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出生于公元628年,为太宗皇帝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他三岁时即封晋王,五岁时挂衔并州都督,深得圣宠,作为嫡三子,李治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上面既有亲大哥李承乾名正言顺继承大统,又有嫡次子魏王李泰吴王李恪等补缺,因此李治只要安心做个闲散王爷就足够他尊贵显赫的度过一生了,这简直是多少纨绔子弟想都不敢想的美事。可惜人心难测欲壑难平,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王李泰对皇位虎视眈眈,雄主李世民只好废了嫡长子嫡次子,重新召集众臣商议立储之事,而李治也因为仁孝颇得李世民的青睐,加上亲舅舅长孙无忌的鼎力支持,李治十五岁时便被父亲李世民册立为了皇太子,六年后太宗皇帝驾崩,二十一岁的李治即位,为人父母为之计深远,父亲李世民临终前嘱咐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辅佐理李治,李治也十分敬重这些股肱之臣,在他们的辅佐之下,大唐江山被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高宗皇帝并不是懦弱无能的人,他继位之后早就希望能顾亲政,不再受人擎制,奈何舅舅长孙无忌的势力过于庞大,李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她选择了与才智超群的武则天联手,公元655年李治排除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派的干扰,当即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士族门阀关陇集团就此陨落,褚遂良病伤任上,长孙无忌被逼离去,与电视剧中演绎的不同,李治登基称帝后其实是大有作为的,他取得了大唐社会经济蒸蒸日上的不朽政绩,这就是史上记载的永徽之治,唐高宗在位期间,唐朝有着最大的版图,东起国外半岛西扩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国外中部,次盛况维持了长达三十二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呼百应万国臣服,在政治上李治积极扩展外交,同时勤于政事,将三日一朝的规定改为一日一朝,李治重视民生问题,开设粮仓解决饥荒,免除受灾地区赋税三年,政通人和百姓安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惜李治的身体状况却并不好,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则乘机开始参与地方大事,也正是由于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唐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公元683年唐高宗离去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一代帝王陨落,万民哀戚,纵观李治的一生,不争不抢却龙袍加身,身处高位却心系百姓苦寒,李治在位时,对内打压关陇贵族集团,完善科举制,提拔寒士,开创永徽之治,对外积极扩张,使唐朝疆域达到顶峰。
作为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帝王,他的仁善被贬做懦弱,他的尊重女子被视为无能。只可惜吕雉刘娥等巾帼常有,有温厚帝王李治却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