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册记载,郑和原是云南昆明人。云南当时有很多元朝时的官吏,后元朝被灭,这些官吏自立为王,不受朱元璋管束。朱元璋可是个暴脾气,哪里能让他们这般快活。
即刻派兵攻打,战争时期,郑和被大将军傅友德当作俘虏抓走。郑和从小就聪明伶俐,保全了性命,只被阉割送进宫里,被派作当时的四皇子燕王朱棣身边做太监。
郑和赐姓“郑”,可为何不赐姓“朱”呢?
“朱”乃当时的国姓,姓朱的人不是皇亲国戚,就是被赐姓且地位及其之高的大官。被赐国姓,那可是莫大的荣耀。
而郑和是个太监、宦官,在朱棣等人眼中只是个下人而已。既不是皇亲国戚,地位也远不及一些大臣,所以当时朱棣自然不会赐其国姓了。地位低下,这是其一。
其二郑和本是云南昆明人,再加上早年云南动荡不安,反明者甚多。郑和的身世也是个迷,只能取证于一些墓志铭之类的记载。
根据当时的民间传闻则称郑和是色目人,而色目人则是许多种族的总称,种族血缘不纯,有可能是敌人的后代。
在当时一个人的血缘对一个人的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也就是我们平时开玩笑所说的,奋斗一辈子,不如投个好胎。
所以或许朱棣听闻过这个流言,认为郑和的身世不好,才不能赐其国姓了。以防被后人所耻笑,赐了个敌人的后代国姓。
其三宦官也就是朝廷中的内臣。朱元璋曾是对宦官进行过种种限制的,甚至曾说过“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句话。
可在宦官问题上,打破限制的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自己。朱元璋晚年自己已经重用宦官,导致宦官权力日益增大。
或许朱棣也是记起了朱元璋的话,为了遵循父训,才不给郑和赐国姓,用来防止郑和权力过大,自己制约不住,得不偿失。索性赐其旁姓,反正皇帝赐姓是他莫大的荣耀。
可谁又能想到,由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独揽权政,朱元璋有精力管理事物,但是朱棣不适应这种管理模式。
于是又创立东厂等机构,最终还是靠宦官维持朝廷事物平衡。既想揽权,又得找人做事,矛盾重重,令人啼笑皆非。
为何单单姓郑,怎么不姓张姓李呢?
原是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屡立奇功,尤其是在北京郑村坝一战,扭转乾坤,打败当时来围剿朱棣的李景隆,大败朱允炆南军。朱棣称帝后,自然是要论功行赏的。
唯有郑和,朱棣难以下决定,或许原先是想赐之国姓,又想到上述几点,所以不方便赐国姓。
最后朱棣把郑和叫到身边,先是给予表扬,后又说由于你立功地点在郑村坝,就赐你“郑”姓吧,“郑者正也,堂堂正正”以后你就叫郑和了。
郑和表面也是欣喜,接连叩谢,同时又说在殿下身边已是万福了之类的话,心理的想法也是难以猜想。
笔者认为,郑和是姓“郑”或“朱”,在其贡献的面前已经不重要了。在如今年代只要为人正直,姓名只是个代号罢了,管他姓甚名谁,有作为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