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人生在世不要轻易的去看不起任何人,你不知道在一个转身的距离他会不会奋起直追,赶在你的前头。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平平无奇的小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王者的故事。朱元璋能够从一个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足见他的能力。但也正是因为这一路走来不容易,朱元璋的步步为营也养成了他谨小慎微的个性。
朱元璋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他的猜忌心一直以来都非常的强,在明初四大案之后,明朝的开国功勋基本上都被朱元璋给屠戮殆尽了,朱元璋的所作所为,真应了那一句狡兔死,走狗烹。那些大臣辛辛苦苦跟着他一起打拼天下,可是等天下打拼好之后,等待他们的并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君主的猜忌。
1.刘伯温助朱元璋一臂之力,是明朝的大功臣
汤和是朱元璋幼年时期的朋友,在那一批老元勋里面,他的下场算是最好了,因为适逢其会的激流勇退,他才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在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时候,刘伯温则凭借一首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如今这首诗几乎是人人都会。刘伯温是一个不一样的存在,小时候就展现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刘伯温从小就展露出了自己的智慧,勤奋好学的他素有神童之称,刘伯温在12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17岁便开始系统的学习程朱理学,刘伯温一直努力的钻研儒家学问,在他23岁的时候,刘伯温远赴大都参加会试,凭借自己的能力,刘伯温考中进士,后来他担任了江西高安县丞。刘伯温清心寡欲,身在其位谋其职,正直如他,肃清吏治,善良如他,造福一方,可是他的行为在有心人士看来阻碍了自己的前程,刘伯温也因此受到了有心人士的排挤,最终愤愤不平,决定辞官隐居山林。
对于刘伯温这个人才,朱元璋非常的赏识,在1360年朱元璋称王之后,派人把刘伯温给请来,刘伯温早就已经听说过朱元璋的大名,刘伯温虽无欲无求,但是也希望自己的满腔抱负和才华可以得到施展,于是他便决定留在朱元璋的身边担任谋士,辅佐朱元璋一起剿灭陈友谅,击溃张士诚。不仅如此,刘伯温还参与制定了灭元大计,也是他的计谋,使得朱元璋可以势如破竹,青云直上。
2.大明王朝得以建立,刘伯温功勋赫赫,却与朱元璋渐行渐远
在刘伯温的妙计之下,短短8年的时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进行论功行赏,刘伯温也被封为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那时候的朱元璋还是很信任刘伯温的,但那仅仅只是明朝建立之初,在大明王朝度过了彷徨期,局势得以稳定之后,朱元璋跟刘伯温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刘伯温与李善长的交恶以及求雨失败的关系,朱元璋渐渐开始不再信任刘伯温。感情是相互的,当一个人不再信任你的时候,其实你自己也是可以感觉的出来的,刘伯温是一个看得开,有远见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经开始失宠,既然不被信任,那么朝堂也没有自己待的必要了,没多久刘伯温就告辞还乡,虽然后来又被召进京,但是与权力中心早就已经愈行愈远了。
1371年的时候,刘伯温再次告辞还乡,这一次他彻底远离了朝堂。没多久身患疾病,然而即便,这样子多疑的朱元璋仍然没有对其放松戒备,常常派人去打探虚实,朱元璋深怕刘伯恩患病是假,实则是在韬光养晦,图谋造反。
3.朱元璋猜忌刘伯温,刘伯温因一首诗保全了自己
其实对于朱元璋的想法,刘伯温早就已经猜到了刘伯温是何等的人物,怎么会不知道?朱元璋是不可能如此轻易放过自己的。最后刘伯温决定以假死来安抚朱元璋的多疑病,有一天朱元璋再度派人去探察刘伯温的状况,探子刚到村口就听到城内的村民们在敲敲打打,一时之间哀乐齐鸣,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刘伯温突然暴毙。于是探子立马把这个消息告知了朱元璋,朱元璋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先是松了一口气之后,又转念一想,刘伯温不可能如此轻易的死去,为了一探究竟,朱元璋自己微服私巡,亲自去看看刘伯恩究竟是什么状况。
朱元璋一路快马加鞭,没几天就赶到刘伯温的老家,当他正想要进村的时候,突然瞥见村口有一间破庙,这间破庙让他想起自己以前当和尚的那段岁月,人总是这样,当自己年纪慢慢变大之后就开始的怀旧,朱元璋也不例外,所以他不由自主的走入了那间破庙当中。刚进破庙,朱元璋就看到墙上有一首诗,看到这首诗之后,朱元璋心中默念了几遍转身离开,从那之后,朱元璋再也没有找过刘伯温的麻烦,刘伯温也以这首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为什么朱元璋看了这首诗会有这么大的感触呢?那是因为这首诗内含深意,其实刘伯恩就是借这首诗来告诉朱元璋,让其不要再跟自己过不去了,毕竟朱元璋贵为九五之尊,为什么要跟自己这个糟老头子一直过不去呢,诗中的最后一句得道多助失道亡,意思就是告诉朱元璋,从古至今有多少的英雄豪杰,都是败在了失道寡助上面。
总结:朱元璋并非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也并不是铁石心肠,只是猜忌心太重,毕竟好不容易才得到大明王朝,他自然不希望大明王朝就这样失去,在看了这首诗之后,朱元璋读懂了刘伯温的一片苦心,所以才转身离开,没有再与刘伯温计较,后来这首诗传的越来越广。刘伯温真的非常的厉害,凭借一首诗就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对于他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讨论,历史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我将与你同在!
参考文献《刘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