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多生子嗣一直是皇帝们的心愿,圣主明君如此,昏君暴君也不例外,著名的亡国昏君宋徽宗都有八十余人,清圣祖康熙皇帝更是光参加夺嫡的儿子就超过了9个,可同样算得上英明的明成祖登基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子嗣,而且他登基的时候还正值壮年,这是怎么回事?是他不想生?显然不是,那原因是什么?
一、靖难之殇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以区区一城之地数万精兵硬是撼动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百万大军。在这个过程中,朱棣先抑后扬,最困难的时期,曾经为了躲避朱允炆安插在北京的眼线,睡过猪圈,装过“傻瓜”,后来终于瞒过朱允炆成功夺取了北京城的控制权,有了逐鹿中原的本钱。
随着朱允炆削藩的力度越来越大,身在北京的朱棣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不得已只能采取奇袭南京的策略,要不是朱允炆屡出昏招,朱棣很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中。从朱标去世到朱允炆登基再到靖难之役的数年间,朱棣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这段时间他很可能既没有时间广纳妃嫔来考虑生孩子,也由于身体和高度紧张的精神,让他没办法生孩子。
朱棣的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在靖难之役前7年,也就是说当朱棣的燕王位置都很难保全的时候起,他就再没有孩子,这一点与靖难有关是说得通的,也可以说是朱棣的靖难之殇。
二、战争之殇
我们都知道有句评价明朝的话叫“天子守国门”,这个规矩其实就是起源于明成祖朱棣,是他在位期间制定的定都北京的国策,并且亲自五征漠北。
将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接近的重镇北京作为都城本来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朱棣还是燕王时,就没少和蒙古骑兵血战,后来他登基称帝更是把开疆拓土,平定漠北当成第一要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帮子孙后代把土地打下来,让后世尽可能的不受游牧民族的袭扰。
事实上他做的也不错,不但将北京经略的固若精汤,还收复了多个从蒙古分出来的游牧部落,成祖一朝,中原大地也基本没有受到过袭扰。可正因为朱棣自己的连年征战,使得他长年都待在北方苦寒之地,这一点对他繁衍子嗣显然是起反作用的,再加上他的时间也被战争占据了良多,很难再有生育也可以说是战争之殇。
三、夺嫡之殇
当然朱棣登基之前还是有子女的,儿子共有四个,除了皇四子早夭外,其他三个儿子都在靖难之役时居功至伟。正因为如此,三个儿子都非省油之灯,且都对皇位虎视眈眈,这一点在朱棣眼中看的明明白白。这让通过夺取侄子权利上位的朱棣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而且他也有一个好圣孙,他可不想靖难在他的儿子孙子间再来一次。
从这个角度看,朱棣显然是不愿意将夺嫡之争扩大化的,换句话说就是他或许认为与其多生一个或者多个儿子来加入这场斗争,不如多花精力好好平衡现有的局面,毕竟后面出生的儿子很可能羽翼未丰之际就被自己的兄弟谋害了。
后来事实证明,这三个儿子和他的好圣孙之间确实来了一场兵戎相见的斗争,他的二儿子还被他孙子给烹了。
可以说为了避免更大规模的夺嫡斗争也是朱棣登基后主观上不再强求子嗣的原因之一,笔者称之为夺嫡之殇。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猜测,在成祖朝还发生过一件嫔妃和太监私通的大案,在这次大案中被牵连的太监宫女不在少数,其中一位宫女在临死前曾经说过,这次私通的原因是朱棣很可能已经没有了男性的能力,如果属实,那么自然也就是没有了繁衍子嗣的能力。
总的来说,在位22年的朱棣未能再增添子女,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在朱棣自身,有可能是心理上的,也有可能是生理上的,也有可能是心理决定了生理。但不管怎么说,朱棣是有儿子和好圣孙继承皇位的,并不至于让大明朝后继无人,比之一些因为纵欲过度,无法生育导致王朝没落的皇帝强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