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纸上谈兵的赵括并非无能之辈,而是一代将才,连白起都害怕他

纸上谈兵的赵括并非无能之辈,而是一代将才,连白起都害怕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283 更新时间:2024/1/19 11:42:00

“纸上谈兵”的故事人尽皆知,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是少年天才,熟读兵书上的兵法谋略,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却不会应用到实际战役中去。

赵括第一次出战就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因而世人都笑话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是个名副其实的纸老虎,可是赵括真的这么没用吗?

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及兵法,连父亲赵奢都说不过他。每每在旁人面前高谈阔论,都能得到许多的赞赏声。赵王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普通臣民也非常爱戴他。战国第一名将李牧就是他举荐的,由此可见赵括绝不是个庸人。

可是长平之战却让赵括的名声一败涂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长平之战的起因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迅速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之间的联系。

[var1]

秦国眼看上党郡唾手可得,上党郡守将冯亭却执意不愿降秦,反而将城池献给赵国。本来这事与赵国无关,但是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着实非常诱人,赵国思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块烫手的山芋。

赵王认为只要派军队守住这块土地,这片土地就能收入囊中,是一笔不错的交易,于是赵王马上派老将廉颇带兵去上党郡抵御秦军的进攻。

廉颇的防守战

廉颇在上党地区挖沟筑垒,以守代攻,虽说偶有败绩,但仍然能与秦军僵持不下。秦军粮草补给线长,赵军补给线短,因而廉颇的战法在军事层面上是正确的,这也是赵国的初期觉得这场仗可以打的原因。

[var1]

赵国的负担

可是事与愿违,秦国的强大赵国根本想象不到。秦军的补给源源不断,甚至还不断派兵增援,可以说是全力以赴也要拿下上党郡。由于恰逢天灾,这两年赵国粮食收成不好,赵国的物资供应已经逐渐顶不住了。

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强盛,物资充足,虽然也遇到天灾,但是财大气粗,可以向其他国家花钱购买粮草。而赵国是小国,物资本就匮乏,而且北方还有李牧在对抗游牧民族,两线作战对于一个小国来说负担太重。

改换策略

三年战争下来,赵国已经拖不下去了,急需要改变战法。廉颇确实抵挡住了秦国的进攻,可是粮食补给成了问题,一直这么耗下去注定失败。赵国临时用赵括换回廉颇,本意就是赵国放弃防御转为进攻的宣言,因为如果不这么做,面临的就是“温水煮青蛙”的结局。

[var1]

有野史说赵王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才用赵括替换回廉颇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赵国已经没有物质实力承担这场战争了,反守为攻或者放弃到手的领土只能二选其一,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在三年战争的最后半年,赵国国君曾经多次督促廉颇进攻秦军。但是廉颇坚持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继续选择坚守壁垒,拒绝出战。廉颇居功至伟,赵王无可奈何,只能另选一名主帅代替廉颇。

赵括纸上谈兵

这时候,赵国朝堂之上,赵括谈及自己的退敌之策,当时的整个朝廷听完都认为可行,包括赵王和蔺相如,于是赵王才决定派赵括换回廉颇。所以,接下来主动进攻的计划是整个赵国的意见,并非史书上评价的赵括一意孤行,终成“纸上谈兵”。

[var1]

赵括的反击

赵军擅长打野战,而廉颇却始终只带着赵军固守壁垒,使得赵军的优势施展不开来。因而赵括一上任,雷厉风行,马上组织野战军进攻秦军,意图速战速决消灭王龁(hé)率领的秦军。让赵括没想到的是,秦军主帅也换人了,主将换成了“战神”白起。

[var1]

面对白起率领强大的秦军,赵括按照兵法排兵布阵,按照计划主动出击。但是,纸上谈兵的功力终究还是抵不过白起这个战争狂人。

被围困的赵军

赵括率领的四十五万赵军被秦军围困,粮草短缺,只得以野草和战马为食。在这种局面下,赵括也曾经多次带兵冲杀,给秦军带来了不小的伤亡。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战马和野草已经吃尽,开始陆续出现士兵们相互为食的情况。这个时候,初上战场的赵括作为全军的精神支柱,依然沉着冷静,从容应对。他先后组织了五次突围行动,都没有成功。最后,赵括决定亲自带赵军突围,但也失败了,赵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箭射死。

[var1]

残存的赵军失去了主将,没了斗志,这才投降。只是投降的结果却仍是被白起坑杀,仅有二百四十名年轻士兵被放回赵国报信。

坑杀人数的讨论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史书上说白起坑杀了40多万的投降赵国士兵,但是整个赵国投入的兵力也只是45万。所以坑杀40万的这个数字是不可靠的,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军的所有士兵都是这样死的,那还算什么战争啊,况且根据记载,秦国六十万大军死伤过半,难道赵括不消耗兵卒干掉秦国30万人,然后还输了?显然白起坑杀的人数远没有40万那么多。根据战国时候作战比率相当来计算的话,赵军原来有士兵45万人,战损30万人,投降白起的赵军约有15万人。

[var1]

1995年5月的一天,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高平市永录乡发现了一处古迹。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里正是白起坑杀赵军的所在地,遍地都是骷髅。经过一番研究,专家们认为这些死亡的40万赵军并不是一起被坑杀,很可能是加上战死沙场的士兵,然后集中埋在这里的。这里也就验证了上述说法。

至于为什么史书上都会说白起坑杀40万赵军呢,想必是秦国说的大话吧,毕竟史官们都是按照国家给出的数据去记载的,没有证据,谁也没办法考证。

所以得出大概的结论:

长平之战中,45万赵军全军覆没,战死约30万,投降约15万。60万的秦军也损失了近30万。这样的战果,对于初上战场的赵括已经很优秀了。怎么能说他无能呢?

从以上分析来看,赵括绝不是无能之辈。

总结原因如下:

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赵括本可以在朝堂之上继续纸上谈兵,但却冒死站到了一线。赵括地位本就很高,名气也很大,站到前线绝不是为博名头,而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赵括以少敌多,以弱敌强,尚且能斩杀秦军35万,这只是纸上谈兵?赵括的敌人白起都感叹:如果赵括不死,必成秦国大患。有人总拿守街亭的马谡和赵括比较,其实根本没得比。因为马谡是活着回去的,而赵括没有。

笔者的感悟:

笔者是一名90后,同为年轻人,我非常佩服这样的赵括。纸上谈兵不该是赵括唯一的标签,他也是个有血性的年轻人!年轻人确实不该只会纸上谈兵,应该勇敢地去战场上去实践,敢于到战场上试试刀,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赵括试第二次的机会。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成语的含义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但这个成语并不是看待赵括这个人物的唯一角度。

看待历史人物的正确姿势,应当是从多方面去看,去思考,否则只是盲人摸象而已,你说呢?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为历史点赞!

更多文章

  • 山海经:虞夏为何崇虎?人面虎身的开明兽陆吾为何会有九个头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山海经陆吾,陆吾帅气图片,上古神兽陆吾

    [var1](一)参宿与巳位之前提到过,虞夏崇虎习俗一方面来源于对于参星的崇拜,而参宿属于西方白虎之第七宿。所以夏人崇参宿,其实就是崇白虎。而在十二支中,“巳”正当于参宿之位,正因为夏人崇拜参宿,故以“巳(姒)”为姓,而大禹之母也叫做“修巳”,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侧面反映。[var1]昔高辛氏有二子

  • 李斯为何给秦王写《谏逐客书》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逐客谏书李斯针对秦王怎样的心理,谏逐客书李斯如何说服秦王,谏逐客书李斯用什么办法劝秦王

    李斯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早年间的经历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反而是到了秦国后,这个人就一路“开挂”了。李斯曾经写过一篇《谏逐客书》,可以说是古代的一篇非常优秀的公文,言辞恳切,有理有据。这个书是写给他的顶头上司秦王政看的,那么为什么他要写这样一篇文书呢?他又有何目的呢?[var1]李斯写《谏逐客

  • 为什么说“楚汉之争”实际上是“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的翻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楚汉时期秦国百万大军在哪,2小时超长视频秦国灭六国,不是六国不努力而是秦国有科技

    (一)刘邦与秦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刘邦最初的封地和秦国在战国时期的领地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占据了川蜀,利用地势的险要抵御外敌入侵。利用蜀中繁荣的经济养精蓄锐,慢慢积攒起了雄厚的实力,最终利用这一点逐渐出关收取天下,兼并各路诸侯,统一全国。[var1]其次,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上,二者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当时

  • 假设秦国没有进行商鞅变法,最后统一天下的会是赵国还是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商鞅不死秦国是否能提前统一六国,商鞅变法秦国统一的基础,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版图

    秦国:不光是商鞅变法,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发动变法,通过了一系列的先进管理举措,让自身的实力得以飞速提升,成为战国七雄之中的头号强国。商鞅变法固然效果显著,但秦国能够强者恒强,靠的不仅仅是商鞅变法,还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秦人骨子里坚韧不拔的品格。[var1]秦国

  • 西王母的三任老公——没有你知道的玉皇大帝,却有孔子爱徒子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西王母和玉皇大帝真的是夫妻吗,孔子的弟子子路的资料,西王母的大儿子是谁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言之有物,欢迎关注一、西汉以前的西王母——独居穴处没错,在西汉以前的文献记载中,西王母其实一直处于单身状态,也就是说,西汉以前从未发现西王母与其他形象组合出现的“社会化”形象。我们从《山海经·海内北经》、《山海经·西山经》、《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对西王母的描述中,似乎可以概括

  • 探险队穿越罗布泊,意外发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罗布泊僵尸之谜,罗布泊神秘宝贝照片,罗布泊纪录片干尸

    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关于罗布泊的传闻也从未停止过。比如双鱼玉佩、彭加木失踪等,所有人对这三个字都感到恐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地方却和《山海经》扯上了关系。后者记录了这样一个地方: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麖。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在考古专家们的眼里,罗布泊就是此地的真实原型

  • 山海经:“黄帝四面”是说黄帝长了四颗脑袋,青铜器上惊现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山海经记载的黄帝,山海经轩辕之丘与黄帝有关吗,山海经青铜器存在吗

    在上古帝王世系中,黄帝是为人文始祖,夏商周的祖先也皆源于黄帝,司马迁也同样以黄帝本纪为首,开启了中华文明之源。那么,很多人都会好奇黄帝到底长什么样子?毕竟,古之圣人,皆生而不凡,因而很多古籍中屡次提及黄帝时,都会用“黄帝四面”来形容,那么黄帝真的是一拥有四张面孔的怪物吗?我是阳Sir,深耕考古,也曾

  • 叙马库斯的“精英圈子”,孔子的“私塾”教育,教育理念的差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孔子是怎样创建私塾的,叙马库斯个人资料,叙马库斯

    而在中国的春秋时期也有一位致力于教育的先驱,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西周“礼崩乐坏”的时候,而孔子在此时建立了自己的“儒家”思想体系,无疑是推进了社会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中国社会崇尚的贵族文化教育,也逐步的走向大众,孔子也为“私塾”发展开辟了历史的先河。一、叙马库斯是罗马帝国的元老,在教育理念上,

  • 山海经:堂堂战神蚩尤为何会镇墓辟邪,蚩尤五兵到底是哪种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当年蚩尤怎么打败蚩尤的,蚩尤武器,蚩尤故乡蚩尤庙

    [var1]关于炎黄与蚩尤之战,大家必然不会陌生,这里不再赘述。我们首先来先看一下蚩尤在官方祭祀中的地位,因为华夏祭祀之礼非常重要,古代中国有“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规矩,因此,从此出发就能看到蚩尤地位的真相。首先,在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秦末各地暴动,刘邦顺势起兵之初,在行军时候

  • 执掌楚国政权100多年,却因为一人家族覆灭,若敖氏怎么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个家族出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斗子文,使这个家族走上了权力巅峰。他与楚成王同甘共苦,君臣一心,带着楚国驶上发展快车道,斗子文在国家困难时竟然拿出所有家当来帮助国家,并留下了“毁家纾难”的典故,当然他的品行与威望也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无上荣耀。[var1]从楚武王到楚庄王的五任国君时期,楚国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