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对历代华夏的皇帝排名,唐太宗毫无争议位居首位。不过这个排名是综合多方面的,如果论军事的话,即便李世民排不了第一那也绝对是前三的位置。政治开明毫无争议,一些问题上面李世民的处理看起来十分另类,很多人无法去理解,但也决定了他的高度。
如此受到肯定的一个皇帝,每次在家务事上面都一改清明的态度,显得十分昏庸。尽管有时是情非得已,但实在非圣贤天子之所为。这些都不算什么,特别是在生前还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差点因为他的这个遗嘱,亡了整个大唐。这个人的名字可能很少听说,但如果没有他李唐王朝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更不会有“武氏”的小插曲。
李绩在最早时期,跟随隋末魏国政权建立者李密征战天下,为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归唐之后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平定叛乱、征讨地方节度使,可以说是唐朝疆域必不可少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家需要稳定的时候,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等重大军事战役上,做出巨大贡献。
他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每次指挥战斗时候都策划有度,临敌应变的行为非常合乎机宜。而且在获得奖赏的时候,一般都会分享给手下的人。所以在当时李绩离去之后,民间的百姓没有一个不为他感到悲痛的,纷纷出来为其送行。也正是因为这些特质,成了李世民欣赏的对象,并也获得了一路提携。
在晚年时期李世民逐渐病重,天下也需要传到自己的儿子手里。随后他决定把儿子李治叫到身边交代后事,这个过程中就提到了李绩。太宗认为“李绩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总体上来说是一位忠臣之士,但我们两个感情特别深,他也比较听命于那些给予自己恩惠的人。所以自己做一个牺牲者,把李绩贬到边疆,等你继位了再把他提携上来。”
在太宗离世之后,李治也坐上了尚书左仆的位置,李治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李绩的恩人。提携的这个位置可不一般,在当时可以和宰相相提并论了,而且手里握着兵权,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单从这一点也足以看出李氏家族对李绩这个人的信任程度,不过李绩这个人可是十分的“忠”,“忠”到没有二话那种。
当时唐太宗驾崩,武则天作为嫔妃是需要出家为尼的。在这个过程中,李治和武则天一直保持着联系,终于有一天武则天也被李治召回宫中。这一点并没有什么,毕竟这是皇帝私人的事情。但李治在这时却想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朝廷大臣的极力反对。这时李治想到了李绩,便咨询了一下他的意见。
在李绩眼里这可是皇帝,自己怎么又敢说“不”字呢?随后李绩回答:“既然是您自己的想法,那为什么要考虑别人的意见呢?”李治一听恍然大悟,自己的事情问别人做什么?随后他也是直接宣布武则天为新皇后。本只是单纯立个名号,谁知成为了她干政的理由。晚年时期的李治卧床不起,把朝廷全部交给武则天打理。
李治所有的算盘都没有错误,但他没把武则天这个人算进去。武则天也抓住这个机会,拉拢朝廷大臣。野心勃勃的她,把朝廷上反对自己的人收拾的可以说服服帖帖,大权独揽。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在朝廷上也已经只手遮天,也就只差一个名号了。时间发展到公元690年,李氏王朝被改写为武氏王朝。
武则天登基距太宗的离去也不过半个世纪,很大程度上归于李绩。他的回答也只是出于让李治高兴,丝毫没有考虑到天下之事。不过好在最后天下又重新回到了李氏的人手里,否则这可是李世民一生的遗憾。
参考文献:
《史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