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而又欠揍的高句丽
在很多人看来,高句丽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个很小的国家,而这就是对于高句丽最大的误解!高句丽是前一世纪至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
高句丽极盛时期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部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而据耿铁华先生在《中国高句丽史》一书中所统计得出的高句丽的常备军队是60万人左右,这样的军队数量可是大国风范了啊!因此通常所认为的弱小的高句丽其实一点儿也不弱!而更为可怕的是这个国家还在继续壮大发展,因此志在威服四夷的隋炀帝绝对不允许这样的国家继续发展下去。
高句丽疆域图
而之所以说高句丽欠揍,则是因为和其他小国臣服于中原王朝不同的是,高句丽不但不臣服,还多次主动挑衅中原王朝,而又多次被揍趴下。
到了隋文帝时期就曾挑衅隋朝,后被30万隋军所慑服。而到了隋炀帝时期,隋炀帝在北巡突厥启民可汗大营时,遇到了高丽使者,隋炀帝命使者转告高句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句丽国土。而高句丽国王闻报甚为恐惧,因此一直未前来。终于在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以高句丽不遵臣礼为由,发动了对高句丽的征服战争!
远征高句丽一败涂地的原因
一、隋炀帝的文化起了严重的反作用
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出征在外多是由皇帝授予高度自由的统领权,以随机应变,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局。在战场上,军情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如果事事都要请示,那无论是谁也打不好仗。
而隋炀帝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孤军独斗去争取战功,因此他将隋军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互相通报,且不许独自进军,而且军事进攻都要先上奏隋炀帝,然后等待命令。隋炀帝这样的行为严重掣肘了将领的行动。
同时,隋炀帝还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纳降,不许继续进攻。因此每当要攻陷城池的时候,高句丽军队就声称投降,隋军碍于隋炀帝的命令而不敢进攻,只能上奏隋炀帝等待命令。然而狡猾的高句丽军队却趁这个机会组织防御,准备再次抵抗。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情况居然反复出现了多次,隋炀帝都没有醒悟。如此儿戏,隋军又焉能不败呢!
二、高句丽城池多坚固
高句丽领土包括我国东北地区的大片领土,其中在辽东丘陵当中围绕河谷和道路,遍布山城要塞近200个,而在半岛北部的群山当中,也有数不胜数的要塞!凭借这些要塞,高句丽就非常难以攻打了。
三、气候原因
东北的天气比较特殊,极为寒冷。因此隋军只能在二三月到六七月之间攻打高句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东北方冀辽之间其雨季在旧历六七月间,而旧历八九月至二三月又为寒冻之时期。故以关中远距离之武力而欲制服高丽而攻取辽东之地,必在冻期已过雨季未临之短时间获得全胜而后可。”
由此可见,隋军进攻的时间只有四到五个月时间,如果再要除去行军的时间,真正能够用来进攻的时间会更少。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征服高句丽的难度!
隋朝东征示意图
四、后勤艰难
超长的运输线,险要的地理环境,使得要从中原地区将粮草运至辽东甚至是半岛,是极为困难的,尤其是在古代!
五、后方不稳
为了保障军队,隋炀帝在第一次远征时,征发了两倍于军队的民夫,直接或间接的参战人员超过了500万,这使得全国各地是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由此第一次远征就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而第二次远征时,又爆发了杨玄感的叛乱,隋炀帝不得不在即将攻破辽东城时下令撤军,先平定杨玄感的叛乱。至第三次征讨时,各地已是大量的农民起义,而此时的隋朝也早已是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隋书·食货志》中说:“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疆场之所倾败,劳敝之所殂殒,虽复太半不归,而每年兴发,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边陲,分离哭泣之声,连响于州县。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绩,不足以赡资装”,“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
总而言之,前方军队难以攻下坚城,而后方又不稳固,粮草不能及时供应,隋军很容易灰心丧气,大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而为了征讨高句丽,隋炀帝是弄得国破人亡,只是只要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都不会放任高句丽的继续壮大,这从唐朝继承隋朝的“遗志”,又连续征讨高句丽几十年直至彻底平定高句丽就可以明白一二。