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史列传》记载:16岁小伙代父受死,却令朱元璋刮目相看,终因祸得福!
周琬,江宁人。洪武时,父为滁州牧,坐罪论死。琬年十六,叩阍请代。帝疑受人教,命斩之,琬颜色不变。帝异之,命宥父死,谪戍边。琬复请曰:“戍与斩,均死尔。父死,子安用生为,顾就死以赎父戍。”帝复怒,命缚赴市曹,琬色甚喜。帝察其诚,即赦之,亲题御屏曰“孝子周琬。”寻授兵科给事中。
大概意思就是说:洪武年间,周琬的父亲作为滁州知府,因犯事被判处死刑,时年16岁的周琬到京为父申冤,面见皇帝朱元璋,请求饶恕父亲的罪过,并希望能替父亲受死。
面对周琬的请求,朱元璋原本还以为周琬是受人教唆,故意找事,因此命人将其逮捕,准备连他也杀了,可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面对死亡的威胁,周琬竟毫无惧色,准备从容赴死。面对这个不惧生死的少年,朱元璋被打动了,于是网开一面,将周琬父亲的死罪免除,改为戍边流放。
皇帝破天荒地给父亲免除死罪,按理说周琬应该是感恩戴德才对,可他却并非如此,因为他坚持认为父亲并没有犯法,因此,他再次向朱元璋求情,表示道:“戍边流放与斩首,都难逃一死,父亲死了,作为儿子还怎么活下去,还是以死来让父亲免于戍边流放吧!”
周琬得寸进尺,令朱元璋勃然大怒,怎么地?朕感于你的一片孝心,都已经免除你父亲死罪了,你还要变本加厉,没完了是吧?你要死,朕就成全你!大怒的朱元璋又重新将周琬抓起来,并押至市曹,准备即刻处斩。
可周琬接下来的反应更加令朱元璋始料未及,行刑当天,再次面对死亡的威胁,周琬依然毫无惧色,甚至还面露喜色!原来在周琬看来,如果自己和父亲同时被杀,那算死得其所,如果杀了自己而得以保存父亲,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不论什么结果,都对自己有利,焉能不笑?
朱元璋彻底被打动了!他彻底被眼前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的一片孝心所打动,当场就赦免了周琬父子,并亲笔题写“孝子周琬”四字赐予周琬,同时还授予周琬兵科给事中官职,兵科给事中虽然只是七品芝麻小官,但专门负责监督兵部尚书(正二品)、侍郎(正三品)等高级官员,只向皇帝负责,权力极大,这也说明他彻底赢得了皇帝的信任。
实际上,朱元璋之所以要特赦周琬父子,还授予周琬官职,正是周琬那感人肺腑的一片孝心感动了他,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深知一个人是否有孝心是衡量是否会对国家忠诚的基本标准的道理,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孝都做不到,要指望他对国家有多忠诚,明显是不现实的,他正是看到了周琬孝顺背后的忠诚,才破天荒地赦免了他们父子俩,要不然,估计父子俩都早就被拖出去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