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炎疏于管理诱发八王之乱,也给各少数民族留下机会

司马炎疏于管理诱发八王之乱,也给各少数民族留下机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738 更新时间:2024/1/17 11:38:09

在许多人的眼里,三国已经是很混乱了,在东汉末年,汉家男儿人才辈出,谋臣智将如云,贤良的君主更是不少,所以这才让三国这个时代精彩起来,不论是引做历史艺术作品还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都是很好的材料。

说到底,三国之乱,终究是汉人统治者的内部争斗,如果将基调变成“异族争斗”,那么一切都会不同。

古代中国的乱世不少,政权分裂、诸侯割据,这是天下分合大势的体现,大势虽无情,可无情的始终是规律,天下之间的离合,与人类的感情十分相似,恨一个人时想方设法去对付,等到释怀了,又能和好美美,所以人是有情的,这也让汉民族的内部争斗,一直都留有一份底线。

而晋代的八王之乱,却失去了这种底线。

大乱根源

曹魏傀儡皇帝曹髦反抗司马昭被杀后,天下已经完全落入司马家的手中,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在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完成最后的篡位,魏元帝曹奂被迫禅让皇位给司马炎,曹魏江山宣告结束,司马家的大晋江山成为了新时代,但此时天下,尚未统一。

一直到13年后的咸宁五年(279年),晋朝发动灭吴之战,攻破建业城,晋朝才算一统天下,而司马炎成为了继秦始皇刘邦刘秀之后的又一位大一统皇帝,光是这个历史地位,本身就很有文化意义的。

司马炎

按理说后世文人要歌颂司马炎,以表彰他的功绩,可有两个问题却摆在面前,让人对司马炎的评价,颇具两面性。

第一个问题,司马家“弑君”,开了一种不好的先河、对于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尊君重主,这种行为是把后世子孙的口碑都给砸烂的,即便司马炎不是执行者,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继承者,连同整个晋朝,都带有这种“坏规矩”的色彩。

第二个问题,则是司马炎为了防止江山出现动摇,分封了大量的司马家人作为“诸侯王”以镇守天下,司马炎此举其实就是效仿刘邦,可司马家人始终不是刘家人,而且刘家人尚且有吴楚七国之乱,本性更加阴险的司马家人,隐患能比吴楚七国之乱更小吗?

后者,是司马炎一世名声被践踏的根源,他开创的这个制度,在整个天下埋下了致命弱点。

随着天下一统,司马家人坐镇四方,司马炎开始飘飘然了,觉得自己做到了前所未有的功劳,因此开始贪图享乐,疏于政事,司马炎的懒政竟然荒唐到选择储君,他都没有客观权衡,直接选了能力极差的司马衷,并且固执不愿更改。

司马衷的妻子叫贾南风,乃是贾充之女,这个女人,开了大晋的乱世。

司马衷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承皇位,因为司马衷自己无心也无能于政治,所以司马衷的皇权,落在了强势的贾南风手里。

贾南风此人,确实是一个合格的女政治家,胆大心细,敢于以后宫身份参与政治斗争,在一系列的逢凶化吉之后,贾南风成功熬到了皇后之位,懦弱的丈夫司马衷,便把大权都交给了贾南风,而贾南风对于在朝中执政的杨家外戚十分厌恶。

司马衷的生母是杨艳,在杨艳崩逝后,司马炎再立杨艳的堂妹杨芷为皇后,所以司马衷即位时,尊杨芷为太后,杨芷父亲杨骏因此得以在朝中担任太傅执政,严格来说,杨骏是贾南风最大的政治敌人。

为了铲除杨骏,贾南风借用了诸侯王司马亮、司马玮的力量,贾南风允诺给予他们相应的政治回报,而司马亮和司马玮眼看司马衷愚蠢无能,自认为有更多的机会,于是答应了贾南风的计划。

本来诸侯王就是个炸弹,贾南风还添了几把火。

有了司马亮和司马玮的力量支持,杨骏自然难逃,杨骏死后,司马亮被贾南风许以“太宰”的身份执政,而司马玮则是被任命为了卫将军、宗室司马繇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在司马家人眼中,贾南风此举只是为了翦除外戚杨家,扶持自己的贾家,对政治的需求,并不会太高,天下始终都是司马家的。

贾南风

可司马亮等人没想到的是,贾南风的心性如此狠辣,丝毫不逊色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率先对贾南风发难的是司马繇,想要废掉贾南风,而贾南风知道后,找了一系列理由流放了司马繇,并且离间司马玮和司马亮两人,让两人自相残杀,司马玮先是除去了司马亮,又被贾南风黄雀在后诛杀了。

自此,参与消灭杨骏的力量被全部剔除,贾家得以全权把控朝政,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也是天下大乱的开始。

贾南风对于司马衷太子司马遹十分厌恶,屡次谋害司马遹,而贾南风的行为,在宗室诸侯王的眼中,就是一个致命的自杀行为,因为司马炎对诸侯宗室是实封,他们乃是有兵权,有经济基本盘的势力,最重要的是,他们看着司马衷软弱无能,都想取而代之,于是便以贾南风谋害太子、恣意弄权讨伐贾南风。

首先动手的是赵王司马伦,他诛杀了贾南风后,自立为帝,而司马伦的心急之举给他带来了无限的隐患,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以司马伦篡权造反为由讨伐司马伦,最后逼得司马伦退位,后来司马伦被诛杀。

八王之乱示意图

除了这几王以外,还有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也深度参与其中,因此以司马亮为首的八人合称“八王之乱”。

但如果这场叛乱仅限于司马家的纷争,那也还是可以接受的,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司马家引入了异族。

异族参与的乱世

各民族本应该和谐相处,这才是长久之道,可因为汉匈多年的纷争,匈奴人在汉人眼中一直都是心腹大患,虽然在汉朝末年,大量的匈奴人已经归降汉朝,住在了汉朝境内,可因为世代的仇怨,汉匈之间的相处自始至终有一层隔阂。

曹操执政时,将投奔东汉的南匈奴分为五部,任命刘豹为部帅,实则是五部匈奴的领袖。

别看这个刘豹姓刘,实际上他就是匈奴人。

刘豹的儿子名为刘渊,因为曹魏对五部匈奴的提防,于是便让刘渊入朝当质子,而刘渊虽然是匈奴血脉,却十分精通汉文化,俨然就是一个精神上的汉人。

特殊的时代让刘渊成为特殊的人,魏晋时期,匈奴人在中原被上层贵族视为“异类”,很多汉人将匈奴当作奴隶驱使,这让本性凶猛的匈奴人在心中愤懑不已,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颠覆汉人,而八王之乱就是这么个机会,除了机会以外,他们同样还需要一位可以引领他们的领袖。

刘渊

刘渊,就是这个最适合的人。

其实刘渊的人缘很好,他的能力也很是不凡,因为出色的思想,刘渊在晋朝廷有着许多欣赏他的人,比如名臣王浑,多次在司马炎面前推荐刘渊,在其他人进言要除掉刘渊的时候,又出面保下刘渊,若是不给刘渊掌控五部兵马的机会,那么刘渊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遗憾,可乱世,却让刘渊错过了遗憾,拥抱成功。

永兴元年(304年),成都王司马颖被诸侯王和晋惠帝针对围攻,为了解决危机,司马颖对刘渊百般信任,让刘渊回去亲率五部兵马替他作战,于是乎,刘渊便被任命为“北部单于”,奉命掌握五部匈奴参与作战,从这一刻开始,八王之乱的性质就变了,因为不再是汉人之争。

刘渊以单于的身份回归五部匈奴,匈奴人在这个乱世之中,看到了刘渊带他们“复兴”的希望,于是刘渊这头猛兽终究是被放出牢笼,开始割据天下,压抑已久的匈奴人趁机作乱,祸害天下,对汉人积压已久愤怒情绪的他们,将天下变成人间炼狱,这就是“五胡十六国”之始。

此时天下形成了汉匈实力此起彼伏的反差,刘渊掌控了南匈奴后,司马颖因为激进的战略从而战败,而刘渊也在永兴元年(304年)以“刘汉宗亲”的身份建立汉国,自称汉王,面对已经举起反旗的刘渊,并州刺史司马腾派兵攻打刘渊,为的是将刘渊扼杀在萌芽中,可谁知道,晋朝军队大败。

除了司马腾讨伐刘渊以外,此后还有数次刘渊与晋朝廷的争锋、都是刘渊战胜,随着刘渊的战绩越来越多人知道,刘渊的威望也直线上升,大量军阀投靠刘渊,这其中既有汉人军阀,也有游牧民族军阀,而最值得一提的,正是后来建立后赵政权的石勒,他也归附了刘渊。

刘渊

因为实力强大,部众极多,刘渊手下的大臣引导刘渊称帝,唯有称帝才有机会取代晋王朝,如果刘渊始终只是“汉王”的身份,那么永远都要比晋王朝低一头,于是乎在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也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设立百官。

面对新崛起的刘渊政权,晋王朝的宗室成员都想过办法扑灭,可是司马越和司马模等人的先后失败,让晋王朝知道,刘渊已经成了气候了,而八王之乱最终没有一个人占到便宜,反而是让刘渊钻了空子。

而刘渊的崛起,本质上就代表了汉人的衰落,虽然刘渊深谙汉文化的治理之道,但他的手下军队都是蛮性极重的匈奴人,这就导致了前赵军队和晋王朝军队作战的时候,对老百姓也是没有手下留情,并且是不断掠夺,种种不留情的行为,加剧了世道的混乱。

假如光是刘渊这一脉的匈奴崛起,那么整体的局势还是可以控制的,但趁着晋朝内部大乱,许多其他民族的领袖纷纷割据一方,比如巴氐人李雄在川蜀建立了成汉政权,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这些割据政权,都对晋王朝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加上当时的纷争环境,是建立在汉民族和其他异族争斗的基础上,这导致每一方出手征伐都几乎没有留情、留底线,这种残酷的底层逻辑,让天下百姓受到了天下大乱的极大影响,以前再怎么打仗,都不会去大规模欺压基层百姓,可这次情况却截然不同。

十六国形势图

十六国政权或是交替或是并立,因为政权的短暂性,让他们的统治者产生的及时享乐而不是展望未来的心态,这导致了他们的战争之间,一旦发动往往都是毁灭性的,之所以说五胡十六国是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黑暗乱世,正是因为这个底层逻辑。

因此,晋朝虽然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但弊端太多,错误的地方远远多于亮点,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却已经是晋朝的巅峰,包括其在位后期都已经昏庸无比,八王之乱的爆发,和司马炎的疏于管理是息息相关的,而没有八王之乱,也不会有胡人趁机作乱中原的机会。

所以晋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晋王朝的骂名也来自于此,在皇族之列中,司马家一直被视为反面例子,他们内乱搅动天下,引发异族入侵中原,这在任何时代的历史中,怎么都不算好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原本周天子的统治地位非常牢固,可是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实力弱小,各诸侯国都不愿意将周天子当做天下共主。齐桓公很幸运的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其实,齐国之所以能够强盛,主要原因在于齐桓公任管仲为相。那么,管仲是如何让其他诸侯国臣服于齐国的?又是如何保持齐国的盟主地位的?[var1]以黄金购鹿,

  • 为了解燕国燃眉之急,太子丹决定找人行刺秦王政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燕太子丹,姬姓,燕氏,名丹,燕国蓟城(今北京市房山区)人,战国时的燕国太子,燕王喜之子。为质于秦,燕王喜二十三年,逃亡归燕。二十八年,见秦兵旦暮至,乃遣荆轲以送督亢地图及樊于期首级为名,赴秦刺秦王政。事败,秦急攻燕。太子丹与燕王姬喜同逃辽东。燕王喜用代王嘉之计,斩姬丹以献秦。秦灭韩前夕,

  • 这位“小国之相”助人渡河,被孟子议论“作秀”,却获孔子称赞有先贤遗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子产执掌郑国政务20多年深受百姓爱戴,《礼记》赞他“犹众人之母也”。子产去世时,“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子产治理郑国期间,曾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助人渡河。孟子听闻后借题议论:子产心肠好,却不知为政之道。如果十一月建好行人的桥,十二月建好通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过河发愁了。孟子的这番议论,大致想阐明这

  • 张良行刺秦始皇证明其见识不足,行事极端,将韩国灭亡原因归于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良个人简历,张良奇遇,张良行刺原文

    张良为什么要刺杀秦始皇?国仇家恨那还都是次要的,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见识和能力都不行啊!见识和能力只要具备了一样,张良都不会选择去刺杀秦始皇。司马迁是这么解释张良刺杀秦始皇这件事儿的:“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张良家从他爷爷那会儿开始为相,到了

  • 周倜分享:孔子博物馆《日出东方——山东古代礼乐文明展》特展系列之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日出东方——山东古代礼乐文明展孔子博物馆特展系列之五周倜分享周倜,男,汉族,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现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古玩商会副会长,齐鲁古玩商会常务理事。周倜是一位实力派鉴宝专家,业余时间多年游艺学习于各大博物馆,积累了不少博物馆藏品资料,乐艺会特设专刊系列发布,为广大爱好者

  • 灭秦后各路诸侯因利益分配不均而混战,项羽以骑兵在彭城之战大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项羽回彭城完整版,项羽彭城,楚汉灭秦为何秦的大军不去增援

    这场大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项羽统领的西楚军团,以及刘邦统领的反楚联盟。开战之前,刘邦刚刚攻占了关中地区,拥有了稳固的后方。项羽则是凭着大封十八路诸侯这件事,拥有了崇高的声望,成了诸侯当中的霸主。然后,因为山东地区发生了叛乱,项羽不得不带着自己麾下的精锐,先行前往山东地区平叛。然而就在项羽前往山东平叛

  • 王浚自益州发水陆大军攻打东吴,并非仅走陆路,有时也走水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长江源头的古代说法,从岷江等水系位置上看王浚的造船之处司马炎听从了羊祜的建议,让王浚任益州刺史,在蜀地修建战船。益州为当时蜀地,成都为益州治所,所以王浚镇成都是合理的。这也有了当时灭吴之战时,王浚从成都出发的说法。成都在当时为陆地,并未直接与长江相连,但却距离岷江、沱江等不远,沱江、岷江都为长江支流

  • 吐蕃与唐朝的决裂,利益争夺与野心膨胀,历史渊源的微不足道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吐蕃使节经过特鲁普干布、满松满赞、塘祖德赞等三位吐蕃赞普的艰苦努力,王朝政权稳定并初步发展起来。隆朔三年,吐蕃与梁、宋、毛三国建交。南与天竺接壤,西与库车、疏勒接壤,北与突厥接壤。可见这一时期吐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吐蕃与唐朝的交往大多发生在和平时期。这一点从吐蕃派出的唐使就可以看出。贞观八

  • 肖说三国,64,,曹操大度饶人,周瑜承认差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自从留在江东,就开始走访这一带的士族、渔夫、农夫和采药老人等,知道近一段时期以来天气多晴,见不到雨雾,有些反常。而空中的水汽多有蒸腾,蒸腾多了必然要凝结。秋高气爽,本来气候干燥,一般水汽不足以凝结成雨水,有雾才正常,但已连续多日不见雾气,因此推测近日必有雨雾,而且水汽凝聚多日,如果有则一定是大

  •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了荣华富贵,竟找上了自己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女皇武则天简介,女皇武则天免费完整版,武则天和女皇吻戏视频

    当时太子李承乾不得唐太宗宠幸,老四李泰一心想着自己当太子,唐太宗因为此事迁怒两人,之后双双被贬,晋王李治排行老九,被立为太子。太子李治性格很好,非常孝顺,当时他的母亲长孙皇后离去,李治那会才九岁,哭的是非常伤心,众人看到都很难受。还有一次唐太宗晚年的时候去打高丽回来之后得了毒疮,李治知道后居然用嘴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