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以及隋唐时期蚕桑事业发展迅速,那么其以关中为中心如何发展

秦国以及隋唐时期蚕桑事业发展迅速,那么其以关中为中心如何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552 更新时间:2024/2/17 12:47:17

秦国和西周一样,都是以关中为徽辅重地的,这就对于在当地推行蚕桑事业有了很大的方便。后来两汉和隋唐都追袭周秦的遗规,建都于关中,就蚕桑事业说来,这是有积极的意义的。首先是引起朝廷对这方面的注意,西汉诸帝的诏令中,常常把发展蚕桑事业和种植五谷相提并论(《汉书》五《景帝纪》,七《昭帝纪》,十《成帝纪》)。唐朝朝廷也曾经规定过民间田土种植桑株的妆目(《旧唐书》十五《宪宗纪》)。

这些都是一般的公文,说不上它的效果如何。不过钱铺所在地总会多少顾全一些面目,不至于完全放在一边。其次,这些统治者固然可以从全国各地征集绞罗绸缎,在都城之中也设有纺织的机构,就近制作。汉时就有东西织室(《汉书》十九《百官公卿表》),唐时也有织染署(《新唐书》四十八《百官志》),名称虽然不同,职掌并无很大的差异。这些官家的手工业对于当地的纺织技术也许会有一定的影响,

这一时期蚕桑事业的经营范围和西周那时已经有些不同。前面说过,象《七月》诗中所说的养蚕的人分明都是农家妇女,王后固然也要养蚕,只是装模作样而已。到了西汉,就不是如此。司马迁的外孙杨挥就曾经亲身率领妻子,努力耕桑(《汉书》六十六《杨称传》)。

杨浑是一位有罪废弃的官吏,这样的行径还可以说是闭户韬晦,不得不尔。可是身居大司马的张安世,却是更进了一步。大司马总领枢机,比丞相还要尊贵一些。这位球为公侯的大臣,他的夫人竟然自己纺绩,他有七百名家憧,都有手技作业(《汉书》五十九《张安世传》)。这些家憧究竟作些什么事情,已经不可具知。不过夫人都在纺绩,家憧之中就难说没有相当多的人数不在夫人的指导下,从事相同的工作。象张安世这样的人物,绝对不是在那里沽名钓誉,而是在追求经济上的实惠。

在对于人民作一般剥削之外,还斤斤贪求更多的收益.司马迁不是早已说过,通都大邑能有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其收入可以和千乘之家相比拟(《史记》一二九《货度列传》)。张安世的家中是很富足的,这是靠着他的体碌收入,也是靠着他夫妇两人都不放松剥削。

隋唐时象张安世这样的人好象是少了,也许他们另有生财之道,不屑在尺寸方面计较。不过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位位尊势重的人物,却也“犹须务衣食,未免事农桑”(《白氏长庆集》十五《渭村退居寄札部崔伶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是不是这时经营蚕桑事业的地区比以前有些扩展呢?蚕桑事业也比以前更为充实呢?答复应该是肯定的。两汉魏晋时期的一些文学家,描述关中的景色,不是说“桑麻铺芬”(《后汉书》七十上《班固传》),就是说“桑麻条畅”(《后汉书》《文苑.性笃传》又《晋书》五十五《潘岳传》),好象是十分笼统的。

这些东西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正说明不是少数的出产。这里略举些例子作为说明,关中在两汉之际及其以后的一些时期,是曾经饱受摧残的。十六国的起伏更使关中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虽然如此,关中的桑树还是很多的。东汉末年,献帝迁都民安,恰逢大早,真是天灾人祸,甚至人们相食咦,这时正好桑夏生葚,讥民才得获食(《后汉仔》九《献帝纪》)。后来到待秦末年,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晋书》一五《符坚载记》)。

虽然是些荒乱的年月,却还有若干地方官史在这里劝课农桑,使已遭受残破的局面能修得到部分的恢复:曹魏时的颜斐(《三国志.魏志》十六《魂略》),西晋时的司马狡(《晋一》三十八《扶风王映传》)和范髻(gui音鬼)十《范眷传》)等在这方面都曾著有成绩。前秦统治者符坚,戊马半生,却一也没有放松了这一点。(《晋书》一三《守坚载记》)。直到北周时,苏绰为政,还注意到利用三农之隙及阴雨之暇,教人种桑植果。当然广大的农民在兵荒马乱的空隙里,努力保持田园,才能使旧有的基础得到维护,而不至于失坠。

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因素,到了隋唐统一的时期,关中的蚕桑事业才能够在旧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首先是这时长安附近种植的桑树就已经不是少数。唐时多诗人,郊野的桑园往往成为他归脉物言志的对象。长安城外本来就有一些采桑路,诗人就以它和邻近的垂杨道相媲美衬份拴唐诗(《骆宾王诗》《带京篇》)。

可以想见,缕缕垂杨,迎风飘摆。丛丛柔桑,向日茁茂,怎能不引得米往游人徘徊流连、注目凝视呢?长安城北的渭川,一片麦田,望之无垠,田间垄畔,荣株成行:每当麦苗秀发,桑叶稀少的时候,可以想到,正是桑事忙碌的光景(《王右丛集》四《川田家》)。长安城南,韦杜诸曲,朝贵园墅,连绵不断。可是经营蚕桑事业的也还是大有人在(《杜工诗集》一《曲江二章》)。可以想见:桑林与园卉互相掩映,刊是一番风味。沿渭河而下,两岸村邑,桑树相望,“鸟鸣桑椎熟,天晴蚕诉簇”(《自氏味庆集》一十《盂逻思猫村旧居寄舍弟》),正是田家本米的景色。

这里应该提到一个问题。唐朝朝廷向人民征收的庸调,一般都是用布帛缴纳的。关中各地当然也不例外。按当时的规定,京兆府(治所在今西安市)及同(治所在大荔县)、华(治所在今华县)、岐(治所在今风翔县)诸州是缴纳锦帛的(《唐六典》三《户部》及《新唐书》二十七《地理志》)。当地既有蚕桑事业,这样的安排也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到了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朝廷颁布了一条诏谕,说是关辅既寡蚕桑,所纳庸调,可以改为米粟,河南、河北等处州县,则改纳绵绢(《唐大谧令集》)。

按之当时情形,黄河下游各外声产的丝织品,不管论质论量,都居全国的首位,全部负担朝廷的需要也是力所能及。话虽如此,关辅的丝织品,在质和量方面是不是就退居到无足轻重的位置,却还是有待于商榷的。关于当时关辅丝织品的种类和素质,当另作讨论,这里暂时按下不说,至于所产的丝织品的数量:当时没有保留下数字,也难作具体的说明。

不过当时诗人所歌诵的诗篇中大体可以看出,长安及其附近各地,到处桑株蔽野,绝不是寡于蚕桑的地方。如果说诗人们所说的有时不免夸大,难于为凭,则朝廷中另外一些文告,还可以比照证明。就在开元以后不远的元和年间,曾经两次颁布折纳两税的命令,元和六年,还规定以粟、麦、丝、绢折纳,元和十一年,就改成以缎、缉、细、丝绵折纳(《册府元龟》《邦计部·赋税》二)。

前后为时未几,为什么就矛盾若此,统治阶级经常善于玩弄花样,向人民进行剥削,这前后不同的文告未必就没有这样的企图。开元末年,唐朝富廷的落后面貌已经逐渐暴露,他们不计物力的维艰,只图尽量享受,黄河下游各地丝织品的质量较好,服用在身,赏心悦目,也许就是颁布这条簌令的目的。

如果说是关辅蚕桑真的不多,则元和年间的两道诏谕,就地征纳,岂不是自讨苦吃?其实在封建找会里,民间不论什么事情会受到阻碍和打击的,蚕桑业何尝能是例外?安史之乱时,回讫军人因为曾经为唐朝立下一些汗马功劳,因就跋雇难制,人民随着吃尽苦头。

杜甫曾经写过“田家最恐银,麦倒桑技折”(《杜工部诗集》二《留花门;),就指的是这祥的事情。如果说这是暂时的折磨,则白居易的《杜陵臾》一诗所写的应该不是偶然的事例,这首诗明明指出:“急敛暴征求考课,典采卖地纳官租”(《白氏长庆集》《秦中吟》十首中《重赋》一首,所咏的也相仿佛)。这样的遭遇应该不仅仅杜陵臾这州位老人吧!若是把这些情形都算计在一起,关辅的蚕桑可能是不会太少的。至于能不能满足统治阶级赋敛的要求,那倒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在此以外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研究。北魏孝文帝时曾颁布过一补赋税制度,规定人民缴纳户调的物品种类。根据规定,有的地区缴纳绵、绢及丝,有的地方则以麻布充税。陕西在当时是两者皆有。雍(治所在今西安市)、华(治所在今华截)及歧(治所在今风翔县)三州所属郡县绝大部钱都是缴纳绵、绢及丝的。另有连芍(在今蒲城县南)、宁夷(在今礼泉县东北)、三原(在今三原县北)、云阳(在今三原县西)、同官、(今铜川市)、宜君(在今宜君县西),夏阳(在今韩城县南)诸县是以麻布充税的(《魏书》一《食货志》)。

规定的这样具体应该是实际的情况。如果以此和唐时期比较,其间的差异是很显然的。北魏连芍县于唐时为下邦县,宁夷县改为礼泉县,其他三原、云隅、铜官、宜君诸县变动不大,只是分别隶属于京兆府和华州。如前所说,唐时这些府州都是缴纳绵绢的,是这此县邑到唐时可能都已有了蚕桑事业了。

白居易曾居于下郊,其《寄内诗》中写有这样的句子:“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白氏长庆集》十四)。若不是当地桑树很多,养蚕人众,白氏怎能向他的夫人率尔说出这样离别前后的景色?宋人袁灼有《移任云阳诗》,这位地方官吏到云阳的时候,就看到“有圃皆水竹,无地不桑麻”(乾隆《西安府志》》六十九《艺文》)。

这样的桑林可能是唐朝以来旧有的。同官、宜君两县,地域相北,与渭河沿岸诸县可能不完全一样。不过唐朝朝廷在那里徽收绵绢,也许不是绝对脱离实际的。杜甫有《北征》一诗,是他由凤翔返回鄜州(今富县)作的(《杜工部诗集》二)。

据诗中所说,他的北征路程是由风翔北过岎郊(今彬县境)渡径河,再达到鄜州的。诗中说:“坡陀望鄜踌,岩谷互出没”,这是已经快要到鄜州城了。就在这时,他写出“鸥特鸣黄桑,野鼠拱乱穴”的句子。显然鄜州也可能有蚕桑事业的。鄜州在宜君之北,而宜君又在同官之北,唐朝朝廷列宜君、同官于缴纳棉、绢的地区,也许不为无因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科举制度有多重要?隋炀帝武则天各取所需,雍正最需要科举的帮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则天大开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武则天对科举制度有哪些创新,武则天唐太宗对科举制度的贡献

    这是他登基以后第一次举办科举,所以他格外重视这次的开科取士。可就是这第一次科举还出了泄题的大案,为此雍正连大学士张廷玉的弟弟都给杀了,差点还波及到了他自己的儿子。那么雍正为啥这么在意这次科举呢?这次科举的意义是什么?01雍正初登大宝,地位不稳的情况下,开科取士和减轻赋税一样重要。在历史上,对老百姓最

  • 被人骂了怎么办?唐朝高僧教你一个做法,最后憋屈的是别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高僧提醒世人的一段话,唐朝的高僧有多厉害,唐朝高僧真实故事

    寒山问僧人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骗我、贱我,如何处之?”拾得回答:“只需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或许以俗世的角度看,这个境界有点高啊,别人辱骂我,我还要忍他让他,等着他因果报应,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事儿啊?还有人会认

  •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有多惨?不仅失去杨贵妃,生活处处被人限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玄宗和杨贵妃安史之乱,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小说,杨贵妃秘史唐玄宗与杨玉环视频

    究其根本,这场战乱是因唐玄宗专宠杨贵妃而不理朝政,从而引起的朝野上下的不满,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既可恨又可悲。身为一国之君,竟然将自己心爱的女子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更可怜的是这件事彻底将玄宗从高高在上的王者宝座给拉了下来,而他之后的生活过的也是相当凄惨。当时唐玄宗一直往成都方向逃跑,没想到在他到达成都的

  • 这位女子44岁才嫁人,生下千古一帝,一生传奇不输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生下千古一帝的女人,44岁女子生下千古一帝,14岁入宫的千古一帝

    武则天的母亲杨牡丹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中,那个时候隋朝还没有灭亡,杨牡丹的父亲便是隋朝的宰相,所以说她的身份地位也是很高的。从小杨牡丹就不喜欢干女子都会的缝纫绣花,对于诗书十分的热爱,所以说从小就是很有才华的女人,堪称才女。杨牡丹最最喜欢的还是孙子兵法,也正是因为这个喜好,杨牡丹一直是比较有谋略的,从她

  • 秦琼病了12年,李世民派人为其治病,可为何太医刚走他就把药倒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琼死时李世民的反应,李世民派人给秦琼看病,李世民救秦琼全过程

    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一生的污点,在当时那个以孝为重的封建社会,唐太宗的举动无疑是逆时代而为,是与全天在的百姓对抗。在玄武门之变中,有个至关重要的将领,那就是秦琼,其帮助李世民顺利登基,然而在李世民登基之后,秦琼却告病12年,李世民派人给其送药慰问,然而每次太医刚走,秦琼就命人把药倒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此人是唐朝功臣,却有500个干儿子,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将其斩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唯一一个被李世民处死的功臣,李世民手下十大功臣,因谋反被李世民杀的功臣

    除了这件事外,张亮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还非常没本事。当年在征战高句丽的时候,原本是让他去攻城。结果竟然受到了敌人突袭。张亮一时间惊慌的不知该如何应对,于是,他干脆坐在躺椅上啥都不干,也不指挥,一句话也不说。手下的人看到自己的将领如此有气魄,竟然信心大增,竟一鼓作气将这一仗,活生生给打赢了。于是

  • 唐代女诗人之首:才貌双绝,十六岁成为营妓,却以道袍了却余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道袍美女,唐代4大杰出女诗人,唐代八大才女诗句

    导读:众所周知,由于唐朝经济空前繁荣,政治稳定统一,统治者清明爱才再加之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诗歌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而这一时期也是才子辈出的黄金时期,关于唐诗,其实除了我们熟知的白居易李白杜甫杜牧等男诗人外,据专家考证的在这两百多年间出现的女诗人也多达200多位。在这众多才女中,能够被称为诗坛耀眼

  • 她祖上三代为官,与武则天深交23年,制霸文坛数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千古风流人物武则天,史上最狠毒的女人武则天,历史上谁和武则天齐名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上官婉儿放在现代可以说是妥妥的官二代,祖上三代皆是官员,因其祖父上官仪替唐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则天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发配到掖廷。在掖廷为奴期间,上官婉儿的母亲仍是悉心培养自己的女儿,督促她熟读诗书,长大后的上官婉儿不仅能吟诗着文

  • 唐朝诡事录:卢凌风是公主的私生子!历史上太平公主有几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卢凌风,唐朝诡事录卢凌风身世多厉害,唐太平公主有个姓卢的儿子吗

    志怪单元探险玄幻剧《唐朝诡事录》在宏伟的参天楼后落下帷幕,故事以苏无名和卢凌风探险事件为主线,但隐藏线是皇帝、太子和长公主的皇权之争,也反映了皇室的各种内幕。卢凌风是长公主的私生子!卢凌风是范阳卢氏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也是坚定的李唐支持者和太子心腹。在他的记忆中,父母都去世了,大女儿是杀害父母的犯人

  • 魏征投靠李世民,这是背叛了李建成吗?在他眼里良臣和忠臣不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魏征为什么投靠李建成,魏征 李建成,魏征死后李世民怎么评价的

    魏征最初是辅佐太子李建成的,在玄武门之变爆发以后,魏征成为了李世民的臣子。那么是不是说魏征在这个时候背叛了李建成呢?当然是,不过魏征背叛李建成的方法比较高明,高明到没有任何人觉得他丢失了气节。为什么会有如此出彩的操作呢?我们先来看看魏征是怎么操作的。01魏征只愿做良臣,不愿做忠臣。很多人不太了解,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