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这怎么办?当时“肉食者”就展开了讨论,一个办法是搞定粮食继续对峙,直到对方出现破绽,在一举歼灭;而另外一个办法则是主动出击,歼灭或者击退秦军。身经百战的廉颇虽然没有办法击退秦军,但白起的秦军也没能彻底打败赵军。这时候,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认为廉颇是在逃避战争。
[var1]
早就想把廉颇换下来的赵孝成王又听民间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当时能战国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其中还有一名为“李牧”的大将,不过李牧在遥远的雁门郡;因此赵王立马脱了廉颇的军装,奉命赵拓为主帅。但谁也没有想到,赵拓一上阵就节节败退,根本不是白起的对手。白起用计谋彻底断了赵军的粮草,在长平大获全胜。
[var1]
根据史书记载,赵军的赵拓根本不会领兵打仗,只会死搬兵书上的条文,甚至在大敌兵临城下时还翻阅兵书,试图找出破解之法。因此,后人对赵拓的评价都是“纸上谈兵”。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是没有纸的,当时的书籍是竹简,纸张是西汉时期才发明的,晋朝之后才开始成为书写材料,一辈子都没见过纸的赵拓为何会被后世冤枉“纸上谈兵”呢?
[var1]
事实上,纸上谈兵这个词语不是出自战国的任何一部史书,也不是西汉时期的《史记》,而是近代的《上下五千年》一书;这部书是一部讲述了中国的实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的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中的第40的题目便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也正是这一部书籍被广泛流传后,世人便将“纸上谈兵”与赵拓结合起来,也就使得世人真的以为历史上所有人对赵拓的评价都是“纸上谈兵”。
[var1]
“纸上谈兵”一词语只是赵拓照搬兵书的引申词语,不过这并非是后世冤枉赵拓“纸上谈兵”。根据史书记载,其父亲赵奢就曾评价赵拓“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奢都不看好儿子,说明赵拓在军事本领和战神白起以及廉颇等人的差距太大了,不是翻阅兵书能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