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析曹操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

浅析曹操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695 更新时间:2024/1/28 14:24:00

事实上,曹操虽然在君臣之道上有所跨越,但是无论是为国还是为民他都堪称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为什么这么说?

原因是曹操在关注民生的方面,一直以来都走在了所有竞争对手的前面,即便是那个伪善的刘备也比不上,你不相信?往下看。

一、曹操起家

说起曹操起家的历程,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能够如数家珍,所以此文不再赘述,只说曹操如何能够占据北方?有人会将其中的原因归咎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的是这样吗?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一项阳谋,也并非是曹操首创,昔日,袁绍就有此想法,只不过当时的汉献帝手中并无实权,天下又处于大乱的阶段,想要命令其他诸侯,还是靠自己的个人实力。

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功,全赖于他手下强大的军事实力。那么曹操的实力是如何积攒的?要知道,曹操起家的时候,不过是几千人,为何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拥有能够震慑天下群雄的本事?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1.非凡的军事能力与政治眼光

这一点在官渡之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军队体量军事装备以及后勤保障方面,远不如敌军的情况下,仅仅靠着四战之地的兖州和豫州,就能够击败占据着富庶人多的河北地区的袁绍。

2.善于结交人心,取得各阶层的支持

曹操在有了本钱之后,就尽可能地拉拢代表大夫阶级的荀彧等人,还有一些地主比如钟繇司马懿,各方的目标一致的时候,曹操的集团就能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3.确立根据地

没有根据地的义军,相当于无根之水,曹操借着给袁绍打天下的机会,击溃了青州的黄巾军,凭此为根基,他才占据了兖州,这也成为了他争夺天下的本钱。

4.曹操对于粮食上的重视

在当时那个时间段,许多的势力都是因为无兵可招,无粮可征而导致最终瓦解。曹操正是看到了粮食造就的农民问题,于是专门为这些流民推行了屯田制度。

他令这些流民从事农业生产,不光是解决了这些人的吃饭问题,还给提供了十分充足的粮食来源。

二、曹操的粮食政策

1.恢复生产

俗话说得好,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军队要是想有冲突的战斗力,那么军粮是必不可少。曹操对农业的努力,不光体现在给流民推广屯田,还恢复了田租征收制度,禁止行军伤害粮食,以及给灾民赈灾。

东汉末年之后,经济社会遭到极大的破坏,曹操认为,如果想要安定国家,必须有强兵与充足的粮食。曹操施行屯田后,当年就收到了百万斛粮食。这也成了他开展后续战争的物质保障。

即便是到了开战行军的时候,曹操也格外注重对于田亩的保护,尤其明令禁止军人损害农作物。某一次,曹操自己的车马踏了青苗,于是割发代斩首,传阅三军,此后,军队秋毫无犯。

2.田亩税收

曹操的地盘之所以强大,除了恢复生产之外,还体现在田亩税收上。由于地主阶级的侵占和压迫,导致破产农民越来越多,同时后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负担,后来曹操发表收田租令,恢复了汉代的征收制度。

此举也让曹操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随着实力的逐步增大,曹操开始加大对外用兵,占领一地就对当地的灾民进行减免赋税。比如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开始侵占袁绍父子的地盘,随后下令当年农民税收全部减免。

3.抚恤灾民

不止如此,曹操还下令抚恤灾民,要求女子年过70岁而无夫无子,年龄12岁以下孤身一人,以及肩不能担手不能提足不能行,又没有妻子父兄的人,国家给予食物终身。这项制度对于年龄的要求也更加严苛,年龄大于十二岁以上的,不再供养。

4.禁酒令

除此之外,曹操在农桑之事上的努力还有不少。比如中国人最熟悉的禁酒令。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即便是曹操本人,也对酒文化的传承做过贡献,比如写了众多诗歌,但是由于酿酒十分费粮食,曹操曾经便下令禁酒。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后返回曾经下令禁酒,由于受到了孔融士大夫阶级的上书反对,这也让这件事在历史上十分的出名。当时曹操为了禁酒,打出了旗号喝酒败德亡国,却不想被手下孔融连续两次上书点名。

第一次的时候,孔融从正面列举圣贤典故,表明饮酒有利于社会,而第二次上书,他直接将曹操的本来目的说出,那就是节省粮食。

要知道另一个这么揣测曹操心意的杨修,已经被曹操斩了,所以孔融最终也逃不脱因为触怒曹操而被杀的命运。

由于当时十分缺粮,曹操的军队经常需要受到军粮的困扰,因为缺粮,汉献帝回到洛阳之后,许多的大臣都直接饿死。这场浩劫席卷上下,百姓数以万计死亡,赤地千里无鸡鸣。

此时,曹操冒着对抗士大夫阶级的风险,为了节约粮食而禁酒,这可能也是他最后占据北方的根本原因。曹操虽然主张禁酒,但是他的酿酒造诣却是很高,甚至是写了一篇檄文上交了汉献帝。

三、曹操对酒的贡献

在古代,酒是十分重要的东西,但并非是粮食盛产的时节会酿酒,即便是粮食短缺的灾荒年月也不会间断。即便是百姓穷得只剩下杂粮豆子等,那也要酿几斤酒。

曹操更是个中好手,东汉时期,南阳出产过一种酒,其甘不爽,醉而不醒,名为九酿酒。说起此名,还是因为其酿酒分九次投饭,提高出酒率而来。曹操之所以得到这种酿酒法,是当年的南阳人郭芝前来拜访曹操而献上的。

曹操在后来给汉献帝的《奏上九酿酒法》曾经写到,酿造方法为用面30斤,流水5石,再用稻米洗去残渣之后,就准备酿酒,酿造过程中,三日一次酿造,直到九斛米为止。如果酒酿之后依旧不好喝,那就多酿一遭。

曹操将其改良之后,即便是酿酒后上面的残酒都可以喝,这种酿造手法后来被称为喂饭法,随后众人酿酒都用此法,后世的米酒就是在此方法之上改良而来。

四、《四时食制》与养生

除了酒,曹操在吃的方面也很有讲究,曾经编写了一部《四时食制》里面详细记载了食物,此书距今已不可考,但是通过残篇依旧可以简单窥视。

单说书中鱼一篇章,里面就能看到十四种鱼,虽然曹操端坐中原,但是东南西南的鱼都有所涉猎,比如东南的海牛鱼,望鱼。西南地区的子鱼发鱼,再加上北方的斑鱼等,通过这些鱼类都能够看出曹操心怀天下的心思。

这本书籍如今是中国饮食历史上最早的一本书籍,也表明从这个时期开始,民众开始有意识地去研究食物了。同时伴随着宗教的发展,养生开始兴起,二者结合出现食疗。

曹操身边当时有许多的医者,比如华佗左慈等,在他们的影响之下,许多原本是药材的开始进入食物,形成了药膳的雏形,比如葛根等,就是根据曹操的头疾而来。

曹操对于民众的关心从来都不止留于表面,尤其是在注重养生之后,曹操曾经还下过戒掉喝山泉水的指令。理由是:山泉水过于森寒,喝下去对身体不好,容易造成民众的痢疾出现。

除了民众的生活习惯,曹操还从民众的文化习惯上入手改善,比如禁止寒食节。寒食节最早起源于山西,发展到唐朝时期,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大节日,东汉时期还只局限于山西。

寒食节又称百五日,时间是冬至后的105天,寒冬腊月,又吃寒食,这给山西的百姓严重的负担,尤其是东汉时期,山西的寒食时间很长,少则数日,多则一月,也由此导致每次过节的时候,由于没人点起炊烟,许多老人和小孩不堪重负,最终死掉。

对此,曹操颁布《明罚令》,文中规定,自调令下发之日起,人人不得寒食,如果有人犯,家长服半年刑,主管人员受罚百日并且少发一个月工资。这个调令的下发有一定意义,但是并未彻底阻断当地的陋习,也是十分可惜。

结语

曹操关于食物留下了许多的词语,比如望梅止渴,一盒酥,鸡肋,这些直到今天,依旧在使用。

曹操对于食物的极致节俭,还体现在自己的遗令上。曹操在临死之前,只喝了一碗当归汤,并且要求后人祭祀的时候,只用肉干和干粮作为自己的祭品,要知道,这不过是古代行军打仗的军粮,堂堂丞相,竟至于此。

曹操的一生虽然功过参半,他的存在却给当时的农民竖起了希望,为稳定国家做出了他自己的贡献。

更多文章

  • 汉武帝赏赐十车肉,霍去病放臭也不吃,26年后才发现他的高明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武帝霍去病野史,汉武帝跟霍去病的故事,汉武帝赏赐霍去病大量酒肉

    历史上这样随性而赏赐的皇帝还蛮多,但有些赏赐是为了笼络人心,有些则是想通过赏赐去试探。这样的事情就经常发生在皇帝不信任且手握兵权的将军身上。当年霍去病就曾被汉武帝这样试探过,因为汉武帝赏赐的东西实在太过于奇葩,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懂他的用意。但霍去病是何人啊?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那么他最终如何处理这份试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否被过度神话了?正史:不!只是被夸偏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正史中郭嘉评价诸葛亮,诸葛亮真的被神话了吗,正史的诸葛亮有多厉害

    (一)鲁迅先生吐槽过《三国演义》: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想显得诸葛亮多智,然而显得诸葛亮像妖道了。正史中诸葛亮是个贤相。他所做的事,陈寿正史里说了: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

  • 一吕二赵三典韦,三国二十四武将排行榜,这排名你服不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武将典韦,三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十大武将,历史上的三国正史中真正武将排名

    1、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温侯吕布排名第一是最没有争议的。什么我部悍将刘三刀,上将潘凤之类的就不提了,虎牢关吕布一人硬刚关羽、张飞不分胜负。另外,三国演义第十二回中,吕布一人独战魏国六员猛将(典韦、许褚、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全身而退,可见吕布之强悍。此外辕门射戟中也可看出吕布箭术相当了

  • 荀彧一心扶汉,而曹操图谋代汉,为何荀彧还要选择辅佐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起初实力最强、名气最响、号召力最大的当属四世三公的河北军阀袁绍,这也是荀彧投奔的第一个主公。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荀彧发现袁绍家族虽然名满天下但却是徒有虚名,而袁绍个人也是贪婪胆薄,虽然兵马城池多,但这领导的性格所限很难成就大业,于是荀彧大胆的放弃了袁绍投奔了曹操。至于荀彧为什么会离开强大的袁绍,投

  • 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韩信明明可以拥兵自立,为何最后却放弃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楚汉时期的韩信怎么样了,楚汉战争韩信发挥哪些才能,楚汉韩信结局

    韩信最早投靠项羽,但是并非得到项羽的重用韩信命不是太好,即使是成年后生活得也很凄惨。他母亲去世,他穷得无法把母亲下葬,还是当时在邻居的帮助下,才能够解决这个棘手问题。之后他依靠着别人的救济才能够生活下去,但是寄人篱下总是生活的不顺利。甚至遭受过胯下之辱,这对一个正值青少年的男孩而言,能够忍受的原因不

  • 如果蜀国最后一统三国,诸葛亮会篡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如果统一三国会不会篡位,诸葛亮不死蜀国还会灭亡吗,三国诸葛亮有没有机会一统天下

    我想这应该是不可能的,首先,从文化上说,诸葛亮是一个深受儒家学说熏陶的人,他所受的教育不允许他做这种事情。同样,我们再看一看他的志向,他经常自比管,乐,管仲,乐毅这两个人物都是对主公忠心耿耿的人物。尤其是这个乐毅,这个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在燕昭王,夺取了王位之后,帮助弱势的燕国,实现了对强大的齐国的军事

  • 贤君汉景帝为何必杀名将周亚夫?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景帝怎么拿下周亚夫,周亚夫讲述汉景帝,汉景帝周亚夫真实身份

    想当年七国之乱,吴王刘濞都称了“东帝”了,数十万大军势要把汉景帝赶下皇位,要不是周亚夫拼死一战平定吴楚叛军,汉景帝还能安稳的做皇帝老儿吗?可惜啊,世事难料,最后逼死周亚夫的恰恰就是汉景帝号称贤君的汉景帝为何一定要杀了拯救自己和帝国的大恩人呢?这背后其实跟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帝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为啥这样说

  • 诸吕之乱后,汉朝皇帝是如何防止外戚干政的?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朝出现外戚干政的原因,汉朝为什么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汉朝外戚干政的代表事件

    而距离我们最近的慈禧太后,也是一个垂帘听政、干扰朝纲的典型,而她的骂名至今不息。由于外戚干政的危害极大,因此历代皇帝也都在用心的研究防范外戚干政之法。而这篇文章所要讲述的,就是关于在诸吕之乱之后,汉朝的皇帝是如何防止外戚干政的?说出来你别不相信!首先,先从诸吕之乱开始说起。据《汉书·外戚传赞》记载:

  • 盘点三国时期,魏国中期镇守一方的四大名将,看你知道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魏国名将大全,魏国名将盘点,三国魏国镇守北方

    满宠一、满宠(?—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将领。满宠十八岁时,就担任郡中督邮,之后担任高平县令。初平三年(192年),曹操招募满宠为从事。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移汉献帝于许都,任命满宠为许都县令。满宠执法严格,当时曹洪的亲戚犯法,也被满宠处斩了,曹操得知

  • 战国时期,魏国为何要迁都大梁?是因为害怕秦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国时魏国为何迁都大梁,魏国为什么不迁都关中压制秦国,秦国魏国

    毕竟魏国旧都安邑在魏国西部,距离东部和中原地区的中心较远,并且从安邑通往东部多山林丘壑,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因此不利于魏国对东部地区的统治,魏国也不便于控制东方诸侯。其次魏国的上党地区若是被韩国或是赵国攻占,魏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而旧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一带)也会处于秦、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