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魏国为何要迁都大梁?是因为害怕秦国吗?

战国时期,魏国为何要迁都大梁?是因为害怕秦国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100 更新时间:2023/12/30 0:15:34

毕竟魏国旧都安邑在魏国西部,距离东部和中原地区的中心较远,并且从安邑通往东部多山林丘壑,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因此不利于魏国对东部地区的统治,魏国也不便于控制东方诸侯。

其次魏国的上党地区若是被韩国或是赵国攻占,魏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而旧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一带)也会处于秦、韩、赵三国包围之中,魏国将会陷入被动不利的形势,因此到了战国中后期,安邑已经不再适合做魏国的国都。

于是在公元前364年夏,魏惠王将都城从魏国西部的安邑,迁到了靠近中原中心的东部大梁城,魏国也因此被称为“梁国”。

魏国迁都时间是关键之处

至于魏国迁都是不是因为害怕秦国,关键之处在于魏国的迁都时间。原因是魏国具体的迁都时间在史料记载中存在争议,而不同的迁都时间,结果也会不同。

如果魏国是在强盛时期迁都,那么就不是因害怕秦国而迁都,毕竟魏国是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而秦国不过是偏安西北一隅的老弱小国。若是魏国在经历桂陵、马陵之战后,实力从根本上受到削弱,那么迁都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躲避强秦之锋芒。

因为那时秦国已经完成了商鞅变法,经济和军事都得到了发展和增强,并且国力日益增强,因此具体的迁都时间成为魏国是否因害怕秦国而迁都的关键之处。

魏国迁都时间

关于魏国迁都有两个不同的时间节点,在《史记》中记载,魏国是在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迁都。这时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已经结束,秦、赵、齐三国又联合攻打魏国,魏国不敌,多次战败,因国都安邑和秦国靠近,魏惠王为了避强秦之锋芒,于是将国都迁到了魏国东部地区的大梁城。

《史记》记载:“惠王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

不过在《竹节纪年》中记载,魏惠王是在公元前364年(周显王四年)夏四月初三迁都到东部大梁(今河南开封)。

两个迁都时间相差了25年,在此期间,魏国先后经历了桂陵(公元前353年)和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魏武卒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军事实力受到很大程度削弱,短期内难以恢复。周边的诸侯也不会再给魏国重新崛起的机会,魏国从此一蹶不振,从头号强国沦为二流国家,失去了中原霸主地位。

按照《史记》中记载,魏国迁都主要是为了躲避秦国锋芒。那么魏惠王为何会害怕秦国呢?一是魏国实力受到削弱,二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不再是春秋末期的“老弱小国”。在此消彼长之下,衰落的魏国不得不忌惮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

秦国是在公元前359年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实行三年后,初见成效,秦孝公便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正式实行第一次变法改革,此次变法中颁布了按军功赏赐爵位的“军功爵制”,并重农抑商,提高生产,强制分居,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为此增加了赋税和兵役来源,秦国因此实现了初步富足,军队战斗力也开始不断加强。

《史记》记载:“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经过第一次商鞅变法后,秦孝公便跃跃欲试,想要收复河西失地。在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附属国卫国,魏国出兵救援,大败赵军,进而又围攻赵都邯郸,秦孝公便趁魏国国内空虚之际,出兵偷袭魏国,攻打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大败魏军,攻占了魏国少梁城。

次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就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发生了“桂陵之战”。孙膑也认为魏国国内空虚,于是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法,兵分两路,一路围攻魏都大梁城,另一路齐军埋伏在魏将庞涓救援大梁的必经之路桂陵进行伏袭,结果魏军大败,主将庞涓也被齐军生擒。

秦孝公便又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再次进攻魏国,直接攻占了魏国旧都安邑,之后又包围了固阳。不过秦国却忽视了魏国还是天下第一强国的事实,虽然秦国经历第一次商鞅变法后,国力有所提升,但军力与魏国还是有差距的。

在桂陵之战失败后,魏国经过半年的准备,与韩国军队组成联军在襄陵击败齐、宋、卫三国联军,打赢了“襄陵之战”,齐国一看苗头不对,就赶紧和魏国讲和。魏国通过此战挽回了桂陵之战的败局,维持了中原霸权。

接着魏惠王陆续与东方诸侯讲和结盟后,就调集军队向秦国发起了反击,直接夺回了安邑,并包围了固阳,这时秦国正准备进行第二次变法改革,秦孝公被迫在彤地讲和,归还之前所得魏地。

以此可见,魏国经历桂陵之战大败后,依然可以击败齐国,仍然是当时天下的头号强国,中原霸主。经历第一次商鞅变法的秦国虽然国力有所提升,但还不是魏国的对手,因此被腾出手来的魏国击败,被迫归还了攻占的所有魏地。

《史记》记载:“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

直到经历马陵之战大败,魏国大部分魏武卒精锐损失殆尽,导致元气大伤,魏国才失去了中原霸主地位,沦为二流强国。此时秦国第二次商鞅变法也已完成,秦孝公便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商鞅也因功被封商君,同时齐国和赵国也加强了对魏国的进攻。

《史记》记载:“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之后也就有了《史记》记载魏惠王三十一年迁都的一幕:魏国经历桂陵、马陵之战大败后,实力被削弱,之后魏国军队又多次被秦、齐、赵等国击败,导致国内空虚,日渐消弱,魏惠王开始害怕,被迫割让河西地区部分土地向秦国讲和,并离开旧都安邑,迁都到魏国东部大梁。

魏国真的是因为害怕秦国才迁都吗?

这样来看,魏惠王确实是因为害怕秦国才迁都。不过其中却有很多疑点:

如果安邑是魏国的国都,秦孝公为何能轻而易举就能攻占了魏国都城安邑?

如果大梁不是魏国都城,为何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时,齐军两次进攻大梁,魏军都要撤军救援?

如果安邑是魏国都城,为何秦军攻打安邑时,围攻赵都邯郸的魏军不撤军救援国都?

如果安邑是魏国都城,为何秦军攻占安邑后,没有俘虏了魏惠王?

如果安邑是魏国都城,为何秦军和齐军进攻魏国时,魏军撤兵回国救援的是大梁,而不是安邑?

关于这些疑问,其实只需将安邑和大梁的“位置”互换一下就都能解释:在秦孝公进攻魏国之前,魏惠王已经迁都大梁,因此齐军两次攻打大梁时,魏军都撤军回国救援,而安邑只不是魏国的旧都而已,因此并没有太多守军,才会被秦军攻占。

如果安邑是当时魏国的都城,魏惠王又怎么会坐视国都被秦军攻占,自己沦为秦国的阶下囚呢!虽然魏国在桂陵大败,但魏国仍然是当时的头号军事强国,“襄陵之战”就是例子,当时的秦国还不是魏国的对手。

《史记》记载:“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另外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孙膑在桂陵、马陵之战中,两次采用“围魏救赵”战法进攻魏都大梁城,在外出征的庞涓才撤军回国救援。因此《史记》中记载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迁都大梁的时间并不可靠,《竹节纪年》中的记载才符合,魏惠王应该是即位六年时(公元前364年)迁都大梁的。

这时秦国处于秦献公执政时期,虽然经过秦献公的一系列改革,秦国改变了不断衰落的现状,但距离中原霸主魏国还有很大的距离。而给秦国变法改革的商鞅还在魏国相国公叔座府中担任中庶子,魏国还是当时天下头号军事强国,因此魏国迁都并不是因为惧怕秦国,更多是是为了战略需要。

结语:

在战国前期,魏国领土主要在河东(今山西西南部)、河内(今河南北部、中部)一带,因此安邑成为魏国的早期都城。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变法,魏国首先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后来随着魏国不断开疆拓土,主要疆域变为河南地区(魏武侯时占有了大梁地区),而安邑地处河东,不利于控制东方诸侯,稳固魏国霸业。

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把齐国当作主要对手,魏惠王将国都从西部的安邑迁到了东部的大梁,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秦国,但更多是为了便于加强控制东方诸侯,以抵消齐国在淮、泗诸侯(比如宋国、鲁国都是泗上十二诸侯)中的影响,继续向东扩张压制齐国,从而巩固魏国中原霸主的地位。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西汉海昏侯墓最新进展,竟然破获这么大一个疑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图片,海昏侯国范围,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图片

    从2011年西汉海昏侯墓被发现,各个墓室的情况正在一点点被公布。这是笔者写的海昏侯墓第三个专题,更是最有悬疑感的一个。海昏侯墓的墓主人是刘贺。刘贺的历史事迹大家多少会知道些。西汉时期刘弗陵青年去世,膝下无子,一时之间立谁为皇帝成为难题,权臣霍光推当时的昌邑王刘贺为新君。但是仅仅二十几天的时间,霍光又

  • 吕布麾下五大派系:张辽不是嫡系,陈宫属于兖州派!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吕布有张辽陈宫为何失败了,陈宫吕布,吕布朱儁陈宫搭配

    纵观吕布的一生,正是因为颠沛流离,在多个地方落脚,这导致吕布的部下构成也是比较多样的。其中,就以下五个派系,基本能涵盖吕布麾下的谋士武将。并州派:张辽、魏续、宋宪、侯成、魏越吕布是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人,而且他长期在并州任职,这促使其部下中拥有众多并州人士。在此基础上,魏续、宋宪、侯成、魏越等人不仅出自

  • 除了刘备,历史上还有哪些庙号为“烈祖”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值得注意的是,在刘备之后,历史上还有不少皇帝使用了“烈祖”这一庙号。不过,这些皇帝的功绩和名气都相对较低,完全不能和刘备相提并论。一、魏烈祖曹叡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

  •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不要灰心,可以学习曹操和刘备的优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而曹操一生最高的成就,是在天下豪杰逐鹿中原时,为曹魏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曹操以自己的智慧和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下一番基业,在任何人眼里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也因此引起了多数人对曹操的想象。难道曹操就真的比我们普通人强出很多吗?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曹操也是自身足够努力,并

  •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的工具,刘邦登基后,为何没有抹黑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中华上下五千年,但是在这几千年里面,史料记载的历史有多少是真实的?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都很清楚一件事,历史有很大的水分,它的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每朝每代都会有专门记录历史的人,但是为了讨好皇帝,为了能够保全自己,他们经常会对当权者进行美化,也会根据当权者意思把对手贬低的一无是处,这点我们在很多史书上都

  • 刘备厚道,诸葛亮天真,赵云短视:他们在建安十五年放弃了并吞吴蜀的大好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吴蜀魏,刘备死前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赵云,三国演义吴蜀大战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刘备还是太厚道,诸葛亮也有些天真,赵云的“先灭魏而吴自服”的说法也很短视:如果他们像孙权一样唯利是图背信弃义,三国历史就有可能改写,“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希望也许会更大一些。诸葛亮的隆中对,核心思想就是联吴抗曹,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孙权比较年轻,做事比较冲动,野

  • 明明是汉朝皇族后代,刘裕建立的国家为啥不叫汉,而叫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刘裕来头不小,他是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刘交可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弟,在四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不过到了22代,昔日荣光早就不在,父亲刘翘早逝,家境贫苦,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与平民百姓没啥区别。他的军中履历丰富得很,先在北府旧将孙无终的府里当一名小吏,后来孙无终荐举,刘裕转入刘牢之的麾下,担任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即使侥幸守住街亭,失败还是不可避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北伐时为什么没有守街亭,诸葛亮派谁守街亭,诸葛亮赵云守街亭图片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进展顺利,主要是出其不意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他宣称经从斜谷道攻打郿县,并命赵云、邓芝率偏师为疑兵,据守箕谷。箕谷距离长安很近,而长安是魏国在关中的统治核心,非常重要。因此魏国大将军曹真亲自统兵前来迎战赵云。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

  •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一人分开关张,书中他的武艺也不容轻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备力气大于关张吗,三国演义人物刘备,刘备和刘关张谁强

    而孙彦军也颇下了一番功夫去练,在剧中几场哭戏都非常传神。特别是失荆州以后哭关羽那场戏,孙彦军哭得太投入,加上天气热,他真的和书中描写一样哭晕了过去,倒是把场上其他人吓了老大一跳。不过在剧中刘备也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士。在刘关张三人相遇时,刘备还以一己之力分开正在争执的关羽、张飞。这一幕虽然是编剧

  • 秦始皇嬴政有统一华夏之志,六国为何不主动纳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始皇嬴政简介资料,嬴政怎么对待六国贵族,嬴政如何对待六国

    首先,秦始皇能统一六国,也不仅仅是他一人之力,是秦国集六代君主的力量,才发展成后来的统一大业。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名相辈出,大将林立,因为有了这些人才的辅助,秦国才得到长足的发展。六国也不是没有强盛的时期,比如赵国改革胡服骑射,结果文韬武略的赵武灵王却死于内乱,且无明君接任。秦国之所以能有后来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