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难之役,30万沐家军为什么不出兵帮朱允炆?

靖难之役,30万沐家军为什么不出兵帮朱允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241 更新时间:2024/1/21 17:27:46

沐英朱元璋收养的孩子,基本上是朱标一起长大的。后来因为战功分封到了云南,那么靖难之役,30万沐家军为什么不出兵帮朱允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第一,沐英此刻已经去世,沐家军跟朱允炆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密切。

沐英跟朱标的关系确实非常好,沐英也是因为朱标的离去而病逝的,可见这两人绝对是生死之交。如果沐英当时还活着,没有理由不去救自己的侄子,也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他手下虽然没有三十万大军,但是几万人马总是有的。不管有没有得到皇帝的诏令,沐英这点情分肯定是有的。可惜沐英已经去世了,而他的儿子沐晟继位以后,掌握了军权,可是他跟朱允炆之间,没有什么感情。他不会因为朱允炆遇难,而主动出征帮忙,他也没有这个义务。靠近朱允炆的将领实在是太多了,不缺他这一号。

第二,没有皇帝诏令,地方藩王不敢出兵。

当时各地的藩王都在造反,属于烽烟四起的时候,如果没有皇帝的诏令,沐家军贸贸然出兵的结果,会让人觉得他们也参与到了造反当中。而且朱元璋在的时候就已经规定了,藩王只能管理自己地方上的事务,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沐家军如果在这个时候走出了云南,那影响是非常差的,只会让老百姓们认为天下再次大乱了。这么一来大明王朝就会再次陷入烽烟之中,一旦战乱被平息以后,朱允炆也会秋后算账。就算是沐家军是来帮自己的,可是没有他的命令沐家军就能出动,这实在是太危险了。早早晚晚都会剿除沐家军的力量。

第三,老朱家内部的事情,他们外姓不好插手。

说句老实话,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斗争,说到底都是家族内部的斗争。人家家里分家产的时候,你一个外人凭什么来干预呢?这干预以后的分寸是不是要掌握好了?他们毕竟是一家人,万一得罪了某一方,等他们和好了,是不是要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呢?沐家军在云南是世代镇守的指责,他们已经很满足了,没有必要再掺和到皇权争夺战当中去了。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朱允炆跟自己的部将们都说了,朱棣是自己的叔叔,大家打仗的时候千万不要伤害他。所以说叔侄俩随时都有可能复合,最后里外不是人的反倒是沐家了。

第四,山高水远,没有明确的消息,他们不敢贸然出兵。

那个时候通讯能力还是非常落后的,南京那边的消息要想传到云南,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且沐家一个藩王也不好一直打听京城里的事情。所以消息就更加少了,而靖难之役所花费的时间也少的可怜,只有三年多时间而已。所以沐家并不能确定战况达到了哪一步,他们是异姓藩王,地位比较特殊。稍有不慎就会落得全家都被杀的下场,所以他们走的每一步都要非常小心,这一次也是一样,他们可不能听风就是雨,贸贸然出兵,这是对家族的不负责任。一旦走上那条路,可就没办法回头了。

第五,朱元璋时期杀的武将太多了,导致没人敢贸然出兵。

不仅是沐家不敢出兵,天下绝大多数带兵的将领和诸侯都不敢出兵。一旦参与到战事中来,那就等着被秋后算账好了。不管你是不是功臣,下场都不会好,这是老朱家人的德性。当年朱允炆的爷爷朱元璋所杀的人还少吗?动不动就是几万人,实在是太可怕了。所以这些人都害怕了,如果不是被逼到了紧要关头,谁敢贸然出兵呢?所以不是沐家人不肯出兵帮助朱允炆,而是他们没有这个胆量。打输了自然要被朱棣给灭了,可是打胜了,也有被朱允炆秋后算账的可能。

总结:沐家世代镇守云南,为了子孙后代选择明哲保身。

总的来说,沐家之所以不出兵,主要就是为了保住自己在云南的地位,保住沐家子孙未来的前程。出兵了可能里外不是人,也可能会被秋后算账。可是不出兵,静静地等待结果,他们手里总是有朱元璋当年赐给他们的世袭证书的。朱棣获胜以后,也没有因为他们不出手相助就撤了这本证书,所以可见沐家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不管谁来当皇帝,只要自己家族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消灭陈友谅以后,朱元璋为何才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消灭陈友谅以后,朱元璋为何才称王?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渊打进长安以后,很快就称帝了。可是,朱元璋在起兵以后,却一直没有称帝。不但没有称帝,连称王都。他的谋士高升曾给他提出过一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明确说明,不能够及早称王,更不能及早称帝。那么,为什么李渊打入长安以后,很快

  • 中国古代的大路为什么又被称为官路?是专门让当官的走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官路,清朝,历史解密

    “官道”在中国古代是指公家修筑的道路、大路,也被称之为“官路”。镇与镇之间有,村与村之间也有,只是“镇”级的较长、较宽,是当年的交通要道。官路这称呼在明清、民国的文献和山歌中屡见不鲜,如“将船使到一个通官路之所泊住,一齐上岸”(《醒世恒言》第36卷);再如“西官路上一只鸡,一头哭咾一头啼”(《沪谚外

  • 后唐皇帝李从珂的皇位是怎么来的?真的是“哭”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后唐,李从珂,历史解密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朱元璋微末起义,经历大大小小征战才最终登基称帝。这些故事都说明了皇位的来之不易,登上皇位的残酷血腥。在见识了为了皇位而手足相残,战场硝烟等事情后,你绝想不到还有人能靠“哭”得到皇位。这种奇葩的故事不在小说演义中,而是真实历史中。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后唐末代皇

  • 为何清朝皇帝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不在紫禁城?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很多朋友都去过故宫,也就是曾经的清朝皇家宫殿——紫禁城,大家往往会被它那宏大的规模、庄严的气象所震撼。紫禁城占地面积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据说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是世界上最奢华、最壮观的建筑群之一。一般说来,养心殿是清朝皇帝的主要活动场所,从雍正开始的历任皇帝,都在此居住和处理朝

  • 阎象阻止袁术,为何袁术没有听从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大将军何进引西凉刺史董卓进京,谁想弄巧成拙,引狼入室,董贼祸乱朝纲,淫乱后宫,荼毒百姓,天下人恨不得啖其肉,寝其皮。后来,十八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袁绍四世三公,地位显赫被尊为盟主,袁术掌管粮草,于汜水关与西凉军决战。董卓军不敌,放火烧毁洛阳宫殿,挟持汉献帝奔往长安。十八路诸侯虽是

  • 辛弃疾的巅峰之战是哪一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辛弃疾的巅峰之战是哪一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提到辛弃疾,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上学的时候,没少学他的诗,同时他在历史上也是有过一次经典的突袭战的。也就是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就是辛弃疾率领50余骑,突袭兵力有5万余众的金营,再将叛徒张安国劫出金营,并且辛弃疾等人是从容而出,没有被金军将领追

  • 为什么说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说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一年,他同众多的读书人一样,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后来又参加武举考试,本来他可以拿头名,就因为他没有靠山,长得又黑,面貌丑陋,结果还是名落孙山。黄巢一气之下,回到旅店写了一首咏《菊花》诗留在墙上,怀恨而去。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 吴应麒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详解吴应麒的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吴应麒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吴应麒,清朝康熙年间人物,平西王吴三桂之子,过继给吴三桂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吴应麒素有骁勇之名,在战场上敢冲敢拼,后任平西藩下左都统。康熙初年,平定乌撒土司作乱,吴应期曾连擒郎岱、土酋陇安藩、水西土目阿豆、女酋陇氏及部属万余人。在此期间吴应期与当时驻

  • 洪都保卫战简介 洪都保卫战的过程及影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洪都保卫战,是一场元朝末年发生在江西南昌地区的著名战役,对阵双方为朱元璋军和陈友谅军,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双方围绕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展开了激烈的攻夺,最终以朱军坚守85天,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结束。经过元朝末年,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陈友谅部下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

  • 舜囚禁尧夺取帝位?《竹书纪年》《史记》究竟谁在说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竹书纪年》《史记》,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史记》被史学家一直称为正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更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巨作。而孔子被封为孔圣人之后,历朝历代更是追捧《史记》为中华正统,鲁迅先生更是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史记》真的是秉公之作吗?小度认为,封建帝王为了自己的统治,宣传儒家思想,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