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卧龙、凤雏都隐居荆州,为何刘表不用?真相:看看诸葛亮的关系网

卧龙、凤雏都隐居荆州,为何刘表不用?真相:看看诸葛亮的关系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39 更新时间:2024/2/10 2:59:03

绝大部分侨士很难进入荆州权力中心,一些才俊之士甚至受到冷落。

1、刘表何以弃“海内俊杰”而不用呢?

这与其经历和修养有关。

作为老一辈“党人”,刘表用人重道德、讲礼法,行规蹈矩,故王夫之说:“刘表,文士也”;“表出自党锢,固雍容讽议之士尔”。

但汉末大乱,士风亦随之大变,权谋策议和法术论辩之类的“俊杰之士”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注经训典的经术之士则显得“迂阔不切世用”。

这种变化恰如宋人叶适所指出的:

“东汉士贵风操,家尚经学,亦即知义矣。然而劲勇林起,豪侠云萃,而先生大人不足以镇之,散乱弛突,斗成末世之祸。于是揣时变者负算略,语世事者极纵横,而儒生稽古以俗士废焉。”

这种变化使一些士人产生了一种生不逢时的感慨,一些老派士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便显得落伍了。

刘表便是这类士人的典型代表。

对此,时人多有评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载诸葛亮语:“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由于刘表个性与文化观念的局限,他不仅不善于发现和起用权谋法术之士,还加以排斥与压制,甚至间有迫害之举。

《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刘廙传》载:

“廙兄望之,有名于世,荆州牧刘表辟为从事。而其友二人,皆以谗毁,为表所诛。”

刘望之“其友二人,皆以谗毁,为表所诛”,刘望之则因“正谏不合”而“寻复见害”,刘廙惧而逃亡。

刘表如此激烈的诛戮刘望之诸人,是否有具体的政治斗争与人事纠葛,由于没有相关记载,难以深究。

不过,由于政治思想分歧而诛戮士人,在社会动荡,诸侯竞相招士的背景下,这显然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就刘表个性而言,则体现出偏狭、固执的特征。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寄寓之士的失意与压抑状态与荆襄大族的排挤也不无关系。

荆襄大族人物对刘表政权的核心层具有垄断性,侨寓之士缺乏根基,难以对抗,以致一些北人隐居不仕,以求保全,并寻机北归。

《三国志》卷二三《魏书·和洽传》载:

和洽字阳士,汝南西平人也。…袁绍在冀州,遣使迎汝南士大夫。洽独以“冀州土平民强,英所利,四战之地。本初乘资,虽能强大,然雄豪方起,全未可必也。荆州刘表无他远志,爱人乐士,土地险阻,山夷民弱,易依倚也”。遂与亲旧俱南从表,表以上客礼待之。洽日:“所以不从本初,辟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阽危,必有谗慝间其中者。”遂南渡武陵。

和洽南附刘表,本在避难,其所谓“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阽危,必有谗慝间其中者”,虽是总体而言,但也许不无对刘表荆州政局的切身感受。

鉴于刘表为荆襄人士所控制,所谓“谗慝间其中者”,则暗示着荆州本土势力对侨寓人士的排斥。又河内司马芝“避乱荆州”,“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从未出仕。

细检史籍,可见怀有此种心态的流寓之士绝非一二例,前述王儁、杜袭、繁钦、赵俨等人皆如此,他们皆一度共避长沙,远离刘表荆襄政权之中心,主要意在求得保全,并寻机返北。徐庶、石韬等也大约在此前后返北。

综合上考,当时流寓荆州人士来自各地,其中尤以汝、颍为多,且皆有奇谋良策,体现着汝、颍出“奇士”的地域社会文化风尚,其入魏后多以军政干能著称,然诸人在荆州则主动寻求隐匿不仕,回避刘表之征用,并积极期待北方局势变化而返归乡里。

对荆州流寓人士的这一心态,诚如前引王夫之所指出:

“杜袭、繁钦、王粲之徒,日夕思归(曹)操以取功名。”

这些回归北方的“贤士大夫”,自然来自各地,但也包括刘表治下的荆州。至于那些暂时未返中土北方人士,如王儁明确建议刘表调整外交战略,联合曹操以拒袁绍。

王粲则在刘表死后,“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可以说众多流寓人士并未真正归心刘表。

2、刘表为何没能发现卧龙、凤雏?

刘表荆州幕中的士人,除了上述按地域可分为本土士人集团和流寓士人集团外,其中本土士人又可以按照其年资辈分分为长辈和后进两种势力,他们的政治地位及其对荆州未来出路所抱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

荆州长老势力主张归附曹操,而后进力量则比较激进,主张放弃刘表势力,同时反对降附北方强权势力,图谋在荆州寻找新的军政代理人,重整荆州局势,维护荆州的相对割据状态,与北方政权对抗。

他们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是由他们的功利目的和现实处境决定的。

与蒯越、蔡瑁等荆州本土当权豪门代表人物相比,这批后进之士属于晚辈,声名和地位都不高,如荆州降附曹操,他们不可能像前辈那样获得较高的地位与封赏。

与寄寓之士相比,他们在北方并无宗族势力作为依托,仕进亦无坦途可言。

这些后进之士是在动乱和变革的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成分显得复杂多变,儒、道与刑名法术杂糅,社会活动与交结面广泛,颇有纵横家的气质,并且更加注重实际利益。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诸葛亮、庞统等。

3、诸葛亮娶丑妻的背后

诸葛亮,《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载其为琅琊阳都人,汉末随叔父诸葛玄依刘表,耕读隆中。

诸葛亮虽号称隐居,但实际上广泛交结俊杰之士,与颍川司马徽、徐庶、石韬和汝南孟公威等往来甚密。他虽为北人,但不思北归,明确表示“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他以为中土人才太多,难以出头。不过,要在荆州求得发展,必须加强与当地大族人物的联系,使自己能在荆州生根。

为此,诸葛亮不惜以婚姻为手段来编织他在荆州大族中的网络关系,从有关史料看,诸葛亮家族与荆襄大族黄氏、蔡氏、蒯氏及刘表家族都形成了婚姻亲缘关系。

关于诸葛亮的婚姻,《襄阳耆旧记》卷一“人物·黄承彦”条载:

“黄承彦,高爽开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才堪相配。’孔明许焉,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诸葛亮娶黄氏丑女的故事。

对此,“时人以为笑乐”,根本不明白诸葛亮的用意。

古代社会,上层阶级的婚姻往往被赋予一定的政治用意与利益算计。

诸葛亮也如此。他通过这桩为人“笑乐”的姻缘,与荆襄大族加深了联系。因为襄阳黄氏为当地名门,黄承彦为“沔南名士”,素与蔡氏等家族通婚。

前引《襄阳耆旧记》载:

“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

黄承彦为蔡讽婿,与刘表为连襟。这样,诸葛亮与蔡氏、刘表等形成了姻戚关系。

4、诸葛亮在荆州的关系网

诸葛亮与襄阳庞氏也有婚姻关系。

据《襄阳耆旧记》卷一“人物·庞德公”条:

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子渙,子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

庞德公与诸葛亮之间还有师生之谊,他是诸葛亮求教最多、最为敬重的师长之一。

据相关文献记载,“诸葛孔明每至德公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

对诸葛亮如此敬畏庞德公,胡三省在《资治通鉴》卷六五有注曰:

“观孔明独拜德公床下,孔明所以事德公者为何如邪?德公初不令止,德公所以自居者何如邪!德公于是可及矣。”

诸葛亮为何如此事庞德公呢?

原因在于庞德公为当地名士代表,通过与他的关系,可以使自己进一步融入荆州地域社会。

庞德公曾给予诸葛亮很高的评价,《襄阳耆旧记》卷一“人物·庞德公”条载:

“《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

这一品题对诸葛亮在荆州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另,诸葛亮还与庞氏后进俊杰代表庞统自少交好。

诸葛亮家族还与蒯氏家族通婚。

《襄阳耆旧记》卷二“人物·蒯钦”条载:“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蒯钦是西晋人,是诸葛亮大姐夫蒯祺的侄孙。

关于蒯祺,《三国志》卷四○《蜀书·刘封传》载: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命(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

蒯氏家族为刘表政权的核心力量,诸葛亮家族与之联姻,主要是寻求其护佑。

总之,诸葛亮通过娶“丑女”黄氏等联姻活动,将荆襄地区的名门望族黄氏、庞氏、蔡氏、蒯氏及刘表家族等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具有重要作用的庞大关系网。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及其家族已在一定程度上荆襄地方化了,在相当程度上融进了荆襄地方社会之中,可以说诸葛亮已成为荆襄地域后进之士的杰出代表,且有“卧龙”之誉。

此外,通过相关记载推测,诸葛亮非常注重与荆襄大族年轻一辈俊杰之士的交结,当时有一批荆襄地方新锐聚集在诸葛亮周围。

《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马良传》载其:

“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密切,敬称之为“尊兄”。

对此,裴松之推测曰:

“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诸葛亮与马良弟马谡也有密切交往。至于诸葛亮与襄阳其他大姓人物如向氏、习氏、杨氏等家族才俊之交结,《三国志》《襄阳耆旧记》等史籍也所记述,不再一一考述了。

由此可以说,诸葛亮的政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荆襄地方后进俊杰群体的看法,他已成为当时荆襄地域年轻一辈士人的领袖人物。

5、荆州才俊选择刘备的原因

庞统,《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传》载:

其字士元,襄阳人,“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本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襄阳记》亦载其乃“德公之从子也。年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并将其与诸葛亮并誉为“卧龙”“凤雏”。

庞统与诸葛亮、向朗等人交结甚密。

此外,刘表父子交替之际,霍峻等人也作出了明确的政治选择,《三国志》卷四一《蜀书·霍峻传》载:

其“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

可见霍氏为荆州武力豪强,刘表死后,霍峻“率众归先主”,这不仅对刘备在荆州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显示出荆州地方年轻一辈实力派代表人物的政治倾向。

可见刘表之末,荆州地区各种力量实际上已多抛弃或图谋抛弃他,荆州易主已指日可待。在这一背景下,荆襄后进之士开始寻找新的军政代理人。

他们起先曾有意依托刘表长子刘琦,刘琦受蔡瑁等人压制、排挤,一再问策于诸葛亮、庞统,与司马徽也有往来。

但刘琦无大才,且争嗣失利,难有作为,故诸葛亮等人把目标转向刘备。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曾向刘备举荐诸葛亮,注引《襄阳记》载司马徽也向刘备力荐诸葛亮、庞统。

同书注引《魏略》则说诸葛亮首先拜会刘备,尽管此条记载已为裴松之考为不实,但它有助于示我们思考刘备与诸葛亮的结合,并非完全是刘备的一厢情愿。

实际上,诸葛亮等人也在进行活动,而刘备正是他们看中的人物。

正因为如此,当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便向其进计曰: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很显然,诸葛亮这一策略思考已久,希望刘备因此策而起,成为荆州的未来之主。

正由于诸葛亮、庞统等人投归刘备,故在荆州易帜之际,“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

后来这些“荆州豪杰”多随刘备、诸葛亮进入益州,成为割据的中坚力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文化造极的赵宋,两度与虎谋皮,可谓愚不可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两宋时期,尤其是北宋,国家既不积贫更无积弱,纵观历朝历代的国祚,唯有两宋是真正超过三百年大关的,而且由于两宋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军事武器和装备上都做到了世界领先地位,在常年对外战争中胜率更是高达77%,由此可以看出宋朝在军事上一点都不弱。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具有两面性那么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宋朝在大部分

  • 宋仁宗皇后曹氏,老公不爱,一生无子却能稳坐后位二十八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仁宗皇后曹氏简介,宋仁宗吐槽曹氏完整版,曹氏与宋仁宗结局

    1033年,皇后郭氏因善妒无子被废,曹氏入宫,时隔一年,册立为皇后。曹氏入宫时,宋仁宗赵祯身边已有多位嫔妃。那年,曹皇后刚满十六,正是一个女子一生最好的年纪。曹皇后面容清秀,姿色隽逸,眸子中还带着一丝少女的娇羞,初入宫中,她也曾幻想过与夫君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赵祯却并不这样想,他对曹氏颇为冷淡,有

  •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楚霸王项羽之死,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为什么项羽之死获得尊重,项羽之死为何悲壮,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那么厉害

    (一)贵族气质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国名将项燕之后,所以他身上流淌着的不仅有贵族气质,还是武夫气质。因为贵族气质,所以项羽始终有着一种对高尚人格的信仰;因为武夫气质,让他自信地遵守各种战争规则。但是这两点,在刘邦这里却被踩在了脚底,一文不值。项羽的贵族气质体现在这么几点:重视道义有尊严、保护弱小不滥杀、

  •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是非功过,他究竟厉害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在经济上统治了农民的人口,并且按照相应的人口进行了填补,两者之间互相依偎,并且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一年只收两次税。分别收的是夏天的税和秋天的税,而且还稳定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在刑法上面,他废除了1000多年以来的丞相之,而且还废除了中书省他的部队个个都能统领大军,但是却无法调兵,而且他还把大理寺改为了

  • 南宋官员遇到凶杀案,疑点重重中发现端倪,在一小孩身上发现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武将开国,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能像赵匡胤这般,文治也相当有水平的帝王却并不多。赵匡胤的出身,也决定了他对武将有着深深的忌惮,于是乎,北宋以及之后德南宋的朝堂之上就出现了一种重文轻武的局面。很多人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宋朝积贫积弱的根源所在,其实我想说的是,宋朝未必就如我们印象中的那般贫弱

  • 朱元璋到底有多残忍?去世前做了一件事,让所有人不寒而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他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一方面是他的勤政给他造就了一个明君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因为各种杀人如麻的事件让他成为了一个残忍的暴君。也因为他的故事过于传奇,所以粉丝众多,许多人都对朱元璋到底是个明君还是暴君争争不休,其实作者觉得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去看历史上许多君主,从始皇帝嬴政到建立了大运河的杨

  • 水浒传:晁盖临终指定的、或者暗示的接班人,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梁山首领的传承,并不是“父子死继兄终弟及”,也不是“前任领导指定接班”制度。晁盖自己,就是挑唆林冲火并王伦,从而得到的领导权。活王伦都保不住领导地位,晁盖中箭将死,还能“指定”接班人吗?更不用说“暗示”了。说得难听一点儿,晁盖这时候指定、或者暗示一个接班人,很可能会害死这个人,如果他没有绝对的威信的

  • 成吉思汗帝国卫生:为什么洗碗会被判死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蒙古帝国有许多法律,严禁任何人违反。此外,这些“立法法案”的作者是成吉思汗本人——违反这些禁令的人都应该被判处死刑,无论有多少人。蒙古部落严格遵守在其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古老传统。成吉思汗进一步巩固了这些传统。1206年登基后,他在立法层面巩固了蒙古人民的所有禁令,并增加了他的法律。小偷首先,当然,统治

  • 辛弃疾最霸气的南乡子词作,开篇便有万钧力道,几乎整篇都是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朝廷中掌权的是韩侂胄[tuō,zhòu],他和右宰相争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和军政大权,他决定对金国用兵,于是他才起用了一些主战派的老臣,辛弃疾便是其中一个。辛弃疾在抗金问题上,是支持宰相韩侂胄的,但是在战略上,却和韩侂胄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所以当辛弃疾在嘉泰四年被宋宁宗召见之后,韩侂胄从中作

  • 不长记性吗?北宋联金造成了靖康之耻,南宋为何还敢联合蒙古?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开讲# 宋朝皇帝南宋可是个迷惑皇朝,她和传统汉族皇朝大不相同。强汉盛唐皆重农抑商,对异族保持警惕并采取平衡和超然政策,主要利用两部落之间的对立来获利,很少直接下场参战,更不会联合一族去灭掉另一族。而南宋则不然,重农却不轻商,对异族也是爱恨分明,结果就是先联合女真灭契丹,又联合蒙古灭女真,自己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