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除了官家,宋朝皇帝还有什么其他称谓?兼论“官家”的感性由来

除了官家,宋朝皇帝还有什么其他称谓?兼论“官家”的感性由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809 更新时间:2024/1/6 16:02:32

一、《清平乐》火了“官家”称谓。不过皇帝称“官家”从晋朝已经出现;在五代十国、两宋被大量使用;而且宋朝,除了官家,还有“大家”、“大官家”、“宅家”、“官里”等类似皇帝便称。所以官家起源,与宋代的意识形态联系不大。

二、故本文观点:“官家”出现的最可能原因,是汉语“双音化”的演进:在中古有大量的“双音化新生称谓词”,用“家、儿、客”等表示各种身份、职业。如称医者为“医家”,宦者为“内家”,诗人为“诗家”………官家称皇帝应运而生,只不过专指皇帝一人罢了。

三、本文最后还结合中文分词、自然语言处理,讨论汉语双音化、多音化趋势,给您更别致的思维角度。

一、宋朝皇帝有个便称叫“官家”

以“仁宗文治”为背景的电视剧《清平乐》正在主流平台播放,但评价两面化:一面是精益求精的服化道水平;一面是观众对节奏缓慢的吐槽。

我喜欢《清平乐》。它起码让很多新人知道,宋朝皇帝有个别称叫“官家”。

王凯饰演的官家——宋仁宗

问题来了,为什么皇帝叫官家?该词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原创吗?另外,宋朝皇帝的便称只有官家吗?

二、官家并非来自宋朝,起源不晚于晋朝

2.1 正史中的官家称谓

正史中的官家称谓

目前史料中,最早称皇帝为“官家”的是《晋书·石季龙传》:

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

石季龙就是石虎,是著名的残暴弑杀之徒。他不满皇帝石勒,竟然对属下李颜说要学冒顿单于害伤叔父,吓得他们伏地不敢动弹。

南方《宋书》也有记载了东晋的童谣:

官家养芦化成荻,芦生不止自成积。

所以宋元著名史学家、训诂学家胡三省认为,称天子为官家,始于晋朝;当然,词频不高,出现的比较零星。

复旦大学马丽在《三国志称谓词研究》甚至认为,“官家”称谓在曹魏时代就已经出现!还一并列出了“敌家”、“地方”、“州家”、“官家”、“汉家”、“黄家”等中古“家”语素词汇。

进入南北朝,官家叫法多了一些,八本南北朝正史中,《宋书》、《南齐书》、《魏书》、《梁书》、《北史》、《南史》都有记载。

进入唐朝,官家叫的更多了。而在乱世五代十国,两本五代史都有:

《旧五代史·卷四十四》:

因奏曰:“官家省事否?”帝曰:“省。”

《新五代史·卷十一》:

太祖大怒,顾彦卿曰:“汝往趣官家来,不可一日留也。”

另外,十国的后蜀大女子花蕊夫人做《宫词》,反复甜蜜地叫“官家”,被收入全唐诗中:

自教宫娥学打球, 玉鞍初跨柳腰柔。 上棚知是官家认, 遍遍长赢第一

筹。 ………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

这足以证明“官家”在五代十国的流行。且北宋承袭后周,后周制度起码可以回溯到后唐、后梁;考虑书面语的滞后性、保守性,所以本文估计,“官家”作皇帝称谓词不晚于中古晋朝出现,然后在五代十国开始流行。

2.2 为何管皇帝叫官家?宋真宗也有疑惑。

关键问题来了,官家这个词怪怪的,全天下都这么称皇帝一个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啊?

其实北宋开国不久,第三代皇帝——宋真宗也有疑惑(北宋960年建立,968年宋真宗出生,997年即位)。

1、宋人说法一:出自“三皇官天下, 五帝家天下”。

《湘山野录》这样解释:

上(指宋真宗)乘醉问之:“何故谓天子为官家”遽对曰:“臣尝记蒋济《万机论》言:‘三皇官天下, 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

《湘山野录》是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记载了著名的“烛影斧声”。虽不敢说这本书100%靠谱,但起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

用经典附会称谓,有理有据,起码不好意思说错。

2、宋人说法二:承袭唐朝制度说。

《铁围山丛谈·卷一》这样解释:

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

这里“故事”不是今天的故事,而是两个词——“过去的惯例”。意思是蔡绦认为宋朝叫官家是承袭唐朝,很明确吧?

《铁围山丛谈》

这种说法站得住。毕竟蔡绦是蔡京儿子,长期在中枢为官,耳濡目染的解释很有道理;虽然他名声不好,但《铁围山丛谈》的价值很大。

3、今天人用“意识形态”拔高:是因为“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两宋是我们文人地位最高的时代,有宋一朝不杀士大夫,皇帝实在看某人闹心,就赶到天涯海角流放,所谓“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人据此说,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官”,确实制衡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家”,所以称皇帝为官家。

并且,持该说法的人还举出明朝反例,说朱元璋废除宰相,是家天下的典型,所以不能叫“官家”。

这种说法看似言之凿凿,但漏洞明显,不能相信。正史中,晋朝就出现了“官家”称谓。且五代十国诗词中都流行“官家”,那时武人跋扈,宰相地位、文人地位空前底下,这怎么解释?

所有没必要枉加拔高,用“宋人的意识形态”强行解释。北宋人自己不也认为,这是因袭前朝吗?

官家称谓,没必要意识形态化

三、前朝的官家从哪来?

所以,我们追问一下,唐朝、晋朝的“官家”又从哪来?

可以更感性的解释,从语言学角度——“古汉语的双音化趋势”。

古汉语有一个特别新的的发展趋势,是双音化。意思说古人说话、写字“一个字一个词”,而到今天,慢慢演进成两个字或者多个字一个词,即双音词、多音词取代单音词。

这也是为什么,越古老的文言文,我们每个字都认识,却越不好理解。

每个字都认识,却不好理解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因有二:一是音节结构的简化(复辅音消失、辅音韵尾合流等),二是新事物、新概念出现,需要不断造词。

所以回到“家”这个字,在中古时代与其他汉字结合,新造了很多时髦词汇,用于表示各种职业、身份。如当时称医者为“医家”,宦者为“内家”,僧侣为“禅家”,诗人为“诗家”,酒保为“酒家”等等。

皇帝身边的近人看这么多“家”,所以某个女子或帅哥回眸一笑,轻朱唇,第一次赶时髦将“官+家”组合,“官家”就这样出现了。

那为什么不叫“皇家”、“帝家”?涛说史认为,皇家、帝家在官家出现前已被占用,代指皇室整体,所以只能从其他词“下黑手”了。

进一步的中古“新双音词”还有:

用“儿”做构词语素,如“健儿”、“马儿”、“捌儿”、“雄儿”、“乞儿”、“游儿”、“帐下儿”、“狂儿”、“童儿”……

用“客”做构词语素,如有“刺客”、“宾客”、“舍客”、“人客”、“伙客”、“剑客”、“醉客',、“会客”、“侨客”……

不过为严谨,我们还是配合考察一下晋朝、唐朝、五代十国的意识形态吧:

两晋南北朝有“五胡十六国”、“宋齐梁陈”的皇帝轮流做,唐末有皇权被宦权、藩镇权力的不断反噬,五代十国有“八姓十四君”走马观花,皇帝从“天子”→“官家”,这种情况其实更早发生!

这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体现了中古“君权神授观念”的削弱;在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中,皇帝也有了一种“世俗化职业”的潜意识。

四、放大眼光,宋代皇帝的其他便称

有了“历史+感性语言”的支持,我们放大眼光,结合宋史名著——龚延明教授的《宋代官制辞典》,看看宋朝皇帝还有什么类似便称。

宋代官制辞典

“大家”:皇帝天下最大,所以“大+家”指皇帝职业。

“大官家”:在官家前面加个“大”字,显示皇帝大吗。

“宅家”:“宅(大房子)+家”,宅在古代是好词,结合家居然可以指皇帝。

“官里”:可能从官家演变出来的皇帝便称。

此外,主、上、君等构词语素都可以称皇帝,如人主、时主、先主、后主、今上、上圣、人君、国君等等。

还有古人很感性,看到什么气派,就抓住直接指代皇帝,比如:

万乘、车驾、宫车、鸾舆、乘舆、玉舆、六飞、六龙、六蜚、乘舆……

五、新科技时代,研究“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节”的实际意义

一个好好的历史名词,到你这里又扯上语言学,就算自圆其说,有啥实际意义?

汉语词汇演变趋势

意义还真大。这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还是分词、自然语言分析、预测的需要。24史4000万字皇皇巨著,人工智能时代,是不可多得的5000年数据信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宝藏。

世界可以用中华国粹——围棋做出AlphaGo;那么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我们辉煌的史家记录传统,也是我们创新、思考的不竭源泉。

目前,自然语言处理已经广泛用于机器翻译、打击垃圾邮件、信息提取、文本情感分析、自动问答、个性化推荐等等。

这些应用的新的前提,就是要正确分词。

我们假设,若分词、自动分析的时候,只告诉计算机“官家”一词在宋朝存在,那么之前的“官家”要分成两个词,我们将弄错五代十国、唐朝、南北朝、晋朝的相关称谓!!!

这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所以,我们研究称谓词,研究汉语“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的语言规律,是想让汉语像英语一样,能在自然语言处理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有更准确、更优秀、更激动人心的分词工具;未来有一天,现代汉语的分词不错了,我们史家要挑逗一下科学家:“演技年,这里还有更难、但更有趣的古汉语分词、古汉语语境,要不要挑战一下,发篇顶会?”

北京大学的中文分词器—pkuseg,类似还有jieba、 THULAC等

参考文献:

1、24史。

2、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M)

3、马丽, 《三国志称谓词研究》(J)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五,文治武功,无冕之皇-大清和硕睿亲王系上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开篇大家一定都很奇怪,多尔衮应该是正白旗啊,怎么成了正蓝旗呢?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和硕睿亲王系的旗籍的确十分复杂,清初和后金时期八旗内部众贝勒几次换旗几乎都与多尔衮有关。天命八年,太祖的幼子开始分旗,阿济格和多尔衮各得到了正黄旗15个牛录,成为正黄旗的小旗主。而太宗继位,黄白两旗互换,于是多尔衮又变为

  • 朱元璋与李渊都是开国皇帝,为何朱元璋称太祖,李渊称高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渊为啥叫李渊,刘邦李渊朱元璋谁更厉害,朱元璋与李渊的区别

    太祖和高祖都是用在开国皇帝身上的庙号,但是太祖与高祖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一般庙号为太祖的皇帝都是没有依靠祖上的基业,而且在祖上几代人中也没有太显赫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开国皇帝一般都会称为太祖,而庙号为高祖的皇帝一般都是出身于贵族,并且祖上也会有地位显赫的人,为家族奠定了基础,这个人会被追封为太祖,所以

  • 慈禧皇后的真正伤因已被揭开,并不是伤于疾病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慈禧皇后的后花园,同治皇后顶撞慈禧视频,慈禧秘史皇后的扮演者

    人们自然伤亡,但由于不同的身体条件,一些人活得很长,而另一些人则英年早逝。慈禧一生中的生活极其奢侈,他离去时已经70多岁了。那时他已经很老了。但是在她伤前,她无法逃脱疾病的折磨。人们说她伤于疾病,是因为她年老体弱。事实上,她的伤因直到清朝灭亡多年后才浮出水面。慈禧宫的每个人都知道慈禧女王总是腹泻,但

  • 这个皇帝称比自己小十岁的另一个皇帝为父,还坑害了宋朝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后唐在明宗离去后就进入皇位争夺的危机中。在清泰元年他的继子李从珂把他的儿子闵帝李从厚杀了,自当了皇帝。可是这场皇位之争并没有结束,因为明宗的女婿也惦记上皇位了。后唐明宗的女婿就是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石敬瑭为了打败后唐的军队。向当时实力比较强的辽国求援,辽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开出

  • 清朝灭亡后,14万皇室成员去哪儿了?有人至今留长辫,自称八阿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皇室十大谜团,清朝皇室所有人物介绍,清朝皇室里的历史

    王朝的建立和灭亡往往都伴随着流血和牺牲。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王朝建立迎来的是喜悦和未来,而王朝灭亡迎来的是家破人亡和痛不欲生。王朝的建立和王朝的灭亡就好似一个圆周运动,一个王朝的建立承接的是上一王朝的灭亡,一个王朝的灭亡后会跟随新一个王朝的建立。这就是我国封建王朝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但是这个发展规律并

  • 慈禧和光绪皇帝西逃的时候,他们带了多少人?一路上都吃什么,住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你说洋人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他们能不发火吗?于是,洋人要发威了,他们灭了义和团之后,就扬言要杀到北京城,把挑起战端的慈禧绳之以法,说白了就是要杀慈禧的头。慈禧害怕了,要知道她是大清帝国的一把手。之前从来没有人能收她的脑袋的,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她相信洋人说得出也做得出。因此,她不得不逃命了。要逃命就必

  • 宋朝皇帝很亲民,和京城百姓的联系挺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京城名画赏析图片,宋朝京城分成多少坊,宋朝的京城浴堂

    就以居住环境为例,北宋的皇宫建立在五代旧宫的基础上,一开始只是节度使的官邸,处于闹市区,占地面积很小,周长只有五里,附近全是民宅,住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小到什么程度呢?宫外大街上的叫卖声宫里都能听到,官家要是嘴馋了,派个小太监出去,很快就能吃到热乎乎的外卖。皇宫里要是吵架的声音大了点,外面的人也能听见

  • 你所知道的清朝皇帝,还兼任蒙古大汗,怪不得蒙古人这么效忠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基本上,每一个清朝的皇帝,都是蒙古人的大汗,并且都有不同的称呼,我们看一下清朝皇帝在蒙古人眼中是怎么的称呼。明末清初形势图蒙古是在皇太极在位的时候被满族人彻底征服的,满族人征服蒙古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让蒙古人承认自己是蒙古人的大汗。所以从皇太极开始,每个清朝皇帝都有蒙古大汗的称号。皇太极蒙

  • 《朱元璋全传:从乞丐到皇帝》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的事迹及感悟,朱元璋一生生平简介,朱元璋一生真实故事

    古往今来,自大禹时期,禅让制终结,世袭制盛行,皇家子弟皆高贵冷艳,明太祖朱元璋得君位颇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在数千年华夏历史长河中,不遵循封建教义大有人在,规矩因人而异,皇位自然于其所言唾手可得。风起云涌观后海,虎龙盘踞起天颜.摧枯拉朽之大气,万古潇洒秀可待.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芽生出老叶黄.青出于蓝

  • 古代东北人爱吃狗肉,为何清朝皇室却坚持不吃?背后藏一感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吃狗肉的禁忌,东北老人白水烀狗肉,古代什么人能吃狗肉

    ▲努尔哈赤流传一段与爱狗的故事。(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有趣的是,中国民间爱吃、朝鲜族爱吃,甚至清朝祖先“女真人”,也有吃狗肉的习惯,甚至还曾把狗的皮拿来保暖支用,但为什么到了清朝,却完全消失了呢?这或许要追溯到元老“努尔哈赤”的一段故事。相传,努尔哈赤有一次跟明朝作战,尽管最后取得胜利,但过程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