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管仲这几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管仲这几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777 更新时间:2024/1/17 22:09:33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一段极分裂的时期,群雄相争、四分五裂,最著名的还属“春秋五霸”,但春秋时期同样也是我们历史上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各家思想百花绽放,儒、道、法、墨各个学派各执己见,对我们思想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var1]

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于是诞生了很多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争相绽放,在我们历史上形成了一幅璀璨的文化画卷。

而这幅画卷上,定然少不了管仲的身影。

管仲是谁?

管仲,名夷吾,字仲,是我们历史上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先秦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各诸侯国纷争不断的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称霸,任为齐国相国。

在此期间,他辅佐齐桓公合诸侯、成霸业,富国强民、经世治国,可以说齐桓公能够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少不了管仲的功劳。

[var1]

历史上对于管仲的评价很高,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又被后人誉为“法家先躯”,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诸葛长青对管仲的评价也极高,他总结了管仲治国谋略的三个重点,分别阐述了管仲在齐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总结其对于造福民众提出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容易治理地方,百姓贫穷则不易治。

诸葛长青还对管仲的外交谋略进行总结,其中的智慧是:“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意思是用利益互相拘束、以信任互相结盟,用武力对外展示国力,震慑诸侯。这其中的智慧在当时让齐国成为大国、强国,并辅助齐桓公成为了五霸之首。

[var1]

那么管仲到底有多厉害以至于后世对其评价如此之高?看看下面这几条管仲的治国谋略和经济计谋就明白了。

首先,富国强民的治国谋略。治国先富民,这是自古以来都不变的治国之道。管仲在齐国执政期间,利用齐国的临海优势,大力发展经济。疏通物流,通过捕鱼和煮盐进行经济流通,让百姓富裕起来。

而且齐国土地适合耕种,于是管仲大力发展农业,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为了让百姓积极耕种、发展农业,管仲对于在农业上有贡献的人给予奖励,这种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齐国农业得到飞速发展。

同时,管仲鼓励百姓进行经商,鼓励他们进行鱼、盐的生产,抓住齐国这两大经济命脉,齐国的国库源源不断有经济来源,很快便成为春秋时期最富有的地方。

[var1]

其次,政治上采用顺应民心、礼法并用的治国之道。有句人人都知道的老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社会上民心的新的性。民心所向,胜之所在,大道可成。

管仲执政期间,对齐国的政治方面也有所贡献。首先,他强调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百姓心中树立高大的君主形象;

之后管仲在齐国设立法度,立法治国、完善法度,设立了赏罚分明的制度,并且强调执法的时候要做到公正无私,上到天子下到百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是这样的法规,使得齐国百姓尊法守法,地方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var1]

最后,组建军队。政治、经济方面稳定下来后,最主要的就是地方的军事。在春秋那个混乱的时代,地方的军事力量成为最有力量的话语权。

管仲执政期间发展齐国的军事力量,对外联合各国诸侯扩大势力,对内组建军队,发展国力。

经过管仲的谋略,齐国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大国。

以上是管仲在齐国执政期间的治国谋略,那么对外时,管仲又有何计谋呢?有人评价说管仲最会看人心,把人性和人心看得透彻,才能不动一兵一卒就让各个诸侯国归顺,下面看看管仲降服其他诸侯国采取的计谋。

[var1]

服帛降鲁梁。管仲在齐国执政期间富国强民,使齐国成为经济大国,国力强盛后,管仲觉得时机时尚,于是开始朝外试探他的刀锋——于是他拿鲁梁开刀,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服帛降鲁梁”。

这个故事是说当时齐桓公觉得鲁梁的位置很新的,于是想要拿下鲁梁,问管仲该如何做,管仲就结合鲁梁的国情,说他们地方日常生活里有一个丝织品叫“绨”,可以做成绨服穿,于是管仲建议齐桓公穿绨服。

当时的齐国已经在百姓心中根植了君主形象,管仲让齐桓公率先穿绨服,并下令让百姓也都跟着穿绨服,这样齐国上下都穿绨服。

同时管仲还让齐桓公下令不许百姓自己织绨,因此只能从鲁梁购买绨,这样鲁梁的百姓看见有利可图,就会放下其他的生产全面织绨,那么他们的农业一定会落后。

[var1]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分析,立马就采取行动,命人给自己制作了一身绨服,并下令让百姓也穿,齐国上下都穿上绨服,导致绨的价格上升,这对于鲁梁来说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百姓们见钱眼开,怎会轻易放走这一块肥肉。

于是管仲就与鲁梁交涉,让他们织绨三千,就给黄金三百斤,如果织绨三万,就给黄金三千金。

[var1]

于是鲁梁百姓都争相织绨,忽略农业生产,经济上来了,地方有钱就可以从外面卖粮食。这样的局面维持了十三个月,管仲就派人去鲁梁考察情况,发现时机时尚后,就让齐桓公改成穿帛服,而且断了从鲁梁进口绨服的举动,并且还不给鲁梁出口粮食。

鲁梁这时候才发现问题,但为时已晚,地方经济强盛却粮食亏空,军事后退,且短时间内也无法恢复到以前的农业生产水平,鲁梁顿时进入困窘之地。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饥荒后,鲁梁终于耐不住饥饿归顺了齐国。

[var1]

这就是“服帛降鲁梁”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管仲的经济智慧,他抓住“天下熙熙为利而往”的人性,利用“抬高物价、有利可图”的经济谋略,击垮了鲁梁的生态平衡,逼迫鲁梁进入困境最后归顺。

除了“服帛降鲁梁”的故事,还有著名的“买鹿制楚”。当时齐国作为最大的诸侯国,国力已经非常强盛,但与之对立的楚国也不容小觑。

齐桓公想要制服楚国,但当时齐楚两国的国力相当,如果发动战争必定生民涂炭、两败俱伤,于是齐桓公向管仲请教方法。

有了不动一兵一卒就让鲁梁归服的先例,管仲这次在心里也有了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楚国的想法。

[var1]

这次管仲对齐桓公说:“你派人去楚国买鹿。”鹿在当时的齐国境内十分罕见,只有楚国有,齐桓公对管仲的谋略十分信任,于是就派了一部分商人去楚国。

这批商人到达楚国后,管仲就让他们在楚国的境内四处宣扬“齐桓公爱吃鹿肉,重金求购”的消息。楚国人对于鹿只是作为捕猎的猎物,用来填饱肚子,因此不够重视,在听到齐桓公要重金求购的消息后,不禁利从心起,商人们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有利可图的机会,立马开始四处求鹿。

在听到齐桓公来楚国买鹿的消息后,对此不以为意,觉得金钱才是地方和人民赖以生存的事物,而鹿不过是禽兽而已,楚国境内那么多鹿,齐桓公喜欢就让他拿金钱来换,这样我们还能发展经济。于是楚王就下令让百姓都去捕捉活鹿,并卖给齐国发展经济。

[var1]

这一消息很快就在楚国各个地方流传开来,接着鹿的价格就开始疯涨,楚国上下都奔着利益而去,农民不再耕农,商人不再经商,都跑去荒郊野外捕捉活鹿,这时候楚王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沉浸在“齐国以钱换鹿”的喜悦里。

这个时候,齐国和楚国的局势在悄悄变化,楚国通过活鹿赚到了钱,而忽略了粮食的减少,等楚国意识到要挨饿后,才着急忙慌地从四处买米。

[var1]

但管仲对此早已经有了计谋,他封锁了楚国的边境,不让楚国买到米粮,米价一时疯涨,但米粮都被齐国截断,楚王这才意识到这是一场阴谋。

楚国国库亏空,粮食残缺,百姓们挨饿,颠沛流离,不同意挨饿的流民都纷纷跑去齐国,楚国人口减少、经济、农业衰退,这样的情形又如何发展国力,可谓是一副萧条景象。

三年后,楚国不堪重负,终于归服了齐国。

由此可以看出管仲对制服楚国的深谋远虑,他看出楚国的优势和劣势,利用人性对金钱的向往进行谋略,最终没有发动战争就将楚国拿下。

这个事发与上面的“服帛降鲁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人们趋势利益的心态,击垮对方国,只是这样每一次谋略,齐国都要花费很大一笔费用。

管仲对待这些事情都是经过了各方面的观察,结合每个地方不同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虽然原理都一样,但其实这样的计谋需要长时间的谋划,而且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能够根据实况情况进行调整。

[var1]

除了这两个有名的事发, 管仲的衡山之谋也十分出名。管仲不费一兵一卒打败其他诸侯国的事发还有拿下衡山这一例。当时衡山国的兵器技术十分精进,齐桓公就请教管仲如何打败衡山。

管仲说,衡山兵器进步,如果发动战争肯定会费力不小,因此还是要智取。根据以往经验,管仲这次就让人去购买衡山的兵器,再以高价卖出去。

齐国这样做之后,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也都去衡山购买兵器再高价卖出,购买的人多了,就让商人看到了暴利的契机,于是衡山的王就下令把兵器价格提高了十倍。这样的暴利在老百姓眼里那跟天上掉钱捡钱有什么区别,于是百姓都纷纷跑去生产兵器。

在这期间,齐国在不停地收购粮食,管仲让人去别国用低价购入粮食,高价出给齐国,其他国看见这其中也有利可图,于是都来齐国卖粮食。

经过了一段时间后,管仲看时机时尚,就跟衡山断了联系,与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攻占衡山。

衡山的兵器和粮食都双双亏空,根本没有国力继续抗衡,不得不投降屈服。

结语:

管仲用自己的经商才能和经济才能,抓住了百姓图利的心理,以及”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原理,才能够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连着用同样的方法原理灭掉其他诸侯国,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同时也能看到人性。

这告诉我们,人们一定不能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长远的发展,楚国、鲁梁和衡山的失败事发都是因为他们的国主贪图眼前的经济暴利,而忽视了这样做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危害,因此治理地方需要掌握平衡,一定要放远目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万国来朝,兼容并包,唐朝究竟有多开放?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开的最娇艳的那朵牡丹花,是中国古代著名朝代之一。它在华夏民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直至今日,仍旧有许多海外华人将自己称之为唐人。唐朝又被称之为盛唐,唐朝最为强盛之时,缔造了万国来朝拜的空前盛况,大唐王朝之所以如此之繁盛,就是因为他足够开放,兼容并蓄。它的开放既体现在思想文风的开

  • 盘点古代的4大盛世,汉武盛世上榜,最后一个议论纷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汉武盛世,汉朝初期,中原大地饱经战乱,国力孱弱,经过几个皇帝的休养生息之策后,汉武帝时期,汉朝达到极盛。在经济方面,汉武帝采取重农抑商、统一货币、官营盐铁等政策,在社会发展上,汉武帝时期,国家的财产和粮食都相当充足,百姓也安居乐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汉武帝后期时汉朝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开元盛世,在

  • 脏唐的唐朝到底有多脏 唐朝脏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的魅力在哪里,唐朝灭亡后思念唐朝的句子,唐朝为何被称为脏唐

    民间一直流传着“脏唐乱宋”的说法,唐朝作为一个强盛的王朝,唐朝脏在什么地方?又到底有多脏呢?其实这个脏时代引号的脏,所指的不是环境,指的是道德伦理,鉴于皇室生活极度混乱, 男女关系又有悖于道德伦理,所以才有了这种说法。说起这件事情,还得从李世民说起,历史上夺权的人那么多,但李世民做皇帝后,却娶了自己

  • 历史上,杨贵妃真的死在马嵬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是不是死在马嵬坡?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于范阳起兵谋反,后世称为“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安禄山的军队直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逃往四川蜀地(杨国忠的地盘)。唐玄宗等人一路西行到达马嵬坡,在马嵬坡禁军发生兵变。以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围住了杨贵妃歇息的驿站,杀死了杨国忠和杨氏族人,杨国忠

  • 东吴大族顾氏的盘根错节,一文读懂叱咤三百年的顾氏家族如何起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顾氏三兄弟,香港顾氏家族,亚瑟王骂顾氏

    作者:正聊三国作者XXY东吴篇第十二章:东吴大族顾氏的盘根错节,一文读懂叱咤三百年的顾氏家族如何起家顾雍是孙权用的最“趁手”的丞相之一,除了他政绩卓越之外,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顾雍已然成为江东世族代表之一,最终形成一个累朝显赫数百年的超级大族。今天我们从顾雍开始,捋一捋他到东晋时期的后代情况。第一代

  •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繁荣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从西晋惠帝元康(291—299)末年开始,直到南朝宋明帝泰始(465—471)中的160多年间,先后掀起过七次北民南下的浪潮。司马睿移镇江南时,北方大量流民随之过江,仅琅邪人就有1000余户。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地区被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南下流民为数更多。东晋成帝在位时期,由苏峻、祖约之乱引起外患,北

  • 关羽一生看得起几人?2兄弟2名将,诸葛亮都没能入他的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对关羽来说,世俗人他看不上眼,朝臣无可畏惧,对霸主曹操也不屑一顾,让他看得起的人屈指可数。纵观大将关羽的一生,数来数去也只有4个人备受关羽敬佩, 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竟不在其中。关羽其人一直以来,世人在评价关羽时都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度,一部分人认为关羽此人心有大义,可勇冠三军,可称“万人敌”。但也有人认

  • 唐代社会的婚姻制度逐步演化,社会更加繁荣,妇女的意志受到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封建社会,男女关系的发展与传统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但唐代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与过去男女关系的模式和女性几乎没有什么安全保障的状况不同。到了唐代,妇女的婚姻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社会对妇女的接纳程度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唐代,随着再婚制度的发展,我国的离婚制度

  • 当年曹操为何非要斩杀华佗?后汉书揭露真相,曹操做得太对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流星雨,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记载的流星雨,降落地点在鲁国西北。这个地方恰好是搬迁到山东的杞国位置,历史记载这次流星雨给杞国带来了很大灾难,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所以才会有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同样埋藏在历史中的还有三国年间曹操杀华佗的故事,而后《后汉书》记载的与在民间流传的有很大区别

  • 李治提高武则天的权力,武则天为何不培养武氏后人为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武氏家谱,武则天封了哪些武氏子弟,殷桃武则天与李治的吻戏视频

    武则天武氏一族没有什么出色的皇位继承人,她无从培养对于武氏一族来说,其虽然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但能单拎出来说的就只有武三思和武承嗣两人,可他们两个在武则天眼中又只是庸碌之辈,一点儿都不值得武则天花心思培养他们。再者,武则天虽然改国号为大周,但江山毕竟是她一手经营的,她自然要选择一个能够担此重担之人。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