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许多人都会觉得惊讶:宋居然与秦国一样采取了远交近攻?是的。他们不仅仅一样采取了远交近攻,而且跟秦国还有同一个祖宗。古代的秦国和赵国,都是源自于伯益;伯益的后代一支发展为秦国,另外一支发展为赵国。
而赵国之后就发展出了赵姓,所以,赵宋和秦国,算得上同根同源。大约是因为同根同源的原因,他们两个国家都选择了对外远交近攻。可是,两者的结果却迥然不同:秦国因为远交近攻而称霸天下,宋国因为远交近攻而两次亡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宋朝自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在武力上存在缺陷。这其实也是当时的情况所迫:一方面唐末以来的武将割据,使得赵匡胤不得不限制武将集团,避免宋朝发展成五代十国模式;另一方面,武将粗暴地治理社会,也使得当时的许多世家大族不满,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赚钱,也不希望继续这种模式。
所以,宋朝建立后一直在武力上不显赫。西北出现一个西夏,西夏压着宋朝打;北方出现一个辽国,辽国又压着宋朝打;再出现一个金国,金国又压着宋朝打;后面又出现一个蒙古,蒙古还是压着宋朝打。
面临这种时刻挨打的局面,宋朝人想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联合新兴势力,去对付旧的敌国。但尴尬就尴尬在,他们每次联合的新兴势力,都会成为新的敌人。而且,由于他们源源不断地扶持新兴势力,往往新的敌人比旧的敌人更加难对付,实力更强大。
比如,一开始的辽国,跟宋朝打也就是五五开的样子;后面的金国就不一样了,宋朝渐渐的胜少败多;等到蒙古出现时,宋朝就只能龟缩城中打防御战了。那么,为什么宋朝会搞成这样呢?明明人家秦国玩得很好,怎么到宋朝手里就变味了呢?
其实,宋朝之所以把远交近攻玩崩了,原因在于他们内部有着一批“神通广大”的“主和派”,他们总是在关键时刻,把宋朝的大好局面砸得干干净净。比如,靖康之变当中,其实金兵完全打不下东京城,而且宋徽宗也已经让老将种师道带着精兵前来救援了。
但是,就是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宋徽宗莫名其妙地退位,新即位的宋钦宗又莫名其妙的议和。等到老将种师道到来,主战派的力量强势了一些,主和派也不反对打仗,既然你们要打,那就打吧!
可是,种师道还没有准备好,宋军也完全不急着打,却突然有人背着种师道单独与金兵开战,然后打了一个大败仗。结果,一下子就把刚刚支愣起来的宋钦宗吓坏了,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急于求战再次变成了急于求和。
之后,在东京城尚有远超金兵实力的情况下,他和他父亲都莫名其妙地被金兵掳走。在远交近攻的具体事务当中,也有人故意操控。为什么宋朝的远交近攻搞不好呢?因为他们总是在一个关键节点上出问题。
即扶持新兴势力到能达成平衡的那个节点时,正常情况下应该赶紧停止对他的扶持,转而扶持敌对面,使得新旧两个对手互相削弱;但是,宋朝每次在这里出问题,要扶持就得把对方扶持成远超自己的敌人,最终自己吞下苦果。
这是宋朝皇帝太傻?显然不是,而是里面的“主和派”太过于神通广大,总是在关键的时刻横插一脚,把大好的局面砸个稀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