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嘉靖是最擅权谋的皇帝,20年用大礼议强化皇权,15岁压制当朝首辅

嘉靖是最擅权谋的皇帝,20年用大礼议强化皇权,15岁压制当朝首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64 更新时间:2024/1/24 13:44:12

明正德十六年三月,紫禁城。

慈寿皇太后张氏还未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她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自己活蹦乱跳,身强力壮的独生儿子,正德皇帝朱厚照,怎么就这样驾崩了呢?

关键朱厚照还没有儿子!原本以为反正皇帝年轻,日后有的是时间慢慢生,总会有儿子出生,现在却皇位空悬了。

正德皇帝

自己少年时与先帝明孝宗朱佑樘夫妻情深同甘苦,先帝没有其他嫔妃,自己也一直为此而骄傲!从古至今,有那对皇帝夫妻是一夫一妻终身相伴?只有自己和先帝朱佑樘!

然而自己生了三个孩子,只有朱厚照长大家庭。朱厚照驾崩之后,先帝朱佑樘这一支是没有人能够继位了,只能在朱佑樘的侄子里面寻找合适的继位人选了。

她把目光看向了一直默默无语的内阁成员们。

内阁首辅杨廷和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文官领袖,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哀伤。

马上选出新的继位人选才是最新的的事情,国不可一日无君!

明孝宗朱佑樘共有九位兄弟,这些年繁衍生息,子嗣不少。

经过内阁慎重思考,两年前继承兴王爵位的朱厚熜进入了内阁的视野,得到了大家的普遍推荐。

明孝宗兄弟十人,孝宗排行第三而老兴王排行第四,又已经在两年前薨逝,不存在儿子继位而父亲尚在的棘手问题。

朱厚熜也正好可以用兴王的身份继位而不是以王世子的身份继位,名正言顺。

从年龄上说,朱厚熜今年十五岁,又做了两年的兴王,心智时尚,可以稳定朝局,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

就是他吧!杨廷和抬起头,迎向慈寿皇太后的目光:“太后,不能再耽搁,该下决心了!请迎兴王继位吧!”

杨廷和

1. 我就要进大明门

朱厚熜有些忐忑,命运仿佛在和他开玩笑:两年前,十三岁的他在丧父之后突然就继承了兴王的爵位。两年后,他身强力壮到处闯祸的堂兄突然驾崩,他成为了皇位的继承者。

然而,这是福还是祸呢?

朱厚熜掀开车帘,望向车外,再向前就要进北京城了,作为藩王,以前的他无诏是不可以来这里的。

车驾停下,朱厚熜看到官员们都来迎接自己了。

礼官将继位的流程向自己禀报,但是,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呢?

对了,是这里: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基!

这是朝廷按照皇太子继位的礼节来安排的!这样,绝对不可以!

朱厚熜转头对兴王长史袁宗皋说道:“遗诏上说的是让我继位为皇帝,而不是来当皇太子!”

嘉靖皇帝

袁宗皋点头:“这样不行,如果从东安门进入,您就不是以兴王身份继位而是以太子身份继位了,名不正则以后必定言不顺!”

朱厚熜马上要求必须用皇帝礼仪迎接他进宫,这个要求让杨廷和十分恼火,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十五岁的孩子心眼居然如此之多。

不能妥协!必须按照礼官的要求从东安门进宫,入居文华殿!这个毛病不能惯着!

北京东安门老照片

朱厚熜收到杨廷和的回答之后想了想:“要不咱回家吧?这皇帝不当了!”

杨廷和很束手无措,他很后悔:那么多候选人怎能就选出了朱厚熜呢?

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了。

让朱厚熜以太子身份继位,是文官集团打好的小算盘:如果日后朱厚熜所作所为不配当皇帝的话,文官集团就可以与慈寿皇太后联手对他进行压制,甚至废立!

如果现在以外藩兴王的身份继承大统,慈寿皇太后今后对皇帝的压制力就会大减。

因为这样他继承的就是祖宗的江山基业,而不是明孝宗朱佑樘和明武宗朱厚照的江山基业!

事情就这样僵在这里了,朱厚熜心里很踏实,现在主动权在他的手里,迎接自己进京继位的遗诏已经天下皆知了。

不答应自己的条件,朝廷和皇太后无法收场!

事情果真如朱厚熜所料一样,朝廷屈服了。中午时候,朱厚熜入大明门御奉天殿,继位登基!

2. 滚滚长江东逝水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北京郊外。

“左顺门事变”已经过去几天了,作为事情主要组织者之一的杨慎被谪戍永昌卫。

要离京的杨慎一身布衣,对来送行的众人一拱手:“诸位请回吧,有些仁兄还有伤在身,盛情心领,朝中诸事,拜托各位了!”

言毕转身南下,再不事发。

杨慎是正德六年的状元,曾经的当朝首辅杨廷和之子,少有才名,号称“神童”。

从此一生颠沛于云南,四川偏僻之地,再也没有能够回到北京。

数月后,杨慎欲渡长江,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波澜起伏,回忆着三年来的风起云涌。

杨慎

进入大明门登基之后,朱厚熜立即推翻了杨廷和等人“过继明孝宗”的构想,掀起了“大礼议”。

朝臣由此分为了两派,一派以张璁这个小人为首,主张尊奉皇帝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考,另一派则以自己父亲杨廷和为首主张尊孝宗先帝为皇考。

双方你来我往,激烈交锋,自己的父亲是内阁首辅,张璁等人有皇帝暗中支持。

双方争论三年,谁也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反而皇帝得寸进尺,逐步将兴献王变成了''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桂萼又上疏请求改称孝宗为皇伯考,称兴献帝为皇考,这绝对是皇帝暗中操纵的!

这就是否定皇帝是继嗣明孝宗的,比当初只要求尊崇亲生父亲的主张又前进了一步。

现在看来,皇帝这个年轻人才是真正的“神童”啊,他举重若轻,稳稳推动,越来越接近他的目标了。

自己父亲杨廷和被迫辞官之后,朝中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皇帝是在借“大礼议”对朝堂进行洗牌啊!

嘉靖三年(1524)七月,皇帝图穷匕见了,要去除''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中的''本生''二字,自己知道,最后的决战开始了!

现在想来自己方面势力其实并不弱。

当自己振臂一呼:“地方养士百五十年,仗义伤节正在今日”的时候,一下子就聚集了两百多名官员去左顺门哭门进谏,其中九卿就有二十三人。

左顺门

大家都明白,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就不能再向皇帝让步了!成败在此一举!

自己一度以为是可以胜利的啊!任何一位皇帝面对这样多的官员如此激烈的反对也不可能会严厉镇压,只能是安抚的啊!

然而,那位只有十八岁的皇帝就这样做了,没有犹豫和怜悯,将所有五品以下官员全部下诏狱拷打,四品以上全部待罪听候处置,年轻的皇帝真是杀伐决断之人!

在暴力面前,百无一用是书生!

五天后,所有人都受到了处罚,一百八十多人包括自己都被廷杖,当场伤害的就有十七位!

挨了两次板子仍然活下来的自己也被削职为民,前往云南永昌卫戍边了。

“父亲啊,您当年选择的是一位什么妖孽啊!”杨慎不禁仰天长叹,潸然泪下。

自己的一生所学和远大抱负,从此就如这滚滚江水,一去不返了吧?

一念及此,杨慎心有所感,望着夕阳西下的远山,信步沿江而行,填《临江仙》一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西安碑林《临江仙》

3. 我给祖宗升著名

嘉靖十七年六月,北京。

严嵩很烦,这事儿太头疼了:本来献皇帝生前没有当过皇帝,弄个世庙祭祀也就得了。

偏偏那位致仕的扬州府同知丰坊投皇帝所好,居然奏请复古礼,建明堂,把献皇帝抬进去配上帝!

自己这个礼部尚书,一下子作难了,自己只好说:“太宗有功,按说应该是太宗配祀,当然,献皇帝也行,您看着办。”

结果皇帝自然不满意,让继续商量。

皇帝不满意,大臣也不满意,户部侍郎唐胄这个二货居然上书说献皇帝就应该永远呆在世庙里。

结果下诏狱了吧!这是给所有大臣看呢啊,也包括我啊!

我当初反对刘瑾,已经蹉跎了这么多年,吃尽人间之苦,这次,不能再傻了!

严嵩提笔开始写奏折:“宜奉献皇帝配帝侑食,条划礼仪甚备。”

严嵩

嘉靖皇帝朱厚熜看着严嵩的奏折还是觉得不满意,翻着眼珠子暗自盘算了起来。

现在太庙是满的,要是把自己父亲塞进去的话,就得请出来一个。

按顺序排就是把太宗皇帝朱棣给请出去。。。。。。

嘉靖打了个冷战:这事儿不靠谱啊!朱棣是自己这一系的老祖宗,请他老人家出太庙?想都不能想!

问题是:他老人家不出来,我爹就进不去啊!咋办?

朱厚熜这个妖孽开始满大殿转起了腰子,到底咋办呢?

太宗皇帝文治武功,迁都北京,修大典,下西洋,征四夷,兴盛世,说他为“祖”也并不为过吧?

对,这事儿靠谱:太宗皇帝成了祖,既给自己的爹腾了位置,也不用移出太庙了!就是这个主意!

嘉靖十七年九月初一,嘉靖将太宗庙号改为成祖,为生父献皇帝,上庙号曰睿宗。

十三日,神主祔太庙。二十一日,在大内玄极宝殿,举行明堂秋享礼,以睿宗配祭。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严嵩加少保、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仍掌礼部事。

太庙

尾声:阴沟也有棉花球

从嘉靖继位就开始的“大礼议”终于落下了帷幕,明代的地方藩王大部分都是昏庸愚蠢的。没想到阴沟里出了嘉靖这么个妖孽一样的棉花球,还让杨廷和给选了出来。

少年嘉靖巧妙地利用大礼议稳固了自己的地位,打击了杨廷和集团。

他利用“大礼议”观察选择自己的干部,牢牢的把控住朝政。

到《大明王朝1566》的时候,即使不上朝,他依然能够顺畅的将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

不能不钦佩嘉靖真是天生的政治天才,一个青春期的半大孩子就能将各方势力玩弄于股掌之上。

而被他玩弄的那些人,不但是两榜出身的政治精英,更是曾经宦海浮沉多年的老狐狸。

明朝皇帝之中,单论智商,超过嘉靖的还真是未必有啊!

(以上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最牛机构之一,不但手眼通天,甚至敢欺负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鼎鼎大名的纳兰明珠、年希尧、傅恒、福隆安、福长安、和珅、丰绅殷德、肃顺、文祥等人,甚至连庄亲王胤禄、质亲王永瑢、恭亲王奕訢都曾经当过这个机构的总管。看这个配置,就知道这个机构绝不简单,不但手眼通天,到后来甚至都敢欺负皇帝。这个机构就是内务府,全称“总管内务府”,是大清执掌皇家各项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

  • 除了官家,宋朝皇帝还有什么其他称谓?兼论“官家”的感性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一、《清平乐》火了“官家”称谓。不过皇帝称“官家”从晋朝已经出现;在五代十国、两宋被大量使用;而且宋朝,除了官家,还有“大家”、“大官家”、“宅家”、“官里”等类似皇帝便称。所以官家起源,与宋代的意识形态联系不大。二、故本文观点:“官家”出现的最可能原因,是汉语“双音化”的演进:在中古有大量的“双音

  • 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五,文治武功,无冕之皇-大清和硕睿亲王系上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开篇大家一定都很奇怪,多尔衮应该是正白旗啊,怎么成了正蓝旗呢?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和硕睿亲王系的旗籍的确十分复杂,清初和后金时期八旗内部众贝勒几次换旗几乎都与多尔衮有关。天命八年,太祖的幼子开始分旗,阿济格和多尔衮各得到了正黄旗15个牛录,成为正黄旗的小旗主。而太宗继位,黄白两旗互换,于是多尔衮又变为

  • 朱元璋与李渊都是开国皇帝,为何朱元璋称太祖,李渊称高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渊为啥叫李渊,刘邦李渊朱元璋谁更厉害,朱元璋与李渊的区别

    太祖和高祖都是用在开国皇帝身上的庙号,但是太祖与高祖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一般庙号为太祖的皇帝都是没有依靠祖上的基业,而且在祖上几代人中也没有太显赫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开国皇帝一般都会称为太祖,而庙号为高祖的皇帝一般都是出身于贵族,并且祖上也会有地位显赫的人,为家族奠定了基础,这个人会被追封为太祖,所以

  • 慈禧皇后的真正伤因已被揭开,并不是伤于疾病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慈禧皇后的后花园,同治皇后顶撞慈禧视频,慈禧秘史皇后的扮演者

    人们自然伤亡,但由于不同的身体条件,一些人活得很长,而另一些人则英年早逝。慈禧一生中的生活极其奢侈,他离去时已经70多岁了。那时他已经很老了。但是在她伤前,她无法逃脱疾病的折磨。人们说她伤于疾病,是因为她年老体弱。事实上,她的伤因直到清朝灭亡多年后才浮出水面。慈禧宫的每个人都知道慈禧女王总是腹泻,但

  • 这个皇帝称比自己小十岁的另一个皇帝为父,还坑害了宋朝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后唐在明宗离去后就进入皇位争夺的危机中。在清泰元年他的继子李从珂把他的儿子闵帝李从厚杀了,自当了皇帝。可是这场皇位之争并没有结束,因为明宗的女婿也惦记上皇位了。后唐明宗的女婿就是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石敬瑭为了打败后唐的军队。向当时实力比较强的辽国求援,辽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开出

  • 清朝灭亡后,14万皇室成员去哪儿了?有人至今留长辫,自称八阿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皇室十大谜团,清朝皇室所有人物介绍,清朝皇室里的历史

    王朝的建立和灭亡往往都伴随着流血和牺牲。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王朝建立迎来的是喜悦和未来,而王朝灭亡迎来的是家破人亡和痛不欲生。王朝的建立和王朝的灭亡就好似一个圆周运动,一个王朝的建立承接的是上一王朝的灭亡,一个王朝的灭亡后会跟随新一个王朝的建立。这就是我国封建王朝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但是这个发展规律并

  • 慈禧和光绪皇帝西逃的时候,他们带了多少人?一路上都吃什么,住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你说洋人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他们能不发火吗?于是,洋人要发威了,他们灭了义和团之后,就扬言要杀到北京城,把挑起战端的慈禧绳之以法,说白了就是要杀慈禧的头。慈禧害怕了,要知道她是大清帝国的一把手。之前从来没有人能收她的脑袋的,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她相信洋人说得出也做得出。因此,她不得不逃命了。要逃命就必

  • 宋朝皇帝很亲民,和京城百姓的联系挺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京城名画赏析图片,宋朝京城分成多少坊,宋朝的京城浴堂

    就以居住环境为例,北宋的皇宫建立在五代旧宫的基础上,一开始只是节度使的官邸,处于闹市区,占地面积很小,周长只有五里,附近全是民宅,住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小到什么程度呢?宫外大街上的叫卖声宫里都能听到,官家要是嘴馋了,派个小太监出去,很快就能吃到热乎乎的外卖。皇宫里要是吵架的声音大了点,外面的人也能听见

  • 你所知道的清朝皇帝,还兼任蒙古大汗,怪不得蒙古人这么效忠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基本上,每一个清朝的皇帝,都是蒙古人的大汗,并且都有不同的称呼,我们看一下清朝皇帝在蒙古人眼中是怎么的称呼。明末清初形势图蒙古是在皇太极在位的时候被满族人彻底征服的,满族人征服蒙古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让蒙古人承认自己是蒙古人的大汗。所以从皇太极开始,每个清朝皇帝都有蒙古大汗的称号。皇太极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