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败纸上谈兵的赵括背锅?赵国输得并不冤,换10个战将也没用

长平之败纸上谈兵的赵括背锅?赵国输得并不冤,换10个战将也没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861 更新时间:2024/1/23 14:16:46

题/长平之败纸上谈兵的赵括背锅?赵国输得并不冤,换10个战将也没用

文/唐晋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纸上谈兵”成为了赵括毕生之耻,同样成为了赵国无法磨灭的伤痕。尽管赵括本人并不知道后世以这样的方式揶揄自己,但并不妨碍历朝历代、前人后辈将其人比作有史以来最耻辱、最无能的将帅之一。

然而世人通过“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仅看到了赵括一人的形象,反而忽略了当时置身于历史大背景之下的长平之战,乃至于秦赵两国的国势消长。客观地看待这件事情,赵括实则并非无能无为,而是演错了戏份。

[var1]

(纸上谈兵)

谈及赵括便不得不言及秦赵两国胶着的核心点——长平之战!

相对于参战的秦国、赵高而言,长平之战可谓是一场押上国运的豪赌之局。而对于战国时期的其余五国而言,这一战也备受天下瞩目,作为战国七雄当中军事实力极强的秦赵两国终于真刀真枪地干上了,旁观者无不胆战心惊、翘首以盼。

而对于秦国而言,甚至更准确的说,对于秦昭襄王而言,长平之战从最开始的目的——争夺“上党之地”,转换成了秦赵两个国中强者的生死之争。

[var1]

(秦昭襄王剧照)

所以长平之战的胜负对于秦国、秦昭襄王都是意义深重的,此战败则秦国继续“猥琐”在关中之地不得图谋,战则胜,秦国即有侵吞关东六国的契机。

可对于另一个参战国的赵国而言,赵孝成王深知秦昭襄王的虎狼之心,他也明白此一战秦国就是抱着灭亡赵国的决心而来的,可是赵孝成王的心中仍旧心存侥幸。

他希望秦国能够知难而退、希望秦昭襄王能够高抬贵手、希望其余五国能够出手相助,而正是这心中未曾湮灭的希望,使得赵孝成王在决策之际临场“失误”。

[var1]

(赵孝成王)

而轮到赵括出场的时候,长平之战已经维持到第三个年头了,当然也是长平之战的最后一个年头。秦赵两国朝廷上下皆知今年势必会都出一个胜负,因为大家都到了“穷途末路”之际。

三年的连续对峙抗衡,无论是秦国还是赵国都已经弹尽粮绝了,种地的人都去了长平打仗了,别说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就连秦昭襄王、赵孝成王都不得不吃糠和野菜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秦赵两国都决意在此关键一刻,分出高下。但相比较秦国,赵孝成王则更加急切。因为赵国虽为军事强国,但并非经济强国,与强秦相比综合国力实在是有所不如。

这便注定了赵国无法继续拖延下去了,这也注定了赵括值此契机出场的必然因素,因为全赵国上下主战、主守、主和的派系中,赵括是力主出兵与秦决一死战的。

[var1]

(天才光环下的赵括)

而此时的赵军统帅还是能战能守的廉颇老将军,只可惜其人力主不与秦国发生冲突,左右不过一个字——拖。

赵孝成王派遣使者问询了廉颇好几次,到底是否能战?所得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反倒是作为名将赵奢之子的马服君赵括,得到平原君赵胜的力荐,进入了赵孝成王的视线。

其实对比力主战的赵括、力主守的廉颇,此二人的战略方式上本身是无对错的。

谁又能绝对地确信赵国出兵则必败无疑呢?况且赵国的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消耗下去了,这就好比两个大汉在对峙,足足持续了三年之久没有吃喝,这个时候已经比的就不是谁技高一筹了,而是谁的耐力更佳。

[var1]

(廉颇剧照)

很显然的赵国不仅是客观上撑不住了(国无余粮),主观上也产生了动摇(国君主战)。所以换下廉颇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因为他死活都不肯打的。而赵括上位也成了必然的趋势,因为他力求主动出战。

作为名将赵奢之子的赵括可谓是天生携带光环出场的男一号,史载其人与其父赵奢论战兵法的时候,都有胜无败,妥妥的高资质、高才学。选择这样的人出战,即便是无法百战百胜,也不会导致一战即溃,这是平原君赵胜和赵孝成王一致的看法,至少最坏的打算是这样的。

[var1]

(赵括剧照)

而赵括为帅的消息被其母所知后立刻选择去面见赵王,赵括之母从一个作为母亲的角度将儿子所有举措细节完完本本地告知了赵孝成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赵括这小子得到重用之后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军中将士都无人敢与其对视。所得到王上赏赐的金帛,全部收归自家囊中而购置田产房产。)

然而赵母还同时给赵孝成王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赵奢生前与其子赵括之间的故事(赵括对于儿子的神预言)。

这个故事大概讲述了赵括与其父赵奢谈论兵法之际,在论战中胜过了父亲,喜不自胜地表露出了自己对于兵法上极强的信心,以及对于未来无限的展望。然而,这一举措换来了赵奢对于儿子的不安,言道: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var1]

(赵奢评价赵括)

可以说赵奢不愧为一代名将,甚至将儿子未来为将的走势揣摩得一清二楚了。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用兵遣将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反而到了赵括嘴里成为了探囊取物的小事。如果赵国不任命赵括为将则谢天谢地了,一旦赵括为将帅则赵国军队必因其人亡灭。

就连亲生父母都如此评价儿子,赵孝成王仍旧不顾反对意见,任用赵括为将,难道这些事迹都不足以让其人产生一点点对于赵括的怀疑吗?

答案是否定的,赵孝成王心有疑虑,可是他别无选择,能战的廉颇不愿战,其余人等皆缄默不言,唯独赵括主战,这时候你让赵孝成王任用谁?

[var1]

(秦赵两国对峙三年的长平之战)

可从赵括上任赵军主帅开始,到长平之战结束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其间还有四十六天的时间陷入了秦军包围。

而在此之前的廉颇与秦军对垒已经持续了三年,你说这样的战绩如何能使得赵括能够保全名声?什么名将赵奢之子、赵王重用之将帅,在此一刻通通成为了泡影,赵括一直以来都是那个在屋檐之下与父亲兴致勃勃论战的少年人,也是仅会论战的少年人。

[var1]

(赵括兵败,战死沙场)

可以说,秦赵两国的战场争锋本质属于国力上的抗衡,赵国不如秦国也是路人皆知,所以赵国战败并不冤枉。除非是赵国天降奇才能够力挽狂澜,并且能够力压号称“杀神”的白起

但这一切都不可能。赵国之败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此时的赵括领军出战其实不乏年少有为的胆魄,可错就错在了赵孝成王愿意相信其人,将维系赵国上下、全军命运的把手交由赵括。这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而得到重用的赵括唯一能采用的方式就是速战速决,因为这也是其人能够任三军主帅的最大理由,同时也是覆灭赵军四十余万将士的前奏。

[var1]

(白起也是赵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说,长平之战的直接责任赵括是要负一半责任的,而临阵换帅的赵孝成王也是要为自己的错误决策担负起另一半责任。赵括要为自己的“纸上谈兵”的无能背负骂名,赵孝成王也要为自己的识人不明,承担问责。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韩信若想拥兵自立,他的胜算有几成,能否打败刘邦项羽

东汉宦官之乱:刘秀做梦也想不到,他的后代是如何将皇权玩脱了的

古代四川的刺客有多牛?得知两员大将皆遇刺毙命,刘秀的反应亮了

秦汉时的女性有多自由?看完这篇文章颠覆你对古代女性地位的认知

不易君子是文史地理爱好者聚集地,后台私信:“交个朋友”一起谈笑古今!

更多文章

  • 终章:那些像屈原一样纯粹的诗人,在历史长河中追问着我们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屈原跳江视频,纪念屈原的诗十首,湘君屈原

    [var1]其实最初我是想写为什么屈原能被中国人纪念几千年。就像之前几篇文章中梳理过的那样,其实屈原代表的人格和儒家正统的人格是截然不同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古代少有屈原的继承者,但却留下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屈原作为一种对现实形成反问的人物却能被纪念几千年?这里面可能涉及到民俗文化与主流文化、文人精神

  • 为什么说战国四公子中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实?原因有这三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如何培养战国公子信陵君,为什么说四公子只有信陵君

    一、识才的眼光和所养之士的作用侯嬴为“大梁夷门监者”,朱亥为“市井鼓刀屠者”,毛公为“藏于博徒”,薛公为“藏于卖浆家”,他们都将自己隐藏在最底层,但信陵君并不因他们身份低贱而轻视他们,这无疑充分展现了信陵君的识才眼光和爱才之心。而侯嬴、朱亥、毛公、薛公四人亦在信陵君遇到难题之时为其指明方向,其中侯嬴

  • 三猛士鱼肉乡里祸害百姓,齐国宰相用两个桃子为民除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除三害故事,齐国三大猛士之死,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历史

    三人平日欺负百姓感觉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乐趣了,于是花钱买通了关系,想进入朝廷施展一番。他们与朝廷中的奸臣们勾结在一起,成为了当时的大奸臣梁据的爪牙,专门为其陷害忠良,一时间朝廷上下对此三人也是敢怒不敢言,慢慢的齐国国内都称三人为“三害”,人人欲除之为后快,但又因三人本领高强而无从下手。[var1]而

  • 秦军是虎狼之师,兵马俑为何都没戴头盔,这才是秦国强大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人殉,就是以活人随葬,是盛行于奴隶社会的一种残酷而粗暴的殡葬制度。最强盛时期,当属殷商时期。经考古发现,商朝皇室古墓中都有殉人。少则几十,多则上千人。直到东汉,许是感觉这件事情太惨无人道,再加上缺兵少丁,各诸侯王陆续废止人殉。公元384年,秦献公赵连也积极响应,发号施令废除生殉、杀殉。[var1]人

  • 吴王两个爱妃让孙子当面杀了,吴王反而封孙子为大将军为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孙武训练女兵斩吴王爱妃,孙子斩杀吴王爱妃,兵圣孙武杀了吴王的两个爱妃

    于是就问孙武:“先生所言极是,但不知真正打起仗来怎么样,能否找个地方练习一番?”孙武当即答应。“那就让你带上一支军队,去教训教训楚国,或者越国也行,你敢不敢?”[var1]“不行!兵者,国之大事也,没有正当理由,没有充分准备,不能随意挑起战争。”孙武一口拒绝了。吴王阖闾又问:“不错。既然不能轻易攻打

  • 关于“人鱼”,《山海经》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为何至今没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人鱼山海经记载,山海经中的人鱼是什么,史记里为什么有山海经里的妖怪

    秦始皇陵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陵。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地宫内“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近些年来,尽管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全面勘探,但其地宫内部的情况,仍像一串谜,难以破解。所谓“人鱼膏”即是其中之一。[var1]在中国古时候,“美人鱼”的影子不断出现于墓葬中,根据近些年的

  • 力大无穷,军功不逊于白起,没有他秦始皇统一六国恐怕是难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康白起的真人照,白起杀20万赵军,白起和秦始皇差多少年

    这时的帝王就会开始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铲除心中可能会危及自己身份地位的开国功臣。斩首示众或者流放荒蛮之地,能够安享晚年的开国功臣却是少之又少,秦国的王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var1]那么他究竟是怎样做到消除帝王的疑心的呢?这与他谦虚的性格和深谋远虑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说起他,很多人都清楚他曾经打过

  • 魏国八虎骑鏖战蜀国五虎将,非要分出胜负,你看好哪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蜀国五虎上将vs魏国五虎上将,魏国五虎,吴国vs蜀国vs魏国

    整部演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非“蜀汉五虎”莫属,那是因为罗贯中在创造这几个历史人物时,倾注了太多的个人感情,就像小时候我们写情书,经常把女同学比作“女神”,“神仙姐姐”一样,其实那女生没那么好,只是男生们一厢情愿的迷梦罢了。而罗贯中吹捧“五虎”,也是不遗余力。为了突出关羽,甚至张冠李戴,比如温酒斩华

  • 胡适为何质疑屈原是否真的存在?能因此断定他不爱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胡适说屈原是真的吗,屈原和胡适什么关系,爱国诗人屈原的资料

    [var1]再者,胡适性格是比较温和的,他并非是盖棺定论式的否定屈原存在,而是提出一种质疑。胡适在引文中明言:期盼国中研究《楚辞》的人平心考察我的意见,修正它或反证它。那么胡适为什么要提出这种质疑呢?因为胡适觉得《楚辞》的文学价值被埋没了,被酸化了,被乌烟瘴气笼罩了。屈原的传说不推翻,那么《楚辞》只

  • 《孙膑兵法》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原来古代阵法威力如此巨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当初孙膑和老同学庞涓都是跟着鬼谷子老先生学习的,但鬼谷子先生显然没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一个好的教育,这就导致了好学生孙膑对人生险恶毫无所知,也让庞涓产生了心理扭曲。当从山水之远走到庙堂之高的庞涓想到孙膑时,并不是崇拜,而是嫉妒。[var1]这个世界有一个庞涓就够精彩了,不需要一个孙膑来碍眼,于是这位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