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码说明刘禅不是“扶不起”,也绝非是“”司马炎的太子——傻瓜”。刘禅在诸葛亮的光芒照射下,黯然无光。我们承认,诸葛亮绝对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窃认为,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常年征伐,三国中最微弱蜀国就更加弱不禁风了,要知道打仗是要花银子的,虽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可古时的打仗还是靠人的。连年的战争使蜀国家家死人,户户戴孝。蜀国的百姓过得并不幸福,赋税老高,都快民不聊生了。实际上诸葛亮不停的“王师北伐”、开疆扩土,虽颇有战果,但一点也没伤了魏国的“筋骨”,其实并没带给蜀国多大的利益,只是加剧了三国之间的“军备竞赛”。
五丈原诸葛亮一死,蜀国的百姓们才稍微喘了一口气。说真心的话,夷陵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最好的治国理念就是“休养生息”,来个什么“变法”也好,发展经济,爱好和平,守土安民,稳固国本才是王道。可是,以区区一个弱小的蜀国对抗强大的魏国,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劳而无功,最后鞠躬尽瘁死在了五丈原。诸葛亮死后,好战的姜维等人,还继续和魏国死磕,当刘禅着急慌忙的开始“富国强兵”,然而时间也来不及了。当邓艾决定险中求胜,出奇招,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荒无人烟的险地,攻克绵竹后,蜀国肯定是大势已去,再战已毫无意义,只是死多少人和老百姓遭殃的问题了。
面对时局,刘禅选择了“识时务为俊杰”,不失为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刘禅绝对是亡国之君。难道“亡国之君都是昏君”?俺不这样认为。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巧妇还难做无米之炊”呢,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刘备是死了,但刘备是怎么死的?大家想过了这个问题没有?刘备是气死悔死的。他倒是一走百了,几乎把家败光了。刘禅还要过日子,可刘禅的日子实际上过得苦不堪言,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又开始了。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是无奈之举。刘禅实际上就是诸葛亮操纵的木偶,刘禅能做的就是言听计从,什么事也不用操心了。无事可干的刘禅只能和最亲近的家奴黄皓玩玩了。
要知道古代,皇帝可是最信任身边的太监了,因为他们是身边最亲近的人,皇帝们认为他们身上少了一样东西,成不了多大的气候。刘禅也是如此,因为皇宫里除了太监就是女人了。人和人相处久了,就会有感情了。何况,黄皓还会溜须拍马,总让刘禅开开心心的。当有人提议刘禅:“杀了黄皓”,刘禅不同意,但说:“黄皓不过是个小人”。其实,刘禅心如明镜,就像乾隆知道和珅一样。千万别小看了刘禅的治国才能和帝王手段:诸葛亮死后,刘禅不设立丞相。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让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
蒋琬死后,刘禅独断朝纲,拜官封爵,用兵征伐,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掌控一切,直接统治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关于“此间乐不思蜀”的典故也好,“乐不思蜀”的成语也好,我们决不能当笑话来听,更不要笑话刘禅,一个亡国之君,寄人篱下,仰人鼻息,换作俺,虽说也是个研究生学历,但弄不好,情急之下还说不出刘禅的这样保命的话。刘禅的“善举”让即将不存在的蜀国免遭生灵涂炭,刘禅的“小聪明”让其活过了“乐不思蜀”的另一个主人公——司马昭。公元刘禅以65岁高龄在洛阳去世。死后二十几年后,又被汉赵开国皇帝刘渊,追封为汉孝怀皇帝。呜呼。
刘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