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曾想就是这样厉害的人物,在学成归来准备大展拳脚之时,苏秦也曾西出铩羽,张仪也曾南下折翅,而且苏秦狼狈到被人抢了“王车”扒光衣服扔在道边,最后狼狈回家。
那么,苏秦在做了六国丞相后,说来可以轻松地找到当年抢“王车”的真凶,而且苏秦也知道是何人所为,但苏秦为什么没有去追查此事,找回“王车”呢?
[var1]
当年苏秦学成归来,意气风发,准备大展拳脚,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纵横天下。
但事情就是那么的不尽人意,苏秦第一次游说周天子,当时周天子的实力也早已非常弱小了,加上周天子又有点看不上苏秦,导致苏秦的第一次游说就这样失败了。
但苏秦也有意外的收获,周天子赏赐苏秦六尺青铜“王车”一辆,并因此行结识了女子燕姬。可没想到这辆“王车”日后给自己带来了惨痛的教训。
[var1]
苏秦也没有气馁,而是短暂休整后,选择了第二个游说对象——秦惠文王。这次苏秦准备是充分的,心想一定可以成功的。
可是秦惠文王赢驷当时堪堪继位一年多,刚刚车裂了商鞅,老世族未处,秦国的内政未安,综合国力也有待进一步扩展。这时候秦国并没有立即实施东出争霸的战略决策,并没有采纳苏秦的游说策略。就这样,苏秦的第二次游说又以失败告终了。
苏秦很是郁闷不解:“为什么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明明国力已经很强大了,具备了东出争霸的实力,按道理秦国没有拒绝自己王霸策略的理由,为什么秦王赢驷就拒绝了呢?”
[var1]
直到苏秦茅屋苦读三年后才明白了秦王赢驷拒绝自己王霸策略的理由——“先知太过,不应时”这是后话。当时苏秦并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
苏秦当时咸阳献策被拒后,心里是十分不解,很不爽,心里堵得慌。
于是就驾着自己的青铜“王车”到咸阳尚上坊东街最大最豪华的“渭风古寓”酒楼吃酒消愁去了。
[var1]
苏秦吃酒是吃舒服了,却不知酒楼外车马场发生的事。一群以楚国巨商漪矛为首的车痴却已经盯上了苏秦的青铜“王车”,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观察了一番,决定占为己有。奈何“渭风古寓”有严格的规矩,他们也不敢肆意妄为。
于是,一帮车痴花重金买通了渭风古寓的车侍,待苏秦出来后,早已经醉得不省人事。这时,车侍驾车载着苏秦一路到了咸阳北阪的一处松林。
这时,一帮车痴原形毕露了,趁此机会抢了苏秦的青铜“王车”逃之夭夭。并无情地把苏秦的衣物也给扒了,扔于北阪田间道边。
[var1]
而苏秦由于醉得太厉害了,竟也光着身子在道边睡着了,直到第二天太阳出来,农夫们来田地劳作才发现了躺于道边的苏秦,至此苏秦得以醒来,狼狈回家。
然而,苏秦并没有声张,也没有报官,而是回家在茅屋苦读三年,悟出了一个大道理:“识其时、百害离、万化安”知道自己游说秦王显然是先知太过,不应时。天下大势应该应时而动,与万物和谐,时机很新的,不仅要认准,还要牢牢抓住。
于是,有了苏秦后来的第三次游说、第四次游说。终于经过苏秦的不懈努力,一朝成名身配六国相印,风光无限。
[var1]
这时,身为六国丞相的苏秦按道理说,苏秦是有机会、有能力找回自己的青铜“王车”,并且苏秦也是知道自己的青铜“王车”被谁抢了去的,那为什么苏秦并没有去找回呢?
原因有二:
其一:苏秦的青铜“王车”是在秦国被抢的,秦国新法如山,抢劫和私斗都是伤罪,一经查实,那是立即斩首。
虽然,私相决斗自春秋以来就是士子阶层的风气。士人兴起之初,多受贵族挑衅和蔑视,士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声誉,往往是拔剑而起,与那些挑衅者做殊伤搏斗,以此来表示虽伤不受伤害。这是一种名节气概。几百年来,决斗就成了维护尊严名节的老传统,决斗害人官府也就不严加追究。
但商鞅变法以后,抢劫和私斗一经查实那都是伤罪。从眉县抢水私斗商鞅在渭水草滩一口气杀了七百余人,便可见一般。
[var1]
而当时,苏秦也是趁着酒劲和一帮车痴们私斗了好久,最后不胜酒力,处于下风,被人劫走了青铜“王车”,还扒了衣服。单从私斗来说,苏秦就不会去报官的。
其二:苏秦信心十足的来秦国游说,本想着一朝成名,天下皆知的。没想到秦王不仅没有采纳自己策略,自己还落了个如此下场,狼狈回家。
作为名士苏秦打心里是不能够接受的,是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自己有如此经历的,是想从自己的生命中抹去这一段不光彩的经历的;况且苏秦作为饱读之士,是不在于身外之物的,是一心只为追求更大的功业的而努力的。
所以,待苏秦一朝成名,身配六国相印,天下皆知之时,苏秦并没有去寻回青铜“王车”,因为他根本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自己当初的这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