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3岁张居正乡试成绩优异,录取后却被划掉名字,主考:这是在救他

13岁张居正乡试成绩优异,录取后却被划掉名字,主考:这是在救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488 更新时间:2024/1/24 3:23:43

公元1537年也即明朝嘉靖十六年,主持湖北武昌乡试的湖广巡抚顾对一个考生进行了“特别关照”:他故意将那个优秀考生的优秀试卷从录取的最高名次上划掉,让他落榜。

奇怪的是,两人此前没有仇怨,甚至还是忘年交,相当赏识那个考生的学识与谈吐,那为什么他还要亲自出手让考生落榜?

13岁居正乡试成绩优异,录取后却被划掉名字,主考:这是在救他

看重他,所以打压他,这是什么道理?

很多老派的领导喜欢一个人想提拔他,反而很多时候是先疏远他,先把他调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什么?为了考验他是否能够承受挫折,湖广巡抚顾璘此举就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他的特别关照并不是提拔,也不是给他最好名次,而是让他落榜,让他遭受打击与挫折,而这个被他特别关照的人叫张居正,当时只有13岁。

在那次考试前两人是忘年交,考试中张居正的试卷非出彩,而考试后把张居正的名字从拟录取的名单中给删去了。考官对他此举非常不明白,但顾璘说张居正非同一般,但是13岁中举可谓年少成名,此时心性未定,过早进入官场必定沉沦于风花雪月、舞弄墨,不如趁他年龄还小,打压打压他,让他明白自己的渺小,如此方能真正的宝剑锋从磨砺出。

于是,那一届乡试结果公布,远近闻名的少年江陵才子张居正落榜,这让此前从来都是顺风顺水、心高气傲的他无法接受,在家里枯坐了整整一天,第二天茶不思饭不想,又过了几天,还是接受了现实。

他明白落第结果不能逆转,于是不再抱怨,也没有去找任人倾诉,很快重新作,埋头苦读,在几年后中举、进士、庶吉士,成为了翰林学子,几十年后成为一代名臣,主持了著名的张居正改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万事如意、顺风顺水,但是人生就像熬,火候不到会夹生,火候太过会烧焦,这火候就像人生挫折,没经历过的注定失之坚韧可口,而挺住的才能恰到好处。

故事不是直面挫折的人生道理,而是企业与个人的关系

事实上,在我看来以挫折磨练人生、打造坚韧品质并不是顾璘打压张居正这个故事的核心,其核心还在于:训练领导者接班人、个人自我成长。

第一:从训练领导者接班人的角度;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少年得志、一帆风顺无疑是人生最可怕的经历,没有遭遇人生滑铁卢就不会明白世态炎凉、人情暖,就不会对人性存在正确而深刻的认知,而对人性与社会法则没有认知,任何管理都会失之浅薄,最终失败,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在管理中如果爱憎分明,那么结果无非是绝大多数人都在表演对你的伪善。所以我们在现实中面对很多领导,你完全搞不懂他在想什么,他对你的态度是什么,喜怒不形于色莫过于此,爱憎自然也很难被人揣摩。同样的,作为管理者当然不能仅凭爱憎来管理,相对的公平原则是一个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础。

不论员工目前状态是高峰还是低谷,给他们三次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平台,谁都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应有的报酬与奖励,这才是管理者该做的。否则爱憎分明,必然会导致谄媚之风,这对一个公司绝对是危险的开始。就如在培养张居正这样一个领导者接班人,就是让他学会在压力下成长,学会在“不公平”的环境中坚持自我,百折不挠,因此成长。

第二:从个人成长的角度:

作为职业者我们很容易陷入“社会公平陷阱”,认为付出就会有回报,付出几十分就得到几十分的回报,可是实际上,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你在追求即时的、公平的回报,而你觉得那些付出少而回报多的人在此之前可能已经经历了极长时间的“不公平”,他们已经是先付出后回报。

说到底公平实际上具备一种时间维度,也许你能等来回报,也许最后什么都没有。

想要成大事既要跳出所谓的“公平陷阱”,也要经历成功时的花团花锦簇和失意时的众叛亲离,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洞察,深刻品味到那句“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的真谛,得意时的花团锦簇是因为你能给别人带来利益,失意时的众叛亲离是因为你无法再带给别人利益。

成功过,失意过,体会过人间百态才会对世界抱有真正的理解,才会变得冷静而睿智,宠辱不惊,身拥一身静气,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如此。

更多文章

  •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最天才的走得最早,最笨的却最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三大才子排名,明朝的湖北才子,江西吉安的明朝才子

    明朝年间江南有四个小孩,第一个5岁就过目不忘能读写,9岁能诗被称“神童”;第二个才华横溢,16岁高中解元;第三个天赋异禀,家中无藏书却自幼无所不通;第四个2岁不会说话走路、6岁站立不稳、9岁还口齿不清,一生9次乡试次次落榜而归。第一个祝枝山长大后书法一绝;第二个唐伯虎诗画一绝;第三个徐祯卿号称“诗冠

  • 朱元璋严刑峻法都治不了贪官,雍正想出3招,一举肃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铁腕治贪结果,朱元璋治贪的雷霆手段,雍正皇帝和朱元璋的共同点

    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时期,只要所贪污的白银数量超过60两,该官员就会遭到最严酷的惩罚:斩首示众,剥皮实草。而且朱元璋也允许百姓到京城去告状。洪武年间,凡是确定了贪污罪的官员,基本上没有人能活着从监狱里出来。朱元璋共执政31年,前前后后他共杀了5万多名贪官。但是,在如此令人胆寒的惩罚面前,朱元璋真的做

  • 袁崇焕:给我五千狼兵,三年收复辽东!为什么广西狼兵这么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袁崇焕狼兵,袁崇焕辽东战略,袁崇焕杀了辽东总兵

    那么,狼兵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狼兵,最早源于明朝中期,多存在于广西一带,一般为壮族的部族头目,也就是土司效力。为什么这些人被称为狼兵呢?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的壮族人被叫做“俍人”,后来人们慢慢地就把“俍兵”称为了“狼兵”。不过,大多数人的看法还是,这伙人打仗太猛了,如狼似虎,故名“狼

  • 假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活着,朱棣敢造反吗?估计他连理由都找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标死了朱棣痛哭,山河月明朱标拿鞭子抽朱棣,朱棣怕朱标吗

    朱标是一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比他那些兄弟要亲切得多。他10岁的时候被封为世子,当时咱们的老朱还只是吴王,一直到朱标生病去世,这整整27年,朱标的太子地位稳如泰山,不仅朱元璋悉心的教导他,而且还给他请了当时大儒宋濂做老师。对他的期望不可谓不高。到立朱标为太子的时候,给他安排了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这些

  • 朱元璋讨元檄文有多牛?千古雄文第一,百年之后仍有人引用其理念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伐元檄文,朱元璋讨伐元朝檄文名句,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解析

    孙中山一生做过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推翻清朝,而且他对清朝统治者显然是蔑视的,他认为他们就是“鞑虏”,这显然不是一种正确地处理民族之间矛盾的方法。孙中山是洪门的成员之一,位列双花红棍,而洪门的宗旨就是反清复明,留存汉族的文化。这个观点和我们要讲的故事是非常有关系的。孙中山曾经说过,中国有两次被外族灭国

  • 成吉思汗破城后,把五十万女俘虏分给手下,每个人分三个随意处置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成吉思汗60个俘虏,成吉思汗杀了多少俘虏,成吉思汗破城后的女人

    成吉思汗破城后,把五十万女俘虏分给手下,每个人分三个随意处置!一直以来,女人在战争中都是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弱势,他们不能上战场与敌人打仗,但战争若是失败了,被俘虏的女人下场往往却很惨。历史上成吉思汗西征时就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当时花剌子模国王与成吉思汗结成了友好关系,两国可互相通商,12

  • 明朝两位时间在位最长的皇帝,都不喜爱上朝,但为何国家依旧昌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两个不上朝的皇帝,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朝哪个皇帝几十年不上朝

    万历帝即明神宗朱翊均,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0岁即位,在位48年,前十年由于年幼,一直由内阁首府张居正辅佐主持朝纲,合力进行改革,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大为改善。万历十年他亲政后,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启得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其次是明世宗嘉靖皇帝,而两

  • 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后来去了哪里?时隔900年专家终于找到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西夏是11—13世纪我国历史上由党项人李元昊在我国西北部创建的一个政权。本名“大夏”,因地处西部宋人又称为“西夏”。后来被成吉思汗灭国,一共经历过十二位皇帝,享国一百九十六年。然而在西夏灭亡之后,党项人又去了哪里呢?现在的民族中怎么没有党项族呢?党项族崛起后,建立西夏,自称是鲜卑后代。《金史·西夏传

  • 刘伯温去世后,朱元璋听信谗言掘开他的棺木,露出6字让朱元璋腿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伯温死朱元璋痛哭流涕,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后悔没,刘伯温死后对朱元璋说的话

    刘伯温虽然死了,但是他依旧没有得到安宁,因为他有一本奇书。这本书叫《百战奇谋》。《百战奇谋》是刘伯温用一生心血写成的,上面记载着他的兵法,这本书朱元璋志在必得,如果落在别人手里就是一个心腹大患,但是朱元璋派去的人没有找到这本书。于是,朱元璋便命人挖出刘伯温的棺材。打开刘伯温的棺材后,众人就被吓了一跳

  • 朱元璋问和尚:朕也要跪下拜?主持凭1句话,保住全寺人的小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当上皇帝之后的朱元璋为了改善自己的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决定将在战争中受到损毁的寺庙都修葺改善。这一举措受到了很多百姓的认可和支持,朱元璋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在寺庙修完之后,朱元璋便在出巡的时候,进入了出巡路程中经过的一间寺庙。朱元璋突然又问道:“但是如果我没有下跪,难道不是对佛祖的不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