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酒徒”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说是在秦末刘邦起兵后,率部来到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今河南杞县高阳镇),高阳乡有个穷书生去求见刘邦。
此时的刘邦非常讨厌读书人,当他听到当地的有个儒生求见时,就对手下说:“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意思是,我正在忙着国家大事咧,可没有时间见儒生!
没想到这位穷书生,一听这话勃然大怒,他拨剑指着刘邦的手下说;去!给你的刘邦回话说,有一个高阳酒徒求见!
没想到刘邦一听是“高阳酒徒”,马上把他请了进来,并让人备上好菜好酒,两人一边喝酒一边攀谈,非常投机,从此,他成为了刘邦谋士,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少小的功勋。
高阳酒徒这个词,后来也成为成语,泛指好饮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这位自誉“高阳酒徒”的书生叫郦食其。接下就和大家说说他的故事。
郦食其出身于战国末年,早年好读书,但家境清贫潦倒,连供自己穿衣吃饭的能力都没有,于是只做了县衙里的一名小吏。但他性格孤傲不驯,因此县里的贤士和土豪也不敢随便使唤他,人们也因此称他为“狂生”。
或许也正是他放浪不羁、孤傲不驯的性格打动了刘邦,并帮助刘邦取得多个战役的胜利。刘邦对他也很信任,还给他赐了个“广野君”的名号,并作为刘邦的使者,出使各诸侯小国,为汉王朝的统一大业出力。
公元前204年(即汉王刘邦三年),刘邦被项羽的大军围困于荥阳,刘邦因一时间想不出脱困的办法而万分忧愁,郦食其就给刘邦出了点子,他说:“昔汤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後,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後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原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他的意思是说,昔日商汤伐夏桀建立商朝,封夏代子孙于杞国;周武王伐商纣,封商代子孙于宋国。如今秦国丧失德政、抛弃道义,侵夺诸侯国土,使得被灭亡的六国后代连个立锥的地方都没有。如果陛下能重新拥立六国的后裔,授予他们国王的印绶,各国的百姓就会对你感恩戴德,向往敬慕您的德义同,愿做你的臣子,如此一来,您就可以朝南称霸,项羽也必然会整肃衣冠前来朝拜您了。
刘邦听了觉得这个计策不错,马上叫郦良其快去刻印,并让他带着印信去六国分封。
就在郦食其还没有出发时,刘邦的军师张良回来了。刘邦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张良。
张良听后,大吃一惊,他连忙对刘邦说,陛下,这是谁给你出的主意?如果这样做了,陛下,你的大事就玩完了。于是,张良列了八条理由,就把这个建议否决了。
刘邦听后也是一身的冷汗,大骂:这个没用的书呆子,差点坏了老子的好事。于是,立即下令销毁了这个六国的印信。
刘邦尽管对这个“高阳酒徒”郦食其的点子否决了,仍不失对他的信任。不久就派他去齐国当说客,计划让齐国臣服于汉王。
这郦食其也不是浪得虚名之徒,他到齐国之后,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打动了齐国国君田广,于是就听从郦食其,撤除了历下的兵守战备,天天和郦食其一起纵酒做乐。
谁知道,就在此时竟出了幺蛾子。
淮阴侯韩信听说郦食其没费吹灰之力,坐在车上跑了一趟,就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心中十分不服气,就乘夜幕的掩护,带着部队越过平原偷偷地袭击齐国。
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经到达,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就对郦食其说,你要是能阻止汉军的进攻,我就让你活着,不然就将你烹杀了!
然而郦食其则答道:“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意思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有大德行的人不怕别人指责,老子我是不会替你去劝阻韩信的。
就这样,“高阳酒徒”郦食其就被齐王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