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清代就有一名考生,在科举的每一轮考试中都抱着一袋馒头,甚至带着馒头参加殿试。而正是他,被康熙帝“钦点”成为状元。
封建王朝的“第一大考”
在中国,高考作为全国“第一大考”可谓是当之无愧。而它的前身,则是封建王朝著名的科举制度。
科举和高考同为选拔性考试,也同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不同于高考主要面向广大中学生,科举的受众则是所有立志入仕做官的士人。
这就使科举有了官员选拔的性质,做个不恰当的类比,它就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和现代的证书等级考试一样,科举也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童试的儒生成为可以参加乡试的“生员”,生员再通过乡试选拔出“举人”,到了“举人”方可被任命做官。层层选拔,竞争激烈。
许多儒生终其一生皓首穷经,到老都还是一个“童生”。而成为举人,就成了光宗耀祖的事情,《儒林外史》中的名篇《范进中举》,讲述的就是50多岁屡试不第的老生员范进突然“中举”,竟然高兴得疯掉了。
但是,他们除了不停地参加考试,也几乎没有别的选择。一方面是长期学习应试的四书五经,儒生们与社会几乎脱节,缺乏谋生技能;另一方面是儒生自恃清高,不屑于与“贩夫走卒”为伍。
而封建王朝,就依靠着这森严的科举制度,维持着狭窄的社会上升通道,给予下层民众“逆袭”的希望,维护着自身的统治。
作为“第一大考”,科举考试的流程也十分严谨,堪比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会试和殿试是在首都的贡院举行,考生进入考场之前须搜身,除了纸笔原则上一律不得携带其他物品入场。
而考场则是一间间狭窄的单间房子,其中除了桌椅和一支蜡烛之外并无他物。因为考试要持续两个时辰,为方便考生上厕所,房间内放有一个便桶,但如果考生需要大号,则必须由考官陪同方便。
出场的考生再次进入考场之后,会由考官在试卷上盖印,以示区别。考试结束后,也有专人负责将试卷上考生的文章用规范的楷书誊抄到专门的纸上,确保公平公正。
带着馒头去科举的状元
由于考试时间过长,通常情况下来参加考试的考生,都会随身携带一些干粮来填饱肚子,完成考试。
而有一名名叫李蟠的考生,他携带的干粮竟然是一大袋馒头!
这位李蟠,出生于清康熙年间的徐州户部山。他的祖先原本是河北真定人,元朝末年迁至徐州,明末又定居在户部山。李蟠的家人世代经商,家境殷实,虽然住在农村,却有余力供其读书应试。
而李蟠虽然是个读书人,却并不像其他儒生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在学习之余还会干干农活。由于干活劳累和体格健壮,他和其他农村人一样食量惊人,体质很好。
李蟠并不属于在读书上天赋很高的人,从小他的脑子就不聪明,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也不好,性格老实巴交。但李蟠深知“勤能补拙”,学习十分刻苦用功,终于有所成就,在丁丑年间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而当李蟠步入贡院考场时,周围的考生全都震惊了:只见他背上背着一个大大的麻袋,徐徐入场。考官问他,麻袋里是什么?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把麻袋打开——里面是整整36个馒头。
一时间,考生们议论纷纷。看到这么多馒头,考官也很惊讶,但依然让他进场。而李蟠的应试也并不顺利,由于他写字速度太慢,在其他人都已经交卷时,他的文章还没有写完。
这时候,天已经黑了,他桌子上的蜡烛也燃尽了。考官见状,来催促他尽快交卷,李蟠只好央求考官不要催促。见李蟠急得满头大汗,考官心一软,便给他续上了几支蜡烛,一直到他交卷离场。
中途,李蟠为了补充体力和精力,一边啃馒头一边作答。但没想到,他带去的36个馒头居然也吃完了,李蟠又厚着脸皮从考官那里要来了几个馒头,继续一边吃一边写。
李蟠吃36个馒头还没有考完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康熙帝的耳朵里。康熙帝是一位智慧开明的君主,他对这位考生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加上在判卷时发现李蟠的文章确实见解独到、文采斐然,龙心大悦,便将其判为状元。
“饽饽状元”的悲喜人生
李蟠状元及第的事迹在举子之间被传为佳话,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服气。其中最为不平衡的就是探花姜宸英,他认为自己的文章并不在李蟠之下,为什么李蟠能成为御笔亲批的状元,而自己不能呢?
他将这件事归因于李蟠带着36个馒头去殿试上,编出了一首打油诗来讽刺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言下之意,他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只是因为36个馒头在皇帝面前作秀留下的印象,才获得状元的。由此,李蟠获得了一个“饽饽状元”的外号。
面对流言蜚语,李蟠不为所动。此后,他被康熙授官翰林院修撰,一干就是两年,始终勤勤恳恳、恪尽职守。两年后,他又和姜宸英一同去担任当年顺天府乡试考场的主考官和副考官。
李蟠本以为自己遵照流程、严守纪律,完成任务就算圆满结束,不料在乡试结束后,京城内突然爆发出许多流言,说这次乡试存在舞弊行为,及第的考生都向李蟠和姜宸英行了贿赂。
流言日甚一日,传得沸沸扬扬。最后,连康熙帝都对此有所怀疑,发布诏书革去李蟠和姜宸英的职务,将他关进大牢。
但冷静下来后,他又主持重新复试,以核查实际情况。结果,当时通过乡试的考生,这一次复试依然名列前茅,康熙帝这才相信了李蟠和姜宸英的清白,准备将他们官复原职。
然而,为时已晚。时年73岁的姜宸英因为年迈多病,禁不住狱中的煎熬,又因为平白蒙冤忧愤交加,入狱后不久便病死狱中。而为了平息民愤,康熙帝最后也并未完全恢复李蟠的地位,暂时将其流放沈阳。
虽然三年后,李蟠结束流放,再次回到故乡。但是,这场无妄之灾已经彻底让他心死,从此闭门不出,再不出仕。
古往今来,因为科举考试而产生的公案可谓数不胜数,但这一切都要归根于封建社会狭窄的阶层上升通道。
而今天的人们,在择业时已经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自然也就不会拘泥于高考或者公考一两条道路了,“饽饽状元”的传说也已成为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