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煮酒论三国:63万人敌猛将关羽为什么要发动的襄樊之战?

煮酒论三国:63万人敌猛将关羽为什么要发动的襄樊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216 更新时间:2024/1/16 10:20:33

诸葛亮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规划战略构想的隆中对上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虽然隆中对上提出、荆州与益州出兵北伐图取天下的战略构想,关羽攻打襄樊符合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所提出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但在刘备入主益州以后,其所占领的荆州各郡由关羽镇守,而后因为荆州归属问题,孙、刘两家发生了一些摩擦,差点开战。在经历了“湘水划界”之后,关羽镇守荆州已变成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郡。并且刘备刚刚平定汉中,并没有立马就从秦川出兵,进而实现诸葛亮提出的双线进攻计划;

很多人认为关羽主动发动是为了牵制曹魏而达到缓解汉中之战刘备的压力,因为关羽北伐前夕,刘备授予关羽“假节钺”,假节,代表皇帝出巡,凡持节者,代表皇帝亲临,可以代替皇帝行使权利,意味着关羽可以调动整个荆州的力量任意行动而无需请示刘备,既然刘备敢于授予关羽“假节钺”,其实是暗示关羽出兵北伐。关羽北伐之时,都曾经要求占据东三郡的刘封孟达出兵协助北伐,刘备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刘备在知道关羽出兵北伐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派人命令关羽撤兵,自然就是默许了关羽北伐。

但其实小百科不太认可这样的说法,首先是这时候的刘备已占据汉中,曹魏这时候已把汉中百姓全部迁走,曹操已退出汉中、对于刘备与曹魏来说来说,汉中之战已结束了,刘备虽然益州与汉中政局也不稳定、需要休养生息,但刘备已完全占据汉中,这个时候刘备不太可能急于与曹魏开战,并且这时候刘备与东吴孙权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因此不太可能是为了汉中之战。

按《三国志·关羽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三国志·曹操传》:“(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曹瞒传》:“是时南阳间苦繇役,(侯)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三国志·曹仁传》:“复以(曹)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

从《关羽传》可以看出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水淹于禁,但是《曹操传》记载早在建安二十三年十月以前,曹仁就为了攻打荆州关羽而屯兵樊城,而且还被赋予了“假节”的权利。期间,宛城百姓因为苦于曹魏的徭役,对曹魏有不满之心,守将侯音趁机劫持了太守东里衮,并联合关羽,反叛作乱。

也就是说,襄樊之战的开打,是在建安二十三年,由曹仁先动手的,但恰巧遇到了侯音叛乱,而侯音又联结关羽,关羽很有可能是为了响应侯音,才出兵的。

而侯音从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开始叛乱,到建安二十四年正月被杀,前后仅仅两个月就被曹仁平定。因为民心不稳,从而爆发了侯音之叛,按说平定叛乱之后应该花点时间休整一下,稳固一下民心、军心,但是曹操想法总是出人意料。

按《三国志·庞德传》:“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庞)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

《三国志·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于)禁助仁。”

庞德被派去帮助曹仁平定了侯音之叛,随后就随曹仁进驻樊城,并且继续进攻关羽。也就是说,在经历了侯音之叛后,曹魏方面没有片刻喘息,仍然乐此不疲的对关羽发动进攻。这也更加肯定了襄樊之战,其实就是曹魏主动发起的。所以小百科认为其实关羽的襄樊之战其实也是被动的,

曹仁从建安二十三年十月以前进驻樊城开始的讨伐关羽行动,到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被关羽围困,前后九个月的时间,因为史料的缺乏,我们无从得知双方交战的胜负如何,但是关羽作为被攻打的一方,转被动为主动,反而让曹仁陷入了被围困的境地,不得不说,关羽的军事能力是非常优秀的。

更多文章

  • 淮阴侯韩信平齐下赵,辅助刘邦建功立业,为什么功成谋反被擒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淮阴侯韩信刘邦,刘邦为什么把韩信保护成淮阴侯,刘邦和淮阴侯谁厉害

    韩信用兵灵活,他自己曾说用兵要“多多益善”。在楚汉之争中,韩信先后为汉王刘邦平定了魏国、代国、赵国、齐国,他在潍水之战中将项羽的大将龙且打败,更是让项羽败局已定。韩信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后来会被杀呢?一、求封齐王汉王刘邦在彭城与项羽交手失败后,汉王的联盟瞬间瓦解,形势逆转,瞬间汉王就处于一种不

  • 诸葛亮为何不选实力最强的曹操,偏要跟实力最弱的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曹操刘备孙权谁先死的,曹操vs刘备,刘备带走曹操五万兵马

    上面两个人诸葛亮都没选,偏偏选了当时还是“一穷二白”的刘备为主。而刘备在当时是弱得不能再弱了,一会儿投靠陶谦、一会儿归顺曹操,一会儿又跑去依附袁绍,走投无路的时候又跑去找刘表。那么诸葛亮为何偏要跟实力最弱的刘备打天下呢?好多人会说:“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其实,原因复杂得多,如果缺少以下几个

  • 朱元璋为何复辟殉葬制,是因为迷信,还是遇上秦始皇同样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到明朝的时候,这样的陋习又开始盛行,而且不仅是皇帝拥有陪葬习俗,就连他们的子孙也享有这样的权力。这场野蛮凶残的制度延续整个明朝,甚至在清王朝建立初期,还有殉葬制度,直到康熙皇帝登基,他本就出于这样的制度深恶痛绝,所以历经数年最终将其废除。既然是历史上已经消失的陋习,为何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明朝时候统治

  • 东汉风云:马援受冤草草槁葬,刘昆叩火火竟自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耿弇得书,恐耿舒困顿蛮中,连忙将原书入奏。于是光武帝授梁松为虎贲中郎将,派他带诏书斥责马援,且代监军。这个差事,想是由梁松运动得来。当梁松行抵壶头时,马援已病殁,梁松正好借端报怨,飞书上闻,不但劾马援贻误军机,并诬马援在交阯时,曾取得无数珍宝,满载而归,甚至与马援同行的马武以及于陵侯侯昱等亦交章构毁

  • 曹魏最特殊的武将:与刘备是生死之交,儿子却是灭蜀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魏名将刘备,刘备与曹魏的关系,曹魏有多少人跟过刘备

    一、河北英豪此人名叫牵招,字子经,是安平观津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武邑。牵招在十几岁的时候,拜同县的乐隐为师,后来还跟随乐隐前往洛阳。189年,乐隐死于十常侍之乱,牵招不顾危险,“殡敛隐尸,送丧还归”。半路上遇到了盗贼,其他人都逃之夭夭,牵招“垂泪请赦”,连盗贼都被感动了,“乃释而去”。经过这件事后,

  • 三国:刘备到底是不是刘皇叔,以宗室宗亲大的辈分,他更本算不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刘备真的是皇叔吗,正史里刘备是皇叔吗,刘协认刘备为皇叔

    大家都知道皇亲的意思就是你要跟皇帝是有点血缘关系的,光姓刘就是刘邦的后代子孙,但还看汉室宗亲如何定义,如果把刘邦的后人,都认为是汉室宗亲,那刘备是属于汉景帝的儿子中山王刘胜这一支的血脉,这些都是史书记载得很明确的。刘胜被封在中山王,封地在今天的河北太行山一带。这块地方虽然离着国都西安有段距离,每次宗

  • 从15岁到56岁,单身则罚款!刘邦的“催婚令”已然走出国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为何38岁才结婚,刘邦的情感史,刘邦婚姻观

    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就必定要发动战争,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用战争打下来的江山更容易让人信服。打仗必须要有军队,军队就必须要有人,国家的财力与粮食也要供给上。刘邦与项羽之争现在每一个国家拼的都是科技的进步,很多武器也都采用了现代化的装备,可是在古时候大家拼的是人口还有冷兵器。哪一方人多并且拥有一个

  • 韩信只是纸上谈兵,并无实战经验,却为何能成为“兵仙”所向披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日本人评价兵仙韩信,韩信最可怕的一条计策,兵仙韩信全文免费阅读

    先说赵括,他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小熟读兵法,有丰富的分析和谋划军事的经验,甚至连他的父亲赵奢也不是他的对手,算得上是一个有潜力的帅才。而且赵括曾跟他父亲等参战多年,但却没有独立战斗的经历,而这就是致命的缺陷,也是至败的直接原因。赵括可以说是一个在父亲严密保护的雏鹰,明明早已是展翅高飞的年龄,却一直

  • 刘邦何以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邦能战胜项羽的原因,刘邦为什么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刘邦战胜项羽可以得出哪些教训

    唐章碣《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项羽、刘邦不但自己不读书,还都不喜欢儒生。刘邦见到儒生不是破口骂人就是态度冷淡。但是刘邦对有才能的儒生立即豁达大度,予以重用。例如一次刘邦派人召儒生郦食其来见。刘邦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如此来侮辱

  • 秦始皇一统全国名不符实?有一国家居然直到他去世都没有灭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始皇有一统七国吗,秦始皇一统六国的霸气背景图,秦始皇一统六国的音乐

    秦始皇一统全国名不符实?有一国家居然直到他去世都没有灭掉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是由秦始皇建立的,在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他于三十九岁这一年,完成了这前无古人的霸业,同时,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