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李白《自代内赠》
由于中国一直实行的是土葬,所以,中国出土的墓葬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过,并不是说什么古代墓穴都会被专家用来考古,毕竟古墓是古人长眠的地方,即便是考古也会打扰他们的休息。中国对于古墓的挖掘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只有当墓穴遭到盗墓贼破坏,或者说是,古墓中的文物遭到损害的时候,专家才能够对这些古墓进行挖掘,要注意是——保护性的挖掘!
今天,我们想要给大家讲述一个古墓挖掘的故事,这个故事看到结局的时候,不免让我们觉得悲伤。中国的黑龙江出土了一座清朝的古墓,这座墓穴来自于清朝的一位诰命夫人,专家发现了诰命夫人双腿间黑色的东西,从而揭开了一个悲伤的秘密,这个秘密听者无不落泪。诰命夫人双腿之间黑色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揭开了一个悲伤的秘密?我们来看看。
黑龙江扎龙发现清朝古墓
这座清朝的古墓,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一个普通的村庄——扎龙。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别有一番身临其境的景致。1999年,由于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农村,开始改造这个村庄,准备对这里的路进行重修,不过,就在施工的时候,施工工人竟然挖出了一座古墓,一座来自于清朝的古墓。施工工人发现土质不对的时候,猜测可能会有古墓,于是第一时间联系文物局。
文物局也是第一时间派出了考古专家,到施工现场来进行勘察。专家进行简单考察之后,非常确定现场有一座古墓,于是对施工现场进行保护,并且开始对古墓进行保护性的挖掘。由于动静闹得挺大的,专家在进行古墓考察的时候,不管是施工工人,还是附近的居民都十分好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到古墓的挖掘,这还是第一次看到,自然是远远地观看专家挖掘。
挖着挖着,专家从古墓的造型辨别,这座古墓应该来自于清朝。不过,再往下挖,专家就开始叹息了,因为在这座古墓里发现了盗洞,很显然的是,这座古墓曾经被盗墓贼光顾过。如果有盗墓贼光顾的话,估计古墓中大量的文物已经被盗墓贼洗劫一空了!即便如此,古墓还是要继续挖掘,毕竟还要弄清楚墓主人身份,再看看有什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这才最重要!
女干尸的死亡方式成谜
考古工作是一项文物保护和挖掘的工作,不关注挖掘时间长短,更加在乎的是对古墓中文物的保护。即便专家知道,墓穴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专家也要继续挖掘,不对,应该说专家更要继续挖掘。墓主人身份很重要,历史考察很重要,墓里的文物也很重要。打开墓门之后,一座豪华之墓展现在专家面前,由于盗墓贼的光顾,墓穴中的文物基本已经被洗劫一空了!
在墓穴中,有一座棺椁,棺椁上有满文的铭文。在打开棺木之前,专家先对这些铭文进行解读,知道了原来墓穴中的是一位女尸,她的身份十分的尊贵,她是一位清朝的诰命夫人,难怪她的墓穴十分的豪华,像这种规格的墓穴,墓主人的身份必定是非富即贵,一个普通人是绝对不可能有这种规格墓葬的。由于棺椁上雕刻的是满文,所以墓主人也应该是满族的贵族。
掀开棺木,墓穴中静静地躺着一个女性的干尸,不过,这个干尸却让专家感到震惊。因为这个女干尸的表情看起来十分狰狞,像是死前一直在挣扎,而且她的双腿也不是自然摆放,反而蜷缩着。最让专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专家竟然在女干尸的双腿下方发现了黑色的不明物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女干尸临时之前是被活埋的?她的身下为什么会有黑色东西?
诰命夫人在棺椁中活活闷死
女尸身下的黑色物质究竟是什么?这个专家可看不出来,只能拿到化验室,通过现代仪器进行化验,化验结果却让大家都意想不到,原来黑色物质竟然是女性的胎盘。结合整个墓穴的实际情况,以及女干尸的身体特征,考古专家模拟出了一个悲伤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觉得十分悲伤。听完故事,我们一定会感激自己身在现代,有这么好医学的时代。
让我们将时间拉回到清朝,请听我为你讲述这个悲伤的故事。清朝时期,有一位女性,她的地位十分尊贵,她的肚子里怀着骨肉,一直到她临盆。当时是古代,医学并不发达,女性怀胎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诰命夫人临盆之后,陷入了“死亡”状态,我们现代人都知道,这时候的人很可能会假死,并不是真的死亡,不过,古代人却不知道,而是直接认为她已死亡。
于是,诰命夫人的家人将其“尸体”放进了棺椁中,并且将其掩埋。后来,诰命夫人在棺椁中醒来,她在棺椁里拼命挣扎、拼命喊叫,可是却没有任何人知道她还没死。最后,她在挣扎中死去了。这个故事听来就让人觉得动容,诰命夫人这个身份真的很风光,可是风光又如何,最终她却被活活被闷死了,真的让人十分唏嘘!她的家人也许很爱她,却不知伤害了她!
结语
列为看官,看到这里你是不是真的很感激,感激我们身在中国,感激我们身在一个美好时代,感激我们现代科技的发展,感激我们现代医学的发展。在现代,我们如果感冒,直接挂点抗生素就能退烧,可是在古代,伤风感冒是非常有可能导致死亡的。在现代社会,生孩子基本不会死亡,但是在古代,生孩子很容易就难产而死。就像《诗经》中所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我们要感激我们的祖国和这个时代。
参考文献:
《自代内赠》《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