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皇帝很亲民,和京城百姓的联系挺好

宋朝皇帝很亲民,和京城百姓的联系挺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437 更新时间:2024/1/20 11:19:08

就以居住环境为例,北宋的皇宫建立在五代旧宫的基础上,一开始只是节度使的官邸,处于闹市区,占地面积很小,周长只有五里,附近全是民宅,住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小到什么程度呢?宫外大街上的叫卖声宫里都能听到,官家要是嘴馋了,派个小太监出去,很快就能吃到热乎乎的外卖。皇宫里要是吵架的声音大了点,外面的人也能听见。

赵光义登基后,觉得这实在不像皇家气象,想要扩建,一边命人画图纸,一边派人去和周围的老百姓商量,结果百姓们觉得和官家做邻居挺有面子,给多少钱都不搬,赵光义只好打消念头,画好的图纸也没有用武之地,继续住在狭窄的皇宫里。

更为夸张的是,皇宫不远处有许多高大的酒楼,站在酒楼高处就可以俯瞰一点也不巍峨的北宋皇宫。

宋室南迁到临安之后,皇宫就更小了,还没北宋的大,乏善可陈。

历代宋帝都嫌弃过自家皇宫,又小又朴素,简直像个四合院,但没有一个扩建成功,最多在效外建一些皇家园林,偶尔去散散心。

所以,如果光看皇宫的话,压根看不出这是我们古代史上最富裕的朝代。这一点真的比较难得,史上多的是没钱还硬要修宫殿的王朝,明明有钱却住得如此寒酸的皇室似乎只有宋朝。

我觉得这是宋朝皇帝可以加分的地方,他们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认为欺负小民是不道德的行为,宁愿自己住得差点儿,也不会强逼百姓搬家。否则的话,再将皇宫扩大几倍也不是不可能。

宋朝皇帝还很亲民,和京城百姓的联系挺好。

北宋学者王德臣所著的《麈史》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是某天有人敲响了位于宣德门南街的登闻鼓。

立朝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给自己也给后世的宋帝下了道命令,只要登闻鼓响起,皇帝不管在做什么都必须立刻停止,第一时间接见敲鼓的人。

这等于是在最高统治者与普通老百姓之间开了一条绿色通道,起到监督官员、减少欺瞒现象的作用。

因而赵匡胤听到鼓声后,赶紧放下手上的事准备处理百姓的冤屈。没多久,相关官员带着一个名叫牟晖的百姓来面君,一问什么事儿?牟晖说自家养的母猪不见了,请官家帮着找找。

赵匡胤哭笑不得,倒也没生气,和牟晖唠了会儿家常,赏他一千钱补偿其损失。后来对丞相赵普说:“今日有人声登闻来问朕觅亡猪,朕又何尝见他猪耶?然与卿共喜者,知天下无冤民。”

他能有这种感觉,可见是真把百姓放在心上。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解,传说中的登闻鼓不是不能随便敲吗?敲了还要先被打才能见皇帝,怎么这牟晖丢只猪也敢敲登闻鼓?

其实,这是种误解。登闻鼓在宋朝是可以随便敲的,没有任何限制,也不会被打,基本上百姓有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儿都可以找官家,人们对官家的亲近感大于畏惧感。

宋真宗时期,有一百多个落第的考生敲了登闻鼓,请官家给他们安排工作,他们也不挑,不是非得做文职,说在家里学过武艺,愿意从军。

如果换了别的朝代,这种事儿压根到不了皇帝跟前。但宋真宗煞有介事地举办了一次考试,承诺只要他们通过了就推荐入伍,结果考生们说了大话,只有三个人能挽弓,宋真宗说到做到,“各赐缗钱,令赴天雄指使”,给钱又给工作。

登闻鼓敲得这么容易也造成了一些弊端,增加了官家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甚至有些胆子大的百姓故意敲鼓,就为了看看官家长什么模样,以此作为和亲戚朋友们的谈资。

宋仁宗赵祯时期,有大臣提出可以先由文官审核百姓的陈词,进行一次筛选,找猪找牛这样的事情就不必让官家出面了。

但另外一些大臣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老百姓敲登闻鼓,本就是为了直达圣听,中间要是再过一道程序,那谁还愿意来?何况,谁敢保证经办的文官不会阻挠不利自己的言论?

最后宋仁宗还是决定继续支持百姓敲登闻鼓,哪怕累一点,也不能把这个好传统断送在自己这一代。在他之后的皇帝,也没有哪位敢取消或者限制登闻鼓。

可以说有宋一朝,言路基本是畅通的。喝上几口小酒壮壮胆,小老百姓也能在皇帝面前畅所欲言。

到了清朝可就没这么好的事儿了,有冤要敲登闻鼓?行,先问是不是“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如果不是的话,先打三十大板再说。是与不是,也由官员说了算。这样一来,登闻鼓也就成了摆设。

总之,宋朝是比较接地气、亲民的一个朝代,皇帝和大臣、百姓之间似乎存在着那么一丝人情味,不像别的朝代那么冰冷和模式化。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更多文章

  • 你所知道的清朝皇帝,还兼任蒙古大汗,怪不得蒙古人这么效忠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基本上,每一个清朝的皇帝,都是蒙古人的大汗,并且都有不同的称呼,我们看一下清朝皇帝在蒙古人眼中是怎么的称呼。明末清初形势图蒙古是在皇太极在位的时候被满族人彻底征服的,满族人征服蒙古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让蒙古人承认自己是蒙古人的大汗。所以从皇太极开始,每个清朝皇帝都有蒙古大汗的称号。皇太极蒙

  • 《朱元璋全传:从乞丐到皇帝》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的事迹及感悟,朱元璋一生生平简介,朱元璋一生真实故事

    古往今来,自大禹时期,禅让制终结,世袭制盛行,皇家子弟皆高贵冷艳,明太祖朱元璋得君位颇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在数千年华夏历史长河中,不遵循封建教义大有人在,规矩因人而异,皇位自然于其所言唾手可得。风起云涌观后海,虎龙盘踞起天颜.摧枯拉朽之大气,万古潇洒秀可待.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芽生出老叶黄.青出于蓝

  • 古代东北人爱吃狗肉,为何清朝皇室却坚持不吃?背后藏一感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吃狗肉的禁忌,东北老人白水烀狗肉,古代什么人能吃狗肉

    ▲努尔哈赤流传一段与爱狗的故事。(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有趣的是,中国民间爱吃、朝鲜族爱吃,甚至清朝祖先“女真人”,也有吃狗肉的习惯,甚至还曾把狗的皮拿来保暖支用,但为什么到了清朝,却完全消失了呢?这或许要追溯到元老“努尔哈赤”的一段故事。相传,努尔哈赤有一次跟明朝作战,尽管最后取得胜利,但过程艰

  • 勤勉之帝也能招致覆国?细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崇祯有多勤勉,雍正是最勤勉的帝王吗,勤勉的昏君崇祯小说

    崇祯帝也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勤政节俭的皇帝了,他于18岁(1627年)接手其兄熹宗朱由校的皇位,共在位17年,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一心想把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光复强大,然而此时的地方已是内忧外患、积难重重,像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不是几味汤药就可以挽救的了。让我们先为这位明朝老人诊断一下病情

  • 孝庄皇后慈宁宫宫是清朝太后正宫,为何孝庄之后,无人敢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慈宁宫修建于明代的嘉靖年间,是为了安置太后和太妃们,到了清朝的时候,多次修缮,而且孝庄太后在此地居住,给慈宁宫增添了很多庄严圣神的意境。孝庄以75岁的高寿离去,这个在古代可以算的上是长寿之人了,而孝庄以后的太后们就只能另外找其他地方居住了,只有乾隆的生母在80岁的时候,乾隆以当朝太后年龄高于孝庄的理

  • 大皇帝17岁的她,得到宪宗一生专宠,看传奇女性万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宪宗帝王,明宪宗与万贞儿的故事,万氏和明宪宗的关系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万贵妃,她比宪宗皇帝大17岁,即便是长相再貌美,等到宪宗继位后也是半老徐娘了,为何能够让宪宗分手貌美如花的后宫妃后而专宠她一人?她的经历可谓是离奇至极,所以我们就来细细品味一下这位传奇女性的人生。一、出身低微,却与太子产生情愫万氏出身并不是很好,父亲万贵只是一个小吏,后来还因连坐被流

  • 她是大清生前享受皇贵妃的人,生下残疾公主,因身份不能成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最善良皇后排名,清朝唯一被废的王后,大清第一位被废掉的皇后

    但是你会发现后宫里面有各种各样黑暗的宫斗,除了将皇子生下来,还要安全的养大才能算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今天我们要说的主角就是大清乾隆皇帝的女儿,她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她的母亲也是身份非常高贵,被乾隆册封为皇贵妃,虽然公主身份高贵,但出生的时候天生残疾,嫁入豪门却早早离世了。在乾隆皇帝继承皇位的10年以

  • 刘娥并非宋仁宗的亲母,因生的美丽成为皇后,拥有控制王朝的实权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公元1033年,当时的皇太后刘娥却把执政的宋仁宗赵祯晾在一边,亲自率领皇太妃等人进行祭祀太庙。一个那么新的的祭祀场合,当今皇帝却被晾在一边,而由皇太后进行主持活动,刘娥为何如此大胆,为何有这样的举动,把这件祭祀的事情为线索,看刘娥是怎么一步一步拥有控制王朝的实权。刘娥原本只是一普通家户的平凡女

  • 清朝宫女脖子上挂条白绢?到底为何作用呢,其实是为了方便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白绢是什么,三尺白绢图片,清朝宫女挂白绢

    作为清朝宫廷女子的标志性物件,却和我们常用围巾有着天壤之别。这种白娟有着一个华丽的名称叫做龙华,在那个繁文缛节异常讲究的时代,龙华的长短以及装饰的精美程度都有着其独特的含义。龙华除了能够与衣服搭配之外,最新的的一点便是能够方便皇上辨别妃嫔的身份和地位。因为我们知道,皇帝后宫中的妃子也是有等级制度的,

  • 宋朝皇帝的择偶观:不爱高贵“公主”,偏偏喜欢有点“灰”的姑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男权的社会,女子当权则视作天理不容或者是祸乱超纲,人人得而诛之,可是谁又知道她们的心酸呢?对于这些垂帘听政的女子无论是武则天维系了贞观之治,还是窦漪房兴起了东汉,又或者是孝庄扶持了半个大清,历史终究记住了她们的名字,即使后人对其褒贬不一。但是在宋代也不乏垂帘听政的女子,她们手握重权,绣鞋入朝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