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

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534 更新时间:2024/2/9 5:23:14

秦孝文王刚即位,他的伯父公子虔等人就坐不住了,很快就捏造了商鞅的罪名,秦惠文王明知道这是诬告,却依然派人捉拿商鞅。

商鞅在家仆的掩护下,一路逃到了边关,一天晚上他准备在一家旅店住下,店长却要他拿出身份凭证,说这是商君新法的要求。

[var1]

商鞅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就只得离开,准备到魏国去再图发展,但公子卬与他有仇,就不肯接纳他。

无奈之下,商鞅只得潜逃到自己的封地商於,他认为自己有大功,却遭到如此对待,就对秦惠文王恨之入骨,于是发兵攻打郑县。

秦惠文王也不含糊,派出大军镇压叛乱,最终将商鞅给杀死了。

秦惠文王还不解恨,就让人将商鞅的尸体运回咸阳,当众将其车裂,又下令将商鞅全家问斩。

[var1]

但是,秦惠文王在杀掉商鞅之后,却继续推行商鞅变法,秦国因此蒸蒸日上,国力变得越发强大。

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

那么,秦惠文王为何要杀掉商鞅,却又要继续推行商鞅之法呢?

总的来说,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鞅变法,触动了秦国贵族的利益,导致秦国宗室产生动荡,秦惠文王为了稳固自身地位,不得不杀掉商鞅。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彻底的改革之一了,因为他彻底推翻了旧的秩序,还建立了新的秩序。

然而,自古以来凡是变法,就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而商鞅变法也是如此,并且商鞅不但触动了底层百姓的利益,对贵族利益也是极大的冲击。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商鞅变法的本质是,将整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都变成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不能有自我意识,只能为国家默默奉献,哪怕是牺牲也在所不惜。

[var1]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商鞅变法的内容就知道的,因为它实在太残酷了。

前359年,商鞅发布了《垦草令》,主要宗旨就是加强农业生产,从而增加秦国粮食产出,为战争积极做准备,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制定了许多细则。

我举个例子说,商鞅规定农业是百业之首,为了增加粮食产出,他实施了一系列愚民措施,比如百姓不能学习知识,只能从事农业劳动;不能购买粮食,只能自己生产;不能远离家乡,只能一心一意关心庄稼生长,等等。

并且,商鞅还向百姓征收重税,只留下足够果腹的粮食,其他粮食则全部上缴。

对于贵族阶层,商鞅也采取了限制措施,比如增加贵族的税赋,贵族子弟也必须服徭役,减少贵族的特权,等等。

这一政令下达之后,不论是百姓也好,还是贵族也好,可谓一片反对声,但这么做对国家的好处却很大,因此秦孝公极力支持,商鞅变法得以继续。

在经历了三年变法之后,秦国的粮食产出大大增加,国库也逐渐充盈起来,秦孝公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其全面开变法。

[var1]

于是,商鞅又实施了更多更猛的改革措施,这一次他将秦国闹得天翻地覆。

具体说来,商鞅在正式开始变法之后,首先建立了户籍制度,并实施了什伍连坐法,让百姓不但没有反抗之力,还要相互监督、提防,最后的结果是,百姓只能默默在田间劳作,直到死去。

之后,商鞅又废黜了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了二十级军功制,贵族就此失去了世袭的权力,只能靠战场立功来获得官职和爵位,自此贵族逐渐被排挤,而底层人也有了上升渠道。

并且,商鞅还废黜了贵族的井田制,缴纳的税赋也跟百姓一样了,贵族的利益因此大大受损。

除此之外,商鞅还建立了郡县制度,统一了度量衡,制定了更为残酷的刑罚,总之在各个方面对人民进行了限制。

因为商鞅变法的波及范围大,受到损害的人群多,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商鞅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了,所以他同时还进行了军事改革,从而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在如何面对反对者这件事上,商鞅认为,百姓反对他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反对;贵族反对他也没有用,因为秦孝公是支持他的。

[var1]

但是,商鞅却小看了贵族们的能力,比如以甘龙、杜挚等老世祖为首的贵族阶层,虽然暂时选择了妥协,但一直没有放弃抵抗,他们一直躲在暗地里等待机会,而秦孝公去世后,与商鞅有仇的秦惠文王继位,就是他们发起反戈一击的最好机会。

02,商鞅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即秦惠文王和公子虔。

公子虔,是秦孝公的亲哥哥,秦惠文王的老师,在秦国国内德高望重,是宗室的代表人物,能量非常巨大。

原本,公子虔并不反对商鞅变法,因为他知道这对秦国有好处,秦国想要东出六国,就必须进行彻底改革。

但是,商鞅却得罪了公子虔,同时也将秦惠文王给得罪了,这就为他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事情是这样的,大约在商鞅颁布《垦草令》之后一两年,不但有大量百姓反对,贵族之中也不乏反对的声音,商鞅变法因此举步维艰。

刚好在这个时候,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无意中触犯了新法,秦孝公商鞅他该怎么处置,商鞅就对秦孝公说,新法之所以难以推行,是因为贵族中有人反对。

商鞅的言外之意是,必须杀鸡给猴看,这样才能震慑其他人,新法才可以顺利推行,不然就会前功尽弃。

[var1]

商鞅本打算直接处罚秦惠文王的,但考虑到秦惠文王作为太子的地位,就提出处罚秦惠文王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秦孝公表示同意。

于是,商鞅就按照法律规定,将公子虔割去鼻子,在公孙贾的脸上刻字,这两种刑罚都是极具侮辱性质的。

众人见太子的两位老师都受到处罚了,就不敢再反对了,新法因此得以继续推行。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翌日,秦人皆趋令。

然而,因为这件事,原本支持商鞅变法的公子虔,却恨死了商鞅,原因其实很简单,他认为商鞅太不讲情面了,自己这么支持商鞅,商鞅却要让他遭受如此大的屈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自那之后,公子虔就闭门不出了,一直默默等着扳倒商鞅的那一天到来。

只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别看公子虔不怎么管事了,但他在秦国的威望还是很高的,在贵族之中是一呼百应的。

[var1]

并且,由于敬爱的老师公子虔遭受刑罚,所以秦惠文王觉得自己面子上过不去,他虽然也觉得商鞅的变法是好的,但对同时认为商鞅太没人情味,用法太过严苛,对此他非常不喜欢。

只不过,秦惠文王那会儿还是太子,年纪也不是很大,因此奈何不了商鞅。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新法得以推行,但宗室和贵族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他们对秦孝公也越来越不满。

随着时间的流逝,秦惠文王的心理发生了极大变化,具可以说是很纠结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秦国在商鞅的带领下,变得越发强大了,国力蒸蒸日上,还在对外战争中连续击败强大的魏国和赵国,夺取了大量土地。

秦惠文王认为,商鞅的变法确实很好,如此照此发展下去,秦国消灭六国指日可待,说不定等到自己继位的时候,这件事就会变成现实,想想都觉得兴奋。

另一方面,商鞅为了让秦国变得强大,不但让百姓生如蝼蚁,就连宗室和贵族,也都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和尊严。

久而久之,宗室和贵族就不那么支持秦孝公了,只不过他们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罢了,但这依然让秦惠文王感到深深地担忧,这是为何?

[var1]

原来,秦惠文王在宗室之中没什么威望,能力和魄力都不及父亲秦孝公,他认为未来自己一旦继承王位,如果继续重用商鞅,那宗室和贵族们还听从自己的号令吗?

想到这里,秦惠文王就很纠结,他既想要保持商鞅变法,又想要得到宗室和贵族的支持,该怎么办呢?

秦惠文王继位之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杀掉商鞅,这是为了迎合公子虔等宗室、贵族之人,让他们帮助自己稳固王位。

但是,秦惠文王不会废掉商鞅之法,因为新法已经推行多年了,成效还是很不错的,对国家也是好处多多的,不能轻易废黜。

那么,不废黜新法,宗室和贵族还会支持自己吗?

其实这不重要,因为秦惠文王知道,只要自己坐稳了王位,谁反对都没用,并且他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在一个合适的时候,将公子虔等人也废掉,从而彻底掌控朝堂。

出于这一心理,秦惠文王开始了一番谋划,他先是支持公子虔等人杀掉商鞅,然后将商鞅的尸体拉到咸阳车裂,这样他在臣民中的威望就极大增加了,大臣们也不再有异心。

[var1]

等到秦惠文王坐稳王位了,可以说一不二的时候,他又适时拿商鞅说事,说公子虔等人诬陷商鞅谋反,查无实据,纯属诬告,于是将公子虔和公孙贾等人也给罢黜了。

在做完这件事之后,任何人都不敢小看秦惠文王了,只能对他忠心耿耿。

第三,商鞅之所以必须死,还在于商鞅的能力太强,权力也太大,秦惠文王无法掌控,他也不想让商鞅为别国所用。

早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就已经被封为左庶长了,左庶长虽然不是秦国最高官职,但实际权势等同于其他诸侯国的丞相,可以开府治事,掌握着军政大权。

并且,商鞅作为商君,封地也很大,有十五座城池,跨越六百余里,这就意味着他拥有超强的个人实力。

试想,这样强大的商鞅,秦惠文王能不怕吗?

秦惠文王最担心的事情是,自己与商鞅关系不好,还让商鞅手握大权,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岂不是成为傀儡了?

[var1]

更何况,商鞅的能力是那么强大,在众人都反对的情况下,他硬是只花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完成了所有新法的推行,而且效果还非常不错。

秦惠文王觉得,如果继续让商鞅担任左庶长,非但自己无法行使王权,能不能坐稳王位,都是个大问题。

当然了,秦惠文王还不是没有办法对付商鞅,那就是扶持公子虔,可以分走商鞅的权势,毕竟那时候商鞅变法已经完成,商鞅没道理继续大权独揽。

但是,这么做极有可能造成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把商鞅逼急了,他跑到其他国家去,帮助其他国家变法,再回过头来对付秦国,那就不太好了。

所以,秦惠文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商鞅必须去死,这对他最有利,但他会让新法继续,这是为了国家考虑的。

再说商鞅这个人,很难说他是个绝对忠诚之人,要不然他也不会逃走,更不会起兵造反。

事实上,战国时期的许多著名人物,其实都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才在各国之间来回穿梭的。

就拿商鞅来说吧,他原本是卫国人,却没有待在卫国,而是去了魏国,最终也没能留在魏国,而是去了秦国。

[var1]

当时,商鞅之所以去秦国,是因为秦国正在招纳人才,他完全是为了个人前途着想,而不是魏国的利益。

并且,从商鞅变法的内容来看,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秦国变得强大,他并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只要秦孝公认可他就行,因为只有秦孝公能让他飞黄腾达。

当然了,我不是在说商鞅不能这么做,其实当时很多人跟他一样,比后来在秦国为相的如范雎张仪等人,无不如此。

我只是说,商鞅在个人利益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肯定不会继续待在秦国,秦惠文王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只有选择杀掉他。

总的来说,秦惠文王之所以会杀掉商鞅并其车裂,其实是掺杂着很复杂的感情的,他是为了个人着想,也是为了秦国着想。

事实上,这件事在历史上已经有了定论,没有人说秦惠文王做得是错的,因为商鞅死后,商鞅之法反而可以继续推行,要是商鞅还活着,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var1]

值得一提的是,商鞅去世之后,秦国历代君王都坚持推行商鞅之法,一直到一百多年后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为止。

可见,商鞅变法最终还是成功的,商鞅本人虽然无辜被杀,他的人生确实成功的,至于说商鞅变法是不是真的好,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河北涞水水北村石塔 唐玄宗的遗产(2)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涞水最珍贵的文物,河北涞水县沈家庵古墓,河北最大的唐墓

  • 论诸子百家:医圣扁鹊的“六不治”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扁鹊的六不治原则启示,扁鹊的六不治是什么,扁鹊说的三种医生

    诸子百家之中,最有名,对当世影响力最大的学派分别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医家、兵家等。[var1]其中,儒家有“孔圣”孔子、“亚圣”孟子两位代表人物,最为超卓,法家也有韩非子等著名人物,独领风骚;兵家且不必说,春秋战国时期,但凡数得上号的名将,都是兵家的代表人物。然则,春秋及

  •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专家们感慨:她的死因太过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后来安禄山起兵造反,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跑,途径马嵬驿时,随从将士止步不前,唐玄宗为求自保被迫赐死了杨贵妃,让她含恨而终,还背负了红颜祸水的千古骂名。千娇百媚的杨玉环就这样惨死于一场兵变,还是由唐玄宗亲自赐死的,这让无数文人骚客为之不甘。-1-不死传闻白居易为之不甘,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长恨歌》,

  • 魏王猜忌信陵君是因为后者有继承权?浅解战国后期魏廷之破局方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魏安釐王为什么会对其弟魏无忌有如此的猜忌呢?[var1]上图为后世想象中的魏无忌形象。需要说明,很多朋友因为“公子”一词容易把魏无忌想象成青年人,不过从时间推测其在邯郸之战期间至少应为中年人甚至中老年。网上有些观点认为魏安釐王对魏无忌的猜忌是源自于后者有“继承权”?这种说法又是否可信呢?·“信

  • 历史上的旅游达人(9)杜甫的旅游之路,花溅泪,鸟惊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杜甫旅游足迹,关于杜甫在成都游玩的随笔,杜甫故里主要景点及文化底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杜甫游历过的地方杜甫712年出生,770年58岁时离去。杜甫是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甫雕像杜甫一生出游五次。第一次出游是开元十九年,也就是731年,这年杜甫19岁。杜甫开始了他的漫游活动,长见识、找机遇

  • 在唐朝,秦叔宝到底是什么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谈起唐朝的演义,那绝对离不开李世民,而只要提到李世民,就绝对有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三人,他们被视为“大唐四人组”,不论是南征北战还是加官晋爵,这四个人都在一起,然而演义很多时候虽然有讲故事的成分,可核心的背景,往往是真实的。秦叔宝是李世民崛起路上最大的收获之一。武德二年,大唐已经建立了半年的

  •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唐】李白 | 译典(第821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唐】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

  • 战国时期为何魏国君主多短视?窃国者的连锁效应之困(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魏桓子、魏文侯、魏武侯、魏惠成王、魏襄王(魏哀王)、魏昭王、魏安釐王、魏景闵王、魏王假。从目前已知的内容来看,历代魏君均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严重短视,缺乏长期规划的意识或执行力。说明一点:这里提及的【短视】是以政治领域的正常水平为参考,而非以你我一类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水平为参考,更非以一些娱乐

  •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男性一直是统治者的主要角色,女性往往被限制在家庭和家务中。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女性打破了这种传统,成为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的故事充满了争议和传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篇章。武则天于624年出生在陕西省渭南市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里。她聪明伶俐,很早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她年

  • 《山海经》中的昆仑墟,曾存在于古代,为何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昆仑禁墟,山海经中最可怕的一页,昆仑之墟读后感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神话史诗,其中提到了传说中的昆仑山,但是昆仑墟却一直没有被发现。昆仑墟可能曾经存在于古代中国,但是由于历史的演变,昆仑墟最终消失了。首先,昆仑墟在《山海经》中被提及,昆仑山位于古代中国的西北边缘,就在今天的新疆地区,但从历史文献上来看,并不清楚昆仑墟具体在什么地方,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