小编今天讲的大明朝朱允炆的故事也只不过是大明朝数百年历史中的一小段。而至于朱允炆最终去了哪,至今仍是个谜团。而朱莉登上皇位后,对于同室宗亲的屠戮,至今也是颇受争议,各位看官你们是怎么看的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到这了,欢迎大家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