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帝王之位就如此吃香?就拿九子夺嫡来说,其中无论是八爷还是四爷,或者是十四爷和十三爷,在政治上都有着自己的一方谋划。虽然最后的胜利者是四爷,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其中任何一个人当了帝王,其实地方也不会差到哪里。但是从雍正登基之时的作为来看,皇帝确实是没有那么好当。
因为康熙晚年,库银短缺,再加上出现了吏治腐败的情况,所以雍正上位之时便是变化吏治,增加存银。从雍正在朝政已经其他杂事之上的安排来看,雍正只有四个小时是私人时间,其他时间都一心扑在了朝政之上。所以如此看来,帝王并非是如此简单,仅仅是享受着万人之上的荣耀,与此同时是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来复兴这个江山。
自然便有疑问,从康熙的皇子的行事作风来看,对于地方还是存在一定的抱负。所以上位之后,可能在地方朝政之上不如雍正一般殚精竭虑,但是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当皇帝都是一个苦差事,倒不如在清朝当一个王爷,但是为何皇子们不选择这一个?
清朝王爷逍不逍遥倒是不好说,但是明朝的王爷一定是最逍遥的。朱元璋是小时候穷怕了,自然在建朝之后对于皇子以及公主的未来、子孙的未来便有了考虑,这其中一项便是地方供养。也就是皇子可以不用做事,便有银两可拿。而且朱元璋之时已经开始了对2023权力的集中管制,所以王爷们分权自然是不可能的。而且为了防止王爷们在京中做大自己的权利,或者是结交党羽,王爷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得去藩地待着,没有圣旨是不能入京的。在这里王爷本身便失去了一定的权利,便成了一个闲散人员,听起来是挺逍遥,而且也符合不醉心于权利的人。
但是相比之下,清朝王爷的命运就悲惨多。清朝的王爷直至离去都得在京城之中待着,这样定下来的规矩防止王爷在朝廷看不到的眼睛中招兵买马,从而有力造反之心。在皇城之下生活的王爷,一举一动自然是被有心之人注视,自然是不敢做一些违法之事。而且清朝王爷的俸禄,其实和在朝为官是相同的,都是按照爵位的高低来领取相应的俸禄。其次王爷金钱的来源,便是自己名下的一些庄园或者是铺子的利润,再来就是朝廷的赏赐。
王爷们乃是贵族,贵族的花销并非是常人所能追赶的,所以这些银两其实是勉强可以维持一个府中的开销。而这也导致了康熙晚年的存银,因为王爷们家中无法周旋,自然是需要从国库之中借钱,最后导致国库空虚。同时清朝的爵位继承制度,其实和汉武帝的推恩令相似,皆是要靠自己考取相应的功名。清朝可以世袭爵位的其实仅仅有那么几位,其中便有十三爷胤祥。而其他没有特殊功劳的王爷,其世子被封为郡王,至于其他子女只能靠自己捞取自己的名声。
同时即使是贵为皇子,康熙朝也无法获得王爷的称号。康熙之时没有被册封的人时大有所在,其中参与九子夺嫡的八阿哥一直到康熙离去之时也只是个贝勒。其实这也要归因于母族,八阿哥生母乃是洗衣女,自然是不得皇帝喜欢。而如果一个皇子连王都没有当上,自然是将来升迁无望,而同时根据俸禄来说,普通官职是难以养家糊口,这日子过得是紧巴巴!
所以来看,清朝的皇子并不逍遥,甚至还有随时顶着帝王雷霆的可能。因此这个王爷当得一点也不威风,既然如此倒不如去争上一把。
康熙的太子胤礽乃是清朝史上第一位被记录在册的皇太子,而且因为生母孝诚仁皇后身份的尊贵,从她肚子里出来的太子自然是备受宠爱,同时皇后生产之时难产离去,只留下婴儿胤礽。虽然康熙将朝政逐渐交到太子手中,但是奈何太子不争气,经历两废两立,康熙终于狠下心来幽禁。
本来太子就是名正言顺的继承者,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其他皇子们自然是没有其他心思,只能是安心做事。但是随着太子被废,自然是有一个大好的空缺。在权利以及金钱面前,渴望乃是人之常情,这其中肯定是要分手王爷的职位改为帝王的宝座。
而且帝王家无情,要想所有的皇子好好相处,根本是不可能的。就拿雍正上位之时,开始逐渐清洗八爷党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按照这样的逻辑来推论,若是在帝王登基之前与其有矛盾冲突,自己这职位必定是坐不久的,若是只是简单的降职这倒没什么,最为主要的是幽禁或者是其他更为残酷的刑罚,而且很容易祸及家人。
帝王确实是不好当,而且若是想要成为一个明智的君主,其中的思量更是繁多。虽然当一个闲散王爷不错,就比如说皇三子。在康熙之时,因为与太子联系亲密,得到了康熙的宠爱。但是随着太子经历两立两废,皇三子的职位高低也是随之而上下波动。而雍正登基之后,因为他与太子的联系被赐予为康熙守陵。而在十三爷胤祥离去之后,因为发牢演技被雍正幽禁至伤。可见,即使是做一个闲散王爷,不参与夺嫡,最后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所以自然是要做帝王而不是王爷。
所以综合来看,帝王对于皇家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虽然处理朝政之事苦一点、累一点,但是也好比每日头上悬着一把刀过日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