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权与相权天平上砝码,浅谈宋代的台谏制度

皇权与相权天平上砝码,浅谈宋代的台谏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914 更新时间:2024/1/26 2:33:43

一、宋代台谏制度的由来

01.宋代的台谏制度的改革

北宋政权建立在后周开创的统一大业基础上。

台谏是御史台官与谏官的合称,是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监察与谏官制度。秦汉开始设置台谏官,后来历代均设有这项制度。名义上自汉代唐宋历代相承,实际上宋代的台谏制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宋代在传承这项制度的同时,对台谏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台谏官的选任、回避、言事、监控等方面都趋于完善。

现代成语中的“拾遗补阙”实际上是古代台谏制度中的两个官职名称。宋代传承了唐代的制度,改补阙为私谏,拾遗为正言。宋代初期,私谏、正言均为寄禄官,多数时候都不干预谏诤事务,谏院是谏诤事务的机构。

随着宋代的改革和发展,宋真宗时期的谏官专制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谏官制度的完善和规范。谏官机构随着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并上升为北宋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政治机构。

02.宋代台谏制度的实施

宋代在台谏的选任制度上,首先确立了侍从荐举、宰相不干预、君主亲自选拔的原则和选拔程序。台谏对君权和相权都具有独立的监察特许权。在言事原则、公文关报制度、取索公事规定和出巡采访途径等方面都实现了制度化,确保了台谏监察信息的可靠性。

宋代的台谏制度的合理性、严谨性及系统性十分的显著,但是在皇权专制统治下,这种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比如在宋代秦桧等奸臣的手里,台谏制度被利用,沦为排除异己、打击报复对方势力的一种手段。秦桧通过台谏官员,以“莫须有”的罪名为异己和威胁到自己的党羽罗织罪名,从而达到排除异己的目的。

03.宋代台谏制度的发展

宋代把中央监察系统的台谏与军权、相权三者并用。据《宋史》记载,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宋代的台谏制度比较完善。朝廷的重大决策出现不合理的状况,台谏可以否决;君王有了过失,台谏可以加以干预;百官犯了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和弹劾。

台谏的设置是君王加强皇权集中控制的一种手段,与现代的西方三权分立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代的相权被削弱,军事由枢密裁夺。宋代传承了唐代制度,文事任宰相,武事由枢密院掌管。唐代设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管财政,并由宰相统一兼管。宋代初期沿袭了这项制度,但是在后来的改革中,这三司逐渐脱离了相权开始独立运作。

宋代强化台谏制度后,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皇权集中统一得到强化,但是决策力却反而下降。宰相在君王的猜忌下很难做事,甚至如走马灯一样更迭。

二、宋代台谏制度的特点

01.谏院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

北宋初期,由于刚建国唐末五代的割据势力比较大,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朝廷派官员挂职地方任职,这些官员以谏官居多。由于谏官大多由科举选举产生,其自身素养较高,在地方任职期间得到了民众的认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作用,起到了一种政治生态平衡,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的效果。

随着宋代制度建设的完善,宋真宗时期有了谏院谏官和两省谏官的分流。并对谏官的俸禄、职能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谏官制度趋于完善,专制谏官由此诞生。专职谏官的诞生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谏院开始扩大机构、增加专职人员、职能也随之增加,谏院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职能机构。

中央政府设置了门下省、中书省,下设给事中、谏议大夫、拾遗、补阙等职,监督提醒君王,这些部门主要由宰相掌管。宋代废除了唐代的制度,统治中心只设置执政的中书和掌管军事的枢密两府,台谏由此脱离宰相。

02.台谏合一的形成

在北宋,谏院与御史台合称台谏。是中央政府最高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为“言官”,台谏官即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在朝廷直接参与朝廷的决策、批评朝廷政事。台谏官的选择由皇帝亲自任免,主要起到监督和协调朝廷各方关系作用。

宋代初期的谏官并不专制任谏职,也参与弹劾大臣的事务。而御史台的御史,也并不是专管监察贵族,言事御史(殿中侍御史)的职责类似于谏官,负责向皇帝进言献策,宋代常以台谏并称。台谏合一的现象在宋代已初见端倪。

03.台谏成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砝码

五代以前,宰相充当了王朝礼仪秩序的象征。到了宋朝,宰相的角色从坐而论道的形象“三公”转变为具体执行行政工作的行政掌管。故而在宋代人的观念中,宰相之权是很重要的。

宋代通过设置枢密院、审官院和三司分割了宰相的军权、人事权和财权,进一步强化了君主集权的实现。但同时也使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而台谏作为皇权和相权之外的第三方势力,则成为皇权与相权天平上的重要砝码,在皇权与相权之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台谏官作为皇帝的耳目,由皇帝亲自任免,因此在监督百官,尤其是监督宰相的所作所为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宋代,大量的宰相因为台谏而被弹劾、罢免。宋代的惯例是,一旦被言官弹劾,无论虚实,宰相都要自行停止在家待罪等候调查处理。

台谏官通过行使监察职能,严密监察宰相的行为,并使宰相对从事的不法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宰相的权力运行。也是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但是,在宋代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台谏系统也经常为宰相所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台谏造成了另一种危害,成为大臣之间排除异己的一种武器。

04.台谏的社会功能

宋代将加强皇权统治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中央划分成了三省六部,极大程度的弱化了宰相权力,设枢密院和中枢省分管军事和民政。在官僚制度上,财、政、军大权由皇帝直接掌握,下设御史、三司、监察等辅佐皇帝,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宋代台谏制度的设立,是出于劝诫君主言行,纠察百官任职情况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台谏也将皇帝的言行举止纳入士大夫的规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士大夫对皇帝所施加的君主观,强化了君主的自律意识,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在士大夫政治的影响下,相对开放、自由的士大夫政策使谏官敢于言事,加上自身的出身、学识都比较优秀,宋代的谏官一般都敢前赴后继的劝诫君主,与朝廷权歼做斗争。

台谏官的职能决定了台谏对于朝廷言路的控制。这种控制又体现在对于公众舆论的把握。台谏官有时会使用“相率上殿”的特殊方式,在士大夫之间制造舆论,从而引起皇帝的重视。

台谏制度的公众舆论效应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行政效率,有效的监督了封建政府的权力运行机制。

三、台谏制度对宋代的影响

01.台谏与统治者的关系

代表着皇权的宋代台谏制度,可以随意发挥权力甚至于风闻言事被法律的形式确定成为言法。台谏官的职责是直接向皇帝弹劾进谏,对于官员的监管有绝对的话语权,有时甚至不需要调查考证,仅以所谓的风闻言事。在这种权力的放纵下,台谏官内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化。

由于谏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限制相权,因此,台谏官的任免由皇帝亲自掌握,台谏也是统治者弱化相权,从而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一种措施。

02.台谏制度的内部斗争

台谏制度促发了宋代一系列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以王安石变法最为突出。宋神宗即位后,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着手新政策的实施。新政法触及了贵族阶级的切身利益,反对派当中的御史中丞吕诲列举了王安石的十大罪状,对王安石进行弹劾。在宋神宗的信任下,这场弹劾失败,却加剧了王安石与台谏之间的矛盾。

此后,王安石颁布了一系列新法,其中“均输法”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变法因此举步维艰。王安石对官员进行了调整,选拔了一批支持变法的官员任台谏官,然而最终被自己举荐的御史中丞杨绘反对。越来越多的反对声使新变法最终在台谏官的操控下失败。

宋代台谏制度的逐步完善,使宋代台谏权成为最为发达的一个朝代。代表监察机构的台谏系统获得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宋代台谏制度的运行中,我们清晰的认识到行政权与监督权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权力。合理的运用台谏制度是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

《宋史》

更多文章

  • 郑和本来姓马,原名马三宝!靖难之役有功,为何赐姓郑而不是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郑和为啥赐姓郑,郑三宝是不是郑和,姓郑的历史名人郑和

    据史册记载,郑和原是云南昆明人。云南当时有很多元朝时的官吏,后元朝被灭,这些官吏自立为王,不受朱元璋管束。朱元璋可是个暴脾气,哪里能让他们这般快活。即刻派兵攻打,战争时期,郑和被大将军傅友德当作俘虏抓走。郑和从小就聪明伶俐,保全了性命,只被阉割送进宫里,被派作当时的四皇子燕王朱棣身边做太监。郑和赐姓

  • 包拯一个人下葬,为何用了二十几口棺材?原是为了躲有人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给包拯下葬的人,包拯出殡时有多少口棺材,包拯下葬时用21口棺材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为民除害,是北宋人民心中的救星,关于包拯也有一个传说。北宋末年的中原地区天灾不断,人祸横行,北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玉皇大帝见到人民生活如此困苦,于是决定派自己手下的赤脚大仙去凡间做皇帝,以此来拯救民间百姓。无奈赤脚大仙在天庭当中是出了名的懒,而且一直以来都享惯了福分,就是不肯

  • 同治年间的黄崖之案,到底怎么回事?披着儒学外衣的起义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黄崖,黄崖之变真实事件,黄守恭之父黄崖

    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这起事件的定义一直争执不下。是什么致使民众大规模的“叛乱”?为何如此多的普通民众会遭到屠戮?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据清史记载,这次反叛事件的主谋是一位叫张积中的人。看似是他导致了近万人的死伤,但其实不然。张积中本是扬州的一个地主官僚,他家族里好多人都在清政府当差,而且职位还不

  •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皇帝赏赐的金瓜子,金瓜子哪里买靠谱,一个金瓜子几克

    影视剧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段话“赏黄金万两,丝绸百匹,钦此”通常皇上的打赏的确以黄金白银为主,但金银制品也并不少见。记得《甄嬛传》中,皇上就曾赏赐给沈眉庄一把“金瓜子”。当时沈眉庄说要分给苏培盛一些,可苏培盛却忙说“不敢不敢。”这金瓜子究竟是何物?为何连大红人苏培盛都不敢收下呢?金瓜子的制作工艺虽

  • 太平天国第一悍将,一战杀四名封疆大吏级别将领,却死于小兵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太平天国十大虎将,史上最惨太平天国将领,太平天国斩杀清军将领一览表

    《太平天国史》记载:曾天养,广西桂平人,参加金田起义时已经61岁,但他长相高大威猛,孔武有力,长相不俗,深眸长髯,人高马大,膂力过人,能开硬弓。沙场破阵之时,持大刀引兵在前,威风凛凛,好似天神一般,只要一出现在战场上,敌人闻风丧胆,不敢与之交兵。克天京,获忠王,讯于庭,犹曰天养资格最老,打仗为一好手

  •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两句话道出了和珅 纪晓岚为官之道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与纪晓岚联手,铁齿铜牙纪晓岚皇帝对和珅的评价,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最后说的话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乾隆会喜欢和珅这样一个巨贪,而不是纪晓岚这样一个一心为国为民的读书人,虽然在看《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时候,每次都是和珅吃亏,当最后,纪晓岚还是得不到乾隆足够的重视,这不免遗憾!记得王刚老师演的和珅和张国立演的纪晓岚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他们讨论的重点,是为人臣子的本分。纪晓岚认为:为

  • 民国第一天才说客,三寸不烂之舌帮蒋收拾杂牌军,做件事回家务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民国最厉害的智囊,民国十大说客,民国往事张铁樵庐山刺蒋

    但在民国这个乱世时,也曾经出现了一个著名的说客,他名字叫何成濬,依靠着自己的一张利嘴,杀人于无形,变形式之莫测,真是非常的厉害,被人誉为“民国第一天才说客”。何成濬,湖北随州人,生于富商之家,从小聪明好学,当年,以院试第一名、大清国最后一榜秀才的身份,被总理衙门选派日本振武学堂深造,三年后又考进日军

  • 民国风流:众多大师都抛弃了糟糠之妻,为什么只有胡适不离不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胡适一生的情史,抛弃糟糠之妻的历史人物,胡适晚年生活如何

    题/才子多半是风流,男版林徽因,你最先想到了谁?文/宋零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

  • 双面亲王善耆,大清未亡时他同情革命,大清灭亡后他又搞复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题/双面亲王善耆,大清未亡时他同情革命,大清灭亡后他又搞复辟文/土老帽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

  • 算命先生号称得道高人,为何算出乾隆寿辰后,反被立刻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乾隆处死纳善,乾隆活了多少岁,乾隆算命

    在乾隆60年的时候,因敬重康熙,不愿超过他在位时长记录。于是就在这一年禅让,退居太上皇掌权三年。因为乾隆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到了极致,但由于他的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等缺点也表现到了极致,社会矛盾开始一点一点突显出现。民族压迫导致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乾隆末期清朝已经走上了衰败之路。非算命先生——实则一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