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还原最真实的纣王,雄主or暴君?郭沫若:纣王很冤,应当恢复名声
文/陈一刀
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
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疑,请将线索发送至后台,我们会严肃处理!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不管是在影视里还是大多数的史书里,帝辛,这位商朝的最后一位帝王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现,这位纣王成为了人们心中昏庸无道的皇帝的代表之一。
在民间对于纣王的辱骂有很多,其中又以八大罪行为中心:
一、是酗酒;二、是不用贵戚旧臣;三、是登用小人;四、是听信妇言;五、是信有命在天;六、是不留心祭祀;七、“比干谏而死”,而且到了战国时期,对于比干的死也有了不同的说法;八、“解剖孕妇让苏妲己看胎儿模样”的罪状,还有其他离奇的情节。
前六条是出于《尚书》中的原始罪名,剩下的则是在春秋时期新增上去的。这时,商纣王已变为毫无人性的暴君。而《封神演义》,更是奠定了商纣王“衣冠禽兽”的民间印象。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暴君”形象是逐渐累加形成的。商纣王、殷纣王,是周人对商代末代君主侮辱、蔑视性的称呼。
那么我们先来看最开始的六条罪行。
第一条:酗酒。有关这一点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成语“酒池肉林”,指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
乍一听感觉这个帝辛是个只会享福的昏庸的君主实锤了。但是要知道,中国古代第一次出现酒色清亮的蒸馏酒是出现在唐朝,也就是说在唐朝以前的酒都是十分浑浊的。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那个所谓的酒池里漂浮着厚厚的一层浑浊的悬浮物,这样的酒池,别说是个君主,就算是让一个见识过海的小孩都不愿意下去玩乐。
帝辛和宫女在这样的酒池里玩耍,玩什么?再来说肉林,把肉挂在树上成林。肉的保质期有多长?在没有冰箱没有空调的古代,你把肉挂在树上你猜几天不会坏?一天还是两天?肉坏了,散发出腐肉味,招来苍蝇盘旋。你管这种环境叫享乐?
我们再看后面的罪行,其实第二、三、五、六是可以说都是因为一个缘由。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那要看是哪些贵戚旧臣,又是哪些小人。其实在商朝皇宫之中大部分,甚至全部人可以说都是神权派,就是相信天子是神的代言人,而神是至高无上的。听的很熟悉有没有。是不是很像西方的宗教时期。
而这个时候帝辛出现了,他并不完全相信所谓的神明,甚至独立于神权派之外,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大臣贵族们甚至他的亲戚都是神权派的,而帝辛则是另一派,这里我们可以用“人权派”来代称。
所以上面所说的不用贵戚旧臣,就是指哪些神权派的,而登用的小人,则是指那些脱离了家族,选择支持帝辛的人。而之所以会称他们为小人,我个人认为是因为当时他们的所作所为被整个环境所不认同,而胜利者又刚好不是“人权派”。
而说他不留心祭祀,也是因为帝辛他并不认同神权派,选择了对祭祀的不重视甚至是阻扰。而这也正是我想用“人权派“来定义帝辛,因为在古时候有着很多的陋习,而这些陋习中也恰好包括了:活人祭祀。
而帝辛看不惯这一行为,阻止了活人祭祀,认为人命比所谓的讨好神灵来得更重要。而这,又正好和第五条罪行:信有命在天,“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早就被天规定好了”冲突。
我们再来看第六条,比干,这个人大家都听过,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死后留名丹青无疑是一件荣耀的事,比干做到了。当时具体的情况事什么我们都不了解,但是这里要说一点,前文提到了皇宫当中大部分臣子贵族都是“神权派”的,比干,这位帝辛的叔叔也是。
而在当时,为了君主集权,帝祖甲礼制改革出现了,这个改革直接导致了后来上位的帝辛而不是帝辛的那些亲戚们,换句话说,比干,微子,箕子等一干王族都是帝祖甲礼制改革的牺牲品。而这也为都来的背叛埋下了伏笔。
对于帝辛,还有一个与之形影不离的名字,叫苏妲己。帝辛听信苏妲己的胡言蜚语以此祸国。就像老年的唐玄宗一样,就像得到了西施的吴王夫差一样。但是有一点不对的地方,时间不对。
商朝,那个都还在用活人祭祀的年代,女性会有多大的话语权。在那个男尊女卑到了极致的男权时代,一个从小经历了荣华富贵的帝王,会对一个女子言听计从?
如果说,因为胜利者对于失败者的形容夸大其词,那么我们抛开这些夸大其词的部分,也就是说帝辛,这位出生在男权社会的帝王,其身上展现出了最早的男女平等的观念,再加上前文说的会用那些地位卑微的臣子,人权平等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一切的起源,都来源于帝辛败了,如果帝辛真的没有像传闻中所说的那么昏庸残暴,那么帝辛是怎么败的呢?因为一切的因素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当时的帝辛刚好打败了其他的部落,他的军队夹杂着奴隶班师回朝,而周听闻了消息立马集结了其他的诸侯准备趁着军队的疲敝与奴隶们的混乱来进攻商,其为外因。
而一众被帝辛所伤害了利益的“神权派”,加上前文提到的王族牺牲者,众人的背叛,其为内因。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神权的社会环境下,帝辛的儿子也极有可能在背叛者行列中。
为什么?因为帝辛反对神权,等于否定了天子本身神明代言人的身份,而如果真的有帝辛将皇位传给他们,那么对于原本就能得到一切的他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刀。其原因也有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的母氏也是“神权派”的。
内因外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帝辛的失败。“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贡的一句话道出了事实。
上述的只能说明帝辛并不是一个坏帝王,那怎么证明他是一个好帝王呢?可以说没有帝辛反对神权就不会有后世的那么多的思想的百花齐放,也就不会有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了,你可以想一想西方的宗教时期,在文艺复习之前的西方。除此之外,前文有说到,帝辛“班师回朝”。
是的,其实帝辛的一生,其大多数都在到处征战,这又和民间所传的帝辛只会吃喝玩乐所冲突。帝辛一生征战无数,最直观的表现就在于,商的地盘,在他的手上完成了质的飞跃,几何倍地增长,并且每一次都是在以小博大。
曹操的官渡之战以小博大,成吉思汗的铁剂横跨亚欧,这些都可以让后人为之吹捧,那么帝辛呢?两者的结合得来的却是众人的贬低。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神州大地,都是建立在帝辛打来的领地的基础上一步步扩大的。而就是这样的军队却败给了周,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背叛的力度给予帝辛的打击有多大。
著名史学家傅乐成认为,根据帝辛时的甲骨文资料,“纣时的制作、田猎、征伐、祭祀,莫不整齐严肃”,或许是英明之主,而最终的败亡则可能与争战过度及本人衰老有关。(来源:傅乐成.中国通史.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82年:25)郭沫若也说:“武王克殷实侥幸,万恶朝宗集纣躯。”并呼吁道:“殷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来源:郭沫若.安阳圆坑墓中鼎铭考释[J].考古学报,1960(1):1-5.)注:此两条引用摘录自百度百科
一代雄主,却被肆意抹黑,仅仅只是因为他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