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弘一法师科举多年仍只是童生?真相藏在他与蔡元培的二三小事中!

弘一法师科举多年仍只是童生?真相藏在他与蔡元培的二三小事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574 更新时间:2024/2/9 12:05:35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天才般的人物,却在晚清科举中屡次受挫并只落了个“童生”出身,连秀才都未中。

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和当时的很多同龄人一样,科举被视为他们入仕的唯一通道。

李叔同幼年时,清朝虽然就已经只剩几丝气息,但当时仍处于科举取试的年代。因此,李叔同最初求学的十多年间,始终是遵循这科举制度规定的线路蹒跚而行。

1895年,李叔同16岁这年,他考入了天津辅仁书院。相比当时天津专门教授新学的洋务书院,这个书院多少还是有些落后的。

辅仁书院求学期间,李叔同就已经相当出类拔萃了。

由于进入书院前,李叔同便已饱读诗,学有根底,加之他天赋过人,所以每次考课期间,他的文章总能名列前茅,在诗文上极其出众的李叔同还因其可以在一个格子里写两个字而有了“李双行”的美誉。

“好优生”最后却并未如世人所料考得功名,这背后的根由还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起。

李叔同进入辅仁书院期间,维新思想已经开始萌芽。一直关心时政的他自然也对维新思想多有涉猎,这点,从他在1896年写给徐耀廷的一封信中便可看出,他在此信中写到:

“弟拟过五月节以后,邀张墨林兄内侄杨兄,教弟念算学,学洋文。”

从这段文字便可看出,当时的李叔同已经在学习传统国学的同时,开始留意新学并付诸实践了。在这种情况下,李叔同的思想跟着发生变化自是必然。

18岁这年,李叔同以童生资格应天津县儒学考试,学名李文涛。这里的县儒学考试就是“县试”,应试中的李叔同写了多篇文章。现今存世的共有三篇,题目是《致知在格物论》、《非静无以成学论》、“策问”《论废八股兴学论》。

在《论废八股兴学论》中,李叔同严厉地抨击了八股文的弊病,并发出了不废除八股文则无以救国的呼吁。

这样的言论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的,此声响落地后,其“落榜”便已是必然结果了。因为当时评卷的潜规则是:

考生答题须中规中矩,试卷上不得涉及新学思想,不得出现新学语句,否则视为违规,取消考试资格。

而李叔同的文章虽未涉及新学思想,却因其批判了“旧学”,严格说来已属“违规”。在这种情况下,李叔同文章即便再出众,想来也很难得到考官的垂青。

这次县试名落孙山后的第二年,即1898年,李叔同再次参加了科举考试。

这年春天,李叔同又写了两篇课卷文章。其一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其二为《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

这第一篇文章里,李叔同论述:当时所谓之大臣,多不学无术而又恬不知耻。第二篇文章表面是谈资源,实际却是隐射中国没有好的老师,他认为当下的中国培养自己的“矿师”最为切要。

这样带刺的文章,不用说,肯定是不讨好的。可以肯定的是,以李叔同的才学,但凡他肯收起自己的“刺儿”,溜须拍马一番,其功名自是不再话下。但昧着良心逢迎,从来不是李叔同的作风。

这次县试不中后,李叔同便带着母亲和家眷南下移居沪上了,自然,他从此也没有了在出生地再次参加县试的机会。

但这并不表示李叔同不会再参加科举。

1902年9月,李叔同以捐生资格、李广平之名,参加了浙江省乡试。也是在这次科举后,李叔同意识到:科举已经不可能成为他的出路。

这年的科举考试中,由于维新变法后遗症的影响,清政府在舆论上采取封杀的态度,自然科举考试的把关也是格外严格。只要在科举中出现任何以“革新求变”相关的字眼,便会被视作“异类”处置。

这本没什么,但对于新思想已经深入骨髓的李叔同而言,这便形同“歧视”,于是,在第二场考试后,李叔同就罢考而去,重新回到了他之前考取的南洋公学读书。

南洋公学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亦是今日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李叔同于1901年以总分75、第12名的成绩,考入该校。从排名来看,在这所先进学府中,李叔同是绝对的优等生。

当时的蔡元培,是李叔同所在班的中文总教习,也就是李叔同的老师。后来,李叔同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10多人,被公认为蔡元培的高足。

蔡元培对李叔同的影响相当深远,当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他在住所接待学生与他们谈话,或是对他们发问,或是和他们分享读书心得、时事感想。这种面对面的教授方式,对李叔同影响极大。

后来,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执教期间,也曾效仿蔡师,在住所召集刘质平、丰子恺等同学座谈。这些学生,无一例外地也都成了李叔同的高徒。

李叔同回到南洋公学不久后发生了一次事件,这次事件直接影响了李叔同后来的命运。

李叔同最后一次科举两个多月后,公学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墨水瓶事件”。

这次事件爆发的原因,乃是因为:守旧派的老师压制学生的新思想。当时的南洋公学的中学部有位教员名叫郭镇瀛,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守旧派。这位极端封建主义者甚至还在课堂上鼓吹封建帝制,为了禁锢学生思想,他甚至严令禁止学生读如《新民晚报》等进步刊物。

郭镇瀛的这一做法自然会遭到学生的反感,他和学生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任何时候,关系剑拔弩张时,只要轻轻的一个小动作便会爆发想象不到的冲突。

1902年11月,有个学生误将墨水瓶放在了郭镇瀛座位上。本就觉得学生伍正对自己不满的郭镇瀛勃然大怒,随即,他言辞激烈地指责了伍正。

深觉委屈的伍正自然据理力争,没想到他的申辩为他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后果:郭镇瀛将他告到了校长汪凤藻处。汪凤藻不分青红皂白,下令惩罚了伍正。

学生闻之,纷纷怒而为他请愿,最后在事情一直未得到妥善处理的情况下,它由为全年级为请,斥全年级;全校为请,斥全校。

这个时候,有良知的蔡元培看不下去了,愤怒的他带着其他教员一起,于1902年11月16日率领各自的学生在操场上集合,带领众人走出南洋公学,酿成中国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退学风潮。

这“众人”里,自然也有李叔同。这次学潮中,李叔同离开南洋公学放弃了学业,转而到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当国文老师。

这以后不久的1905年初,清廷迫于压力下令废除了科举,自此,李叔同的科举之路也终于画上了不完美的句号。

说来,废除科举对于李叔同等志士而言真真是一桩好事。若非清廷废除科举,执着的李叔同可能会一直挣扎在科举之路上。如此一来,他也不会在不得已之下选择去日本留学,自然,世间也绝不会有今天这个为世人所称道、敬仰的,作为我国近现代艺术的先驱者和一代高僧的李叔同一弘法师了。

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后,还曾再次与昔日恩师蔡元培有了交集。这一次交汇中,已出家的李叔仍称蔡元培为“老师”,只是,他这次找他,却明显是一场博弈。从这次交锋来看,弘一法师的处事等,已经明显高于在俗的昔日老师蔡元培。

两人终止来往20多年后的1926年,中国正处于北伐时期,当时的蔡元培任浙江省代主席。

这期间,蔡元培提出了影响极大的“整顿僧众两点主张”,他提出这些主张的其中一个理由是:蔡元培认为庙产本为集体所有,不应该被僧人独占,这违背佛教本身的公益。

蔡元培这两个整顿僧众的主张分别是:

一,提倡佛化教育,以讲明佛法真义,使僧众务必提高佛法的入世精神;二,将少数寺庙改为工场,让僧人一边修佛一边当工人。

随着蔡元培的这些主张的落地,激进派纷纷开始驱逐僧侣、收回寺院,他们甚至还开始勒令僧尼结婚。

弘一法师听闻后,立马提笔分别给激进派和老师蔡元培去了两封长信。

激进派在看了弘一法师的信后,竟立马冷静下来了,他们意识到:灭佛驱僧有悖天理。在给蔡元培的信中,他不仅提出了自己对蔡元培理念的见解,还非常婉转地提出了他这一做法的偏误,并同时为整顿僧众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很快,“驱僧事件”便戛然而止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最后的王府:装修用了全北京2%的电灯,主人却一天也没住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宫殿照明,清朝皇宫第一次安装灯泡,清朝时期故宫里照明用的是什么

    如果北京有哪一座王府最能代表满清历史,毫无疑问,醇王府绝对名列其中。从清帝国渐入繁华、到清帝国大厦崩塌,醇王府见证了每一段历史进程。北京城内一共有三座醇王府,分别是太平湖醇亲王府(现中央音乐学院)、什刹海醇王府(现宋庆龄故居)、摄政醇王府(现紫禁城西中海西岸)。由于第三座醇王府还没有完工,清朝已经灭

  • 崇陵被发掘时光绪手里纂着的宝物震惊了世人,也揭露他的凄惨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光绪崇陵真实照片,光绪崇陵地宫清理,光绪崇陵谁修建的

    考古专家发现,在地宫石门上留下了盗墓人用工具撬门的痕迹。墓室内光绪皇帝的棺椁正面,被斧子凿开一个一米左右的大圆洞,光绪皇帝的脚被拖到棺外,贴身穿的衣服腐烂不堪,残留两节发辫,脚上没有鞋,头上没有冠,随身佩带的装饰被盗掘一空。光绪皇帝的陵墓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座按照帝王陵墓规模修建的皇陵,虽然是照帝王陵

  • 为何清朝皇帝妃嫔中蒙古女人居多?与血统无关,有一个原因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婶婶有蒙古血统,爱新觉罗的蒙古血统,清朝蒙古族皇后

    据记载,从清太祖开始,一直到清圣祖,共有4个皇后和13个妃子都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而且历代清朝皇帝后宫女人必有蒙古女人,难道蒙古女人长得太美了?清朝皇帝为什么必找蒙古女人,还要先脑补一段历史。明朝时朱元璋和朱棣打击了蒙元势力,但蒙元势力并没有消失,而分化了几部分。而靠东北的漠南部落与当时女真人经常接

  •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处死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康熙王朝康熙与王辅臣,康熙提拔王辅臣,王辅臣为什么投降康熙

    提起王辅臣相信大家如果对于清朝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的话也能知道他所处的地位。正常情况下,在清朝有三位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而王辅臣也就是在他身边比较有能力的一个人。大概是在吴三桂入关的时候,其实王辅臣就已经帮助了他很多。加上吴三桂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重情义的人,当王辅臣帮他拿下百城之后,他也就体现了对于王辅臣

  • 民国弃妇孙荃:被郁达夫抛弃后,她用余生为郁达夫做了三件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1927年3月,当民国四大弃妇之一的孙荃在产房呻吟时,她的丈夫郁达夫正与当时的“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热恋。这一年,正是他们结婚的第七年。不久后,为了让美人王映霞可以“全无顾忌”地与自己恋爱,郁达夫提出与孙荃离婚,并正式分居。当时,孙荃和郁达夫的三个孩子:文儿两岁多,熊儿一岁多,胖妞几个月。在婚姻里,

  • 慈禧守寡48年,靠什么熬过深宫寂寞?这俩宝贝死后也不忘带进棺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慈禧太后守寡48年是怎样度过,慈禧二十六岁开始守寡,慈禧是什么时候开始守寡的

    有学者假设,若是清政府愿意放开手一博还是有胜算的,通过一场战争震慑四方可能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就没有了后面的一系列割地赔款。 不过慈禧太后过于软弱还未战就先求和,再加上政府内部出现问题兵器粮草等缺乏无法充足供应,导致了最终失败的发生,而慈禧作为背后大佬需承担主要责任。 她在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

  • 孙中山:想要走向世界强国,定都伊犁将是最好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无论是其心智还是其谋略,都必是人中翘楚,他们有着常人无法看到的东西,他们能够先人一步,他们是先行觉醒者,他们能够在危难之际做出最最为正确的选择,他们的才能以及他们的谋略,或许在当下并不会实现,甚至在十年乃至二十年中都不会发生,然而百年之后再次回看曾经先行者所设想的框架,就会发现无

  • 孙中山创建的中华民国,为何没多久就灭亡,到底有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中华民国在我国封建专制时期与民主时期中间起了一个过渡作用,当时在很多人看来,民国时期可以算得上是比较繁荣复兴的了。民国和清朝统治者那样的愚昧专制相比,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可是将中国带到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上。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中华民国并没有持续多久就灭亡了,而且袁世凯还将革命胜利的果实给窃取了

  • 她是溥仪的妹妹,清朝最后的公主,活了83岁,临终说:我是个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溥仪的七个妹妹照片,溥仪的7个妹妹嫁给了谁,溥仪七个如花似玉的妹妹去了哪里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大清朝最后的一位格格。她生在大清摇摇欲坠的时候,大清灭亡后,她放下了自己金枝玉叶的身份,成为一名服务于大众的人民教师。2004年去世之前,她更是说出了兄长溥仪都不敢说的话来,她,就是溥仪的亲妹妹,韫欢。 韫欢这个名字非常富有诗意,意思是出身高贵,同时蕴含着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希

  • 康熙擒鳌拜后,鳌拜只是被圈禁,为何依附他的班布尔善却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班布尔善 鳌拜,康熙擒鳌拜历史真实,班布尔善与鳌拜商讨亲政

    奇怪的是康熙皇帝在对于鳌拜的处理上只是将其终生圈禁,而且也没有株连鳌拜的任何家人。作为鳌拜的的第一党羽班布尔善可就没有鳌拜这么好的结局,他不仅被康熙皇帝赐死还株连了自己的家人。康熙为何非要处死只是跟随鳌拜的班布尔善呢,主要还是身份问题。鳌拜是清朝时期的旗人也就是满族人中相对血统比较高贵的一种人,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