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鸿章为何要将21岁女儿嫁给42岁三婚罪臣?陈寅恪说的理由是关键

李鸿章为何要将21岁女儿嫁给42岁三婚罪臣?陈寅恪说的理由是关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177 更新时间:2024/1/16 4:42:23

在儿孙婚事上,李鸿章一般都在浊流中物色亲家,主要是淮军旧部和当朝大吏,例如四川总督刘秉璋、闽浙总督卞宝第、陕西巡抚张集馨等等。但在选择女婿时,李鸿章却偏向清流,心思十分耐人寻味。

李鸿章有两位千金小姐,大小姐李菊藕在21岁时嫁给了42岁的清流健将、三婚男人张佩纶(张爱玲祖父),这一桩豪门婚事在当年遭到了不小的非议与讥讽。

张佩纶字幼樵,1848年出生在河北丰润七家坨村,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其人极具文采,步入官场后素以直谏闻名,与宝廷、吴大澂、陈宝琛等人一同被称为晚清的“清流”健将,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作为火力甚猛的谏臣,张佩纶一生不晓得向朝廷上了多少弹章,专对浊流下手,从光绪元年到光绪十年,他非常得势,一个弹章上去,被他盯上的封疆大吏没有不落马的。

要论张佩纶最风光的时候,还要说1882年。这一年,张佩纶的弹劾呈横扫之势,吏部尚书万青黎、户部尚书董恂、都御史童华等人,纷纷中弹,不是被开缺就是遭到申饬。打了这么一网大鱼之后,张佩纶越战越勇,随后他又抓住云南报销中的猫腻,连上三个弹章,最终竟将名重当时的内阁大臣王文韶拉下了马。

然而,张佩纶锋芒毕露,锐不可当的同时,却从来没有对争议甚大的李鸿章下过手。

有人说,这是因为张李两家有渊源,张佩纶的父亲与李鸿章是患难之交。

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是嘉庆年间的举人,曾在浙江当县官,后来调到安徽任宁池太广兵备道。太平军打到安徽时,张印塘正在任上,因率兵扼守战略要隘集贤关有功,官升一级,当上了安徽按察使。

这一时期,李鸿章正奉旨回乡办团练,两人共同战斗了大约有一年左右的时间,1854年张印塘死于任所,当时只有7岁的张佩纶只好跟随母亲辗转江浙。

多年后,当李鸿章率领淮军打下苏州时,张佩纶一家正定居在苏州城。对于老弟兄的儿子,李鸿章念旧情,很照顾,张佩纶第二个老婆边翠玉去世时,李鸿章还特意送了一千两银子的“白包”。

也有人说,张李两家的渊源只是锦上添花,张佩纶这个清流与李鸿章这个浊流,实为难得的一对知己,张佩纶由衷地敬佩李鸿章的担当精神以及主张变法、大力推进洋务的眼界格局,而李鸿章也由衷地赞赏张佩纶的非凡才华。

1883年爆发的中法之战是张佩纶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战端开后,张佩纶热血沸腾,连上十多份奏折,全力主战,强调如今形势绝不能存苟安之心,“深筹熟计,终非出于一战。”

作为嘴上战略家,张佩纶还为朝廷拿出了一套战略部署:叫左宗棠部开到边境“镇三边”;调水师前去加强海防;资助刘永福黑旗军,令其作为官军的羽翼;联络德国作为外交上的牵制等等。

慈禧见张佩纶在朝堂上叫嚣太甚,直接来了一手——不要光说不练!你张佩纶不是主战嘛,那好,你就去会办福建海疆事务吧,打胜了,是朝廷的英明;打败了,就是清流误国。

真刀真枪的实战,清流张佩纶真的不行。

张佩纶刚到位十天,法国军舰已经出现在闽江口。开战那天,张佩纶还未动手,福建水师仅有的几条军舰已经遭到猛烈攻击,短短两个小时,水师全军覆没,马尾船厂也遭到轰炸,左宗棠为之奋斗多年的福建“新政”就此毁于一旦。

未战惨败,加之先前树敌太多,墙倒众人推,1885年1月,张佩纶遭到从重发落,前往军台效力赎罪,遣戍察哈尔,当了整整三年的罪臣。

这期间,张佩纶境况悲惨,生活全靠老友接济,两个没娘的儿子来戍所投奔,他穷的请不起老师,只能自己课子。

可就在世人尽是落井下石时,李鸿章却对张佩纶伸出了非同寻常的援手,他不顾夫人赵氏的强烈反对,执意要长女李菊藕嫁给张佩纶。

要心爱长女去给一个遭万人唾弃的败将当第三任填房,而且还要担负引火烧身的危险,时人对李鸿章此举没有理解,只有嘲讽。

对于张佩纶,时人更是嘲讽他将自己的名声、傲骨卖给了实惠。

“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未分老幼;辞西席,就东席,张佩纶不是东西。”

然而,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藕却不是一般的豪门千金,她没有像自己的母亲那样抗拒这门婚事,而是相信父亲的眼光,最后欣然嫁给了大自己二十来岁的张佩纶。

张佩纶做了李鸿章的女婿,相当于入了李鸿章幕府,因而他很快离开苦寒之地,来到了天津。

但因为甲午战争,李鸿章一败涂地,张佩纶又身背罪臣枷锁,他的实际境况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很快他又背上了“干预公事”的罪名,被朝廷逐出了天津。

连遭羞辱与打击,张佩纶南下定居之后,对官场心灰意冷。但李鸿章依旧没有忘记他,庚子之变,李鸿章奉命北上议和,期间他做了一件事,为张佩纶大作翻案文章,并要求朝廷重新启用他始终看好的老女婿。

遗憾的是,朝廷电令张佩纶赴京襄办和谈时,张佩纶恰好生病在家,等他第二年四月中旬赶到京城时,和谈的大纲早已签字画押,如此一来,李鸿章拉老女婿复出的最后一次努力就这样彻底落空了。

其实,李鸿章对张佩纶始终看好、不弃,除了欣赏他的才华,还有隐秘的原因。陈寅恪先生在《寒柳堂记梦》中分析说:“是丰润无负于合肥,而合肥有负于丰润。”

中法之战时,张佩纶虽叫嚣的凶,但到了福建之后他却没有坚持己见,而是忠诚执行了李鸿章不开战、不抵抗的主张,最终导致马江惨败,本人遭到革职流放。

李鸿章雪中嫁女,始终不弃,说到底是因为在内心深处,他觉得愧对这样一位难得的挚交知己。

当然,李鸿章也相信张佩纶的人品没问题,老张家不缺钱,让爱女过一份有情有义的生活,也是佳选。

更多文章

  • 民国上海青帮三大亨都是什么辈分?黄金荣原来并不在青帮辈分之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黄金荣青帮辈分排名,真正的青帮老大黄金荣,青帮李金鳌为啥退出青帮

    在青帮中,截止到杜月笙那一辈,辈分是按“大通悟学”这四个辈分排的,所以,在青帮中,只要是“大”字辈的,就是青帮所有人的老前辈了,这些人也是第一批在上海滩中混起来的青帮人物,比如张仁奎也就是张镜湖,就是青帮“大”字辈的,因此此人在上海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而我们都知道的青帮三大亨中第一个在上海起势的是黄

  • 两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大清皆错失了,第一次是乾隆,第二次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大清皇帝乾隆,对乾隆的正面评价,大清乾隆底款真品

    乾隆31年清朝人口是两亿人左右,嘉庆17年清朝人口是3.5亿人以上,至少增加了1.5亿人(见《清史稿》卷一二五,食货六)。人口涨了近两倍,而朝廷年收入反而减少了,这两组数据也凸显了嘉庆时期的人口压力和财政压力。但嘉庆皇帝漠然视之,对大清已经迫在眉睫的危机也无所作为。不过,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嘉庆皇帝

  • 史上公认的千古一帝,个个影响深远,康熙上榜,第一当之无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称得上千古一帝吗,康熙有没有千古一帝,千古一帝康熙一生简短评价

    “千古一帝”的称谓和“民族英雄”的称谓一样是一种世俗称谓,能称得上千古一帝的,那肯定是对后世的中国留下深远影响的皇帝,并且是积极的影响。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虽贡献巨大,但都不是真正帝王。中国历经了494位皇帝,能称上千古一帝的也就这几位,还是大家公认的四、康熙康熙

  • 康熙选太子选了一大圈,究竟谁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太子人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老大胤禔,康熙肯定是不会传位给他的。一开始康熙就没想过传给他。奉行嫡长子制的康熙,是不会传给他这个庶长子的,何况他还和康熙确定的皇位继承人老二胤礽反复闹不团结,还搞出什么用巫术想搞死胤礽的事。所以,无论他行还是不行,康熙都不会考虑他,因为康熙认为,他品行有问题。老八胤禩,康熙其实还是比较喜欢他的。这

  • 雍正最恨的不是八爷,而是这位皇子,继位后将其活活毒打折磨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上八爷逼宫雍正是真的吗,雍正抄家八爷完整版,雍正八爷抄家完整版

    其实从八爷党皇子的结局,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雍正最恨谁。首先是,八爷胤禩。在雍正4年,被圈禁,并削宗籍,更名为阿其那,同年的9月在狱中死亡,而死因是病重。据史料记载,八爷在被圈禁的时候已经患病,关起来后就绝食,而且情绪波动很大,最终病死狱中。九爷胤禟,在雍正3年就被削宗籍,圈禁,命名为塞思黑。而且九爷史

  • 清朝被灭,我国欠着列强7.3亿两白银,这笔账最后怎么处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赔了1000亿两白银,清朝实际赔了外国多少两白银,清朝欠了98亿白银还清了吗

    西方列强不仅利用强悍的军事实力逼迫清政府签下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还在每场战争结束之后逼迫清政府赔偿他们的战争损失。就这样清政府时期,我国欠下了列强无数真金白银。虽然后来清政府走向了灭亡,但是彼时的中国却欠下了列强七亿多的白银。虽然说清政府走向灭亡是必然,但是这笔烂账却因此落到了后人的头上,那么我国

  • 清朝皇室在祭拜长白山时,有没有发现上古的青铜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长白山的青铜门存在吗,清朝有六扇门吗,清朝六扇门

    上古的青铜门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主要还是盗墓笔记之中对其的详尽描写,让现代人再度对这扇封锁着神秘力量的大门充满了好奇。在传说之中,青铜门藏在一个寻常人难以找寻到的地方,它由青铜铸就,高百丈有余。门外镇守着巨型的大齿首,靠近着便成了它们的盘中餐。满清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之上逐渐成长,为了知晓青铜门之后的秘密

  • 百年前,张之洞临终前悲叹道:“我死后,中国可能要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之洞之死真相大揭秘,张之洞汉阳铁厂,慈禧临死前把张之洞叫到床边

    中国历史上为中国前后操劳一生的人不在少数,正是有了他们中国才能一直保持着大国的典范。反过来说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可能只是由大臣操劳上下,最重要的还是要看统治者的决策和雄心,而在百年前,中国一名人临终前悲叹道"我死后,中国可能要灭亡了",他是谁?又为何这么说呢?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人就是张之洞,能够影

  • 民国女神林徽因:喜好抽烟还嗜酒如命,知性才女的人设崩塌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更让笔者喜欢民国的,还是民国时期的短句诗词,还有民国时期的诗人,而林徽因亦是其中一位。可谁又能想到,能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一绝美诗词的背后藏着怎样令人唏嘘的一面呢?一代才女初长成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在福建的名望世家,祖父林孝恂,饱读经书,在清朝末年,考取进士,在浙江一代是颇有名望的

  • 清朝入关后剃发易服,为何允许道士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军入关剃发易服,如何看待清朝剃发易服,剃发易服令全文

    但在如此高压政策之下,却有一部分人可以逃离开去、仍然保留汉族的传统衣冠发式,那便是道士。那究竟是为什么,道士会成为如此特殊的群体呢?接下来请跟随笔者一同探讨。首先得弄明白清朝统治者为何如此狂热于推行“剃发易服”令。这其中有几点原因。第一,当然是为了政权的稳定与巩固,在人口相对处于不利地位的条件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